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漳州5月3日電 (廖珍妹)在福建漳州市天下廣場的一棟商住樓里,68歲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贊成常俯身于18層頂樓的工作室,手持刻刀在綠檀木上潛心制作漳梳,這是他的漳梳工作室之一,這方“寂靜之地”每年可制出幾百把手工梳子。
圖為近日李贊成展示制作的“小蠻腰”木梳和鑲嵌螺鈿的旅游木梳。廖珍妹 攝
“貝殼制成的小螺鈿,呈現流光溢彩,嵌在梳子上好看又靈動。”近日,記者前往探訪傳承百余年的漳梳制作工藝,恰逢螺鈿制作商方旭金帶來嵌著螺鈿的木梳給李贊成驗收,李贊成兩眼放光,非常滿意。“豐富了樣式,又不影響實用,一定更受消費者青睞。”兩人一拍即合,決定攜手合作,設計更多螺鈿款式,為老手藝煥新顏。
李贊成從事木梳制作已五十多年。今年以來,他開始在包裝和設計上下功夫。他介紹,現代人生活水平提高,更加追求精致和質感的物品,傳統木梳逐漸迎來新商機,他希望抓住機遇,讓更多人認識漳梳之美。
制梳要經歷畫樣、開齒、劃梳鋒、磨齒、開形、拋光等多道工序,李贊成很享受制梳過程。“手工梳線條柔和,拿起來很有厚重感,機械做不出的。”他說。
圖為李贊成制作的各種款式漳梳。廖珍妹 攝
李贊成出生于制梳世家,1861年祖上由甘肅隴西遷至河南,后輾轉抵達福建福州后分支,一支跨海遷往臺灣,一支來到漳州落地生根,他家族屬后者,并在漳州創建“合和牌”字號,生產的木梳、錫紙等憑借獨特工藝,還曾遠銷東南亞一帶。
“當時國內手工藝品等在海外很受歡迎,家族嗅到商機,‘合和牌’產品在東南亞一帶銷量挺好。”李贊成介紹,他堅持制梳,并注冊“官園”等商標,注重品牌打造。
幾年前,他結合現代人肩頸易勞損的情況,研發“小蠻腰”系列木梳,可按摩和刮痧,一梳兩用,一經面市就受到歡迎。
“梳子的前部是正常梳齒,梳子背部向內凹,整體呈現中間凹、兩邊凸,類似女性腰部,故名‘小蠻腰’”。此外,漳州南靖土樓給予他創作靈感,制成圓形旅游木梳,小巧靈動,易于攜帶,在景區售賣時吸引不少外國游客購買,“寓意福氣的蝙蝠木梳、傳統的篦子梳、現代工藝木梳等,如今也越來越多人購買和收藏。”
2022年漳梳被漳州市列入第九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李贊成也被授予漳州市工藝美術名人稱號,欣喜之余,李贊成深感責任更大。在他的帶領下,女兒和女婿已加入到漳梳的保護傳承行列中。
“希望在高校建非遺工坊,期待年輕人把傳統文化玩出新花樣。”李贊成表示,推廣老手藝要創新與傳承同發力,未來他還希望“觸電”,通過電商平臺讓傳承傳統制作工藝的漳梳為更多人喜歡。(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