元宵節,有人會依例發個元宵節快樂的信息,傳統節日中的元宵,已經淡出社會生活,元宵節的熱鬧,不能說是已經成為記憶,而準確地說,已經成為歷史。
在歷史上,上巳節是一個人們外出游玩的重要節日,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可見其盛況。后來,上巳節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寒食節體現遠古先民對火的崇敬與禁忌,從古詩文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寒食節的地位,寒食節比清明節更為重要。后來,寒食節也慢慢淡出了生活。
比較而言,元宵節還算好的,至少人們還沒有完全淡忘這個節日。
除夕的火,元宵的燈。在古代,元宵節是一個開放度極高的公眾社交性節日。東風夜放花千樹,可見其熱鬧場景。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更可以看出,元宵節給青年男女交往提供了重要的公共場合和交流機會。
說起男女婚戀,我們簡單的想象,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的男女青年,對自己的婚姻,嚴重缺少自主性。事實并非如此。古代的男婚女嫁,并不是父母包辦婚姻的代名詞,古代的男女青年,也有很多的交流,有相識相知的機會。
可能,宋明理學的興盛,是男女青年從自由交流走向高度禁錮的分水嶺。宋之前,男女交往交流,相對來說,是開放健康的。宋之后,女性的社交空間變得局促狹窄。女性纏足這種極其變態的習俗,開始于北宋后期,興起于南宋,就是基于這樣的社會文化背景。極具諷刺意味的是,此時上流社會的男性,開始迷戀于研究房中術。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宋明理學具有很強的病態基因。儒家思想,發展到宋明理學,基本就是走到了窮途末路。
理學盛行,男女大防,男女不能健康交往,上巳節這個男女交往的節日,社會基礎不復存在,自然就無疾而終。明清時期的元宵節,正常的女性已經淡出,男性則是成群結隊挾妓縱歡,此時的元宵節,熱鬧之中透出社會文化的病態。
現在,社會生活的節奏明顯加快,春節過半個月,已經成才為奢求。社會生活的開放性與自由度,與古代相比,已經有了顛覆性的變化。元宵節的社會文化基礎,受到極大的沖擊,人們不再重視元宵節,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元宵節不再重要,是社會發展的結果,我們大可不必為此而嘆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