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上元佳節,是中華文明史上僅次于春節的、一年里第二隆重的傳統節日。
但遺憾的是,屏幕前的大多數網友,還是要去工作上班做牛馬,繼續為社會主義大廈添磚加瓦。
與西方文明相比,一個巧合的現象是:西方所謂的情人節,與我國元宵節在大致相同的時間。
這可能與“春天到了,萬物復蘇,又到了動物交配的季節”這類現象有關,也與元宵節張燈結彩、沒有宵禁、更方便外出有關。
于是乎,“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男女約會、確定兩性關系成了中華文明圈里元宵節的主題之一。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這種上元佳節、男女共賞的美好,似乎被打破了。女性生育權與生存權捆綁的解脫,讓更多的夫妻,拋棄了從一而終、白頭到老的婚姻模式,選擇了離婚。
來自民政部門的婚姻登記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有1536萬人內地居民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其中屬于初次結婚的數量為1194萬,這意味著其余的342萬人,至少是再次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有些人,把這種再婚的現象,稱為吃了吐、吐了再吃。
吃了吐、吐了再吃的人數有多少?在婚姻登記中的分布是怎樣的,是普遍現象還是個別現象?
我們整理了1985年以來的初婚和再婚人數,并計算得到歷年再婚登記占當年婚姻登記的比重,如下圖所示。
數據顯示,過去四十年(1985年到2023年),全國共有7703萬人次,在民政部門再次登記結婚。
2019年,全國有456萬人再婚,占當年結婚登記人數的比重達到24.6%,無論是再婚人數還是再婚人數所占比重,均創下了過去四十年的新高。
過去五年,再婚人數占當年結婚登記人數的比重,雖整體呈下降趨勢,但均超過了21%,遠超2010年以前大約10%的比重。
或許婚姻冷靜期的設置,從客觀上增加了離婚的難度、降低了離婚的概率。而2025年《<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二)》的出臺,從法律上維護了婚姻本身。
這些措施的出臺,杜絕了鉆空子的分割財產,有降低離婚率的可能,但同時也會讓更多女性望婚卻步、加劇了不婚現象。
這一切,或許在未來的幾年間,我們能從宏觀數據中得到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