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時代浪潮中,DeepSeek作為一款現象級產品,以其開源、低成本、高性能的特性,在技術應用和資本市場上掀起了雙重熱潮。
自2025年1月DeepSeek最新大模型發布后,A股市場上“DeepSeek概念股” 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美格智能在短時間內實現5連板,青云科技6連板,每日互動3天漲幅達72% 。
但繁榮背后卻暗藏玄機,多家公司公告顯示,它們與DeepSeek的合作僅僅停留在模型適配或對開源框架的簡單接入層面。如杭鋼股份,其相關收入僅占總收入的0.06%,占比微乎其微。有公司明確否認與 DeepSeek存在股權或核心技術關聯。每日互動因 “二股東” 傳聞股價飆升,可公司很快辟謠,表明自己并未持有DeepSeek母公司股權,并且其連續兩年虧損的業績與高漲的股價嚴重不符。
市場炒作背后的資本邏輯主要聚焦于DeepSeek“低成本+開源” 可能帶來的生態紅利,如長期增長的算力需求,以及一年內下降95%的推理成本。但當前多數概念股的主營業務仍集中在傳統通信模組、云計算服務等領域。以美格智能為例,其AI相關業務占比不足5%,反映出投資者對技術落地的盲目樂觀,與公司實際能力之間存在巨大差距,凸顯了市場短期逐利的傾向。
面對這種過熱現象,部分機構已經發出風險警示。有機構指出,當前整個市場的TMT板塊交易額占比達到40%,遠超歷史均值,一些小市值公司因蹭熱點短期內股價暴漲,卻沒有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如寶蘭德、萬順新材等公司雖接入DeepSeek,卻明確表示這對業績 “無實質性影響”。這些被盲目炒作的股票,一旦熱潮退去,很可能面臨價值回歸,讓盲目跟風的投資者損失慘重。
毋庸置疑,DeepSeek的確在技術上有著顯著的創新與優勢。在低成本高效訓練方面,DeepSeek-R1 通過強化學習與架構優化,采用MLA、MoE等技術,在數學推理、代碼生成等任務中的表現接近GPT-o1水平,同時其訓練成本僅為同類模型的1/10,極大地降低了算力門檻。其開源生態也為應用發展提供了強大助力,吸引全球開發者進行部署與適配,推動了邊緣計算、醫療、金融等多個場景的快速落地。
不過,DeepSeek也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它并未超越生成式AI的基本范式,核心突破主要體現在工程效率的提升,如數據質量改進、模型壓縮等,而非底層技術范式的變革。其性能提升依舊遵循 “更大參數 + 更多數據” 的傳統路徑,不僅沒能解決生成式AI常見的幻覺問題,也尚未實現通用推理能力。
在應用場景上,當前模型主要用于文本生成、圖像生成等任務,與真正人工智能所具備的自主決策、跨模態理解能力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其“思考式輸出” 需要5-20秒的響應時間,并且依賴于預設任務框架。
高盛等機構指出,DeepSeek雖推動了生成式AI的普及,但距離通用人工智能(AGI)的 “類人智能” 目標仍有很長的路要走。生成式AI的自動化目前還局限于特定任務,缺乏抽象思維與跨領域遷移能力。所以,盡管 DeepSeek具有一定優勢,但遠未達到可以被盲目追捧的程度。
DeepSeek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在AI大模型層面競爭力的提升,其低成本策略有可能加速全球AI應用的普及,為技術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但我們必須警惕資本市場對概念的過度追捧,從而造成與技術實際進展的嚴重脫節。
投資者在關注相關領域時,應將重點放在企業真實的技術能力與商業化路徑上,深入研究企業是否真正具備利用DeepSeek技術實現業務增長和創新的能力,避免被短期的概念炒作所迷惑,陷入盲目投資的陷阱。
正如高盛所說,AI的宏觀經濟價值最終取決于生產力提升的廣度與深度,而非資本市場一時的狂歡。只有理性看待 DeepSeek 帶來的技術紅利與市場泡沫,才能讓人工智能技術在健康的軌道上持續發展,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否則,盲目炒作只會讓市場陷入混亂,阻礙技術的正常發展,最終讓參與者付出沉重的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