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鬧海》里的申公豹,憑借一口“燙嘴”的臺詞走紅網絡!很多網友表示,本以為申公豹是個高冷大反派,結果一開口,滿滿的喜劇效果。相關話題也登上熱搜,引發熱議。
餃子導演回應
為什么申公豹是結巴
近日,餃子導演在路演中回應了“為什么申公豹是結巴”。導演說:“他是深受他的師父,和周圍所有師兄弟的這種歧視,而且郁郁不得志,非常缺乏自信,所以就把他給逼成了一個結巴。”
2月12日,@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 發視頻配文:要講申公豹,就不能只講哭紅的雙眼,更要講他無力回應家人的期待和拼盡全力依然被當成異類的一生。
是什么導致了口吃?
如何跟口吃的人溝通?
申公豹這樣的角色設定,不僅讓角色形象更加立體飽滿,也把 “口吃” 這個容易被忽視的語言障礙問題,推到了大眾眼前。
圖片來自《哪吒之魔童鬧海》
那么,到底是什么導致了口吃的發生?應該如何跟口吃的人正確溝通?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康復醫學科副主任治療師王璇給出解答。
口吃不是智力問題,也不是性格缺陷
口吃,俗稱“結巴”,是一種言語流暢性障礙,表現為說話時重復、延長或阻塞語音,影響正常交流。
口吃的類型包括發展性口吃及獲得性口吃,全球約1%成人及5%兒童存在口吃。它并不是智力問題,也不是性格缺陷,而是一種復雜的神經發育障礙,可能與遺傳、大腦語言處理機制、心理因素有關。通過科學的治療和訓練,可以顯著改善口吃患者的言語流暢性,提高溝通能力。
口吃者更需要這樣的溝通方法
研究表明,口吃者在語言內容生成層面與常人無異,主要障礙發生在語音輸出編碼階段,也就是把腦海中的話變成嘴上說的話這個環節,建議采用“保持眼神接觸——給予充分時間——自然承接話題”的溝通準則。
營造輕松的氛圍:與口吃者交流時,要保持耐心和尊重,避免打斷或催促,營造輕松愉快的溝通氛圍。
放慢語速,耐心傾聽:放慢自己的語速,給口吃者足夠的時間組織語言,認真傾聽并給予積極回應。
鼓勵而非糾正:不要過分關注口吃者的言語流暢性,更不要模仿或嘲笑,應該鼓勵他們自信表達,肯定他們的努力和進步。
申公豹的結巴讓觀眾發笑,但現實中的口吃者需要的不是笑聲,而是被聽見的耐心。康復訓練如同一場“語言馬拉松”,需要科學的方法、家人的支持,以及社會對“不完美表達”的包容。就像哪吒最終打破成見,口吃者也終將在聲音的世界里,找到屬于自己的自由。
來源:央廣網綜合整理
-點擊閱讀更多科學家的故事-
科技發展的背后離不開科技工作者的奉獻
閱讀“科技工作者”
了解更多科學背后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