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英雄一世,為什么人生路卻越走越窄?
相信很多人都思考過這個問題。
就像你或你身邊有些能力很強的人,在單位卻不受待見。大家惹不起他們,便選擇躲著,跟他們保持距離、劃清界限,甚至排擠他們,在某些關鍵事情上還會心照不宣地一致投反對票。
為什么能力強的人會像項羽一樣,路越走越窄呢?
咱們就從項羽身上來剖析這些原因。
項羽是一位悲劇英雄,在他短暫的人生中,有很多故事都閃耀著光芒。
他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豪邁氣魄,有破釜沉舟的果敢決絕,有四面楚歌的無奈凄涼,還有不肯過江東的毅然決然。讀完項羽的故事,讓人感慨萬千。
項羽生于公元前232年,24歲起兵抗秦,27歲自封西楚霸王,31歲在烏江自刎。短短8年,他從民間崛起,走向輝煌,又迅速陷入窮途末路。
項羽這么厲害,按照他的說法,他一輩子都沒打過敗仗(垓下是唯一一次),如此厲害的項羽,為什么會落得這般境地?總結起來,有以下原因。
1,癡迷武力,不懂政治,不懂得團結大多數人,這是他失敗的根本原因。
項羽能力超群,堪稱戰神,卻信奉武力至上,秉持“誰不服就打,打到對方服為止”的理念,這是典型的弱肉強食思維,認為誰武力強誰就能坐擁天下。
或許是他在圍觀秦始皇出行時,便種下了這樣的觀念。
或許從他小時候學文不成、學武不成,轉而學習萬人敵之術時,就認定武力可以改變一切、決定一切。
然而,項羽憑借武力打下的天下,僅僅維持了8年便轟然崩塌。
正所謂“好虎架不住群狼”,即便武力再強,或許能一時占據優勢,但當武力值衰退時,就會成為眾人眼中的“肥肉”。
項羽憑借武力成就了自己,所以在平定天下后,他仍妄圖用武力解決所有問題,這也成了他局勢每況愈下的根源。
田榮不聽從他的號令,還殺死了他所封的齊王,兩人本就舊怨頗深,項羽便決定親自率軍滅掉齊國。
可緊接著,劉邦也不服他的統治,召集諸侯前來攻打他。
最終,項羽四處救火、疲于奔命,地盤越打越小,敵人卻越來越多,最終淪為劉邦的手下敗將。
毫無疑問,項羽走向了極端,凡事只迷信武力,可武力并非萬能,根本解決不了所有問題。
2,自以為是,不信任身邊的人,一味固守成功經驗,不懂得用人之道。
正是因為武力值過于強大,他不相信也拒絕使用其他手段。
他對身邊的人缺乏信任,韓信、陳平都因此從他的陣營轉投到劉邦麾下。
而且,項羽解決問題的方式太過單一,空有人才卻不懂得任用。
項羽用人只局限于自己信任的人,也就是他的親戚和親朋好友。表面上他的勢力范圍鋪得很大,可實際上他過度自負,凡事都要逞個人英雄主義,這就導致了人才的埋沒與流失。
你不善用人,人才自然會離你而去,更可怕的是,他們還可能會成為你的對手。因為他們了解你,一旦成為對手,那對你而言將是最糟糕的局面。
劉邦統一天下后,召開總結大會,與大漢的大臣們探討項羽失敗的原因。
有人說項羽小氣,舍不得封賞功臣;也有人指責他任人唯親。
但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項羽不懂用人之道,既不會識別人才,也不善于任用人才。
劉邦身邊的韓信、陳平,甚至張良都曾與項羽有過交集,可項羽卻沒能留住這些人才。
項羽不僅對外人不信任,就連對自己人也不能做到充分信任。
就拿范增來說,這位年過七旬的老者能有什么野心呢?項羽雖然表面上對范增很敬重,但卻不夠信任他。這就導致了鴻門宴上他放過了劉邦,后來在滎陽又中了陳平的反間計。最終,范增在返鄉途中含恨病死。
失去了范增這位智囊后,項羽的處境便急轉直下。
而英布的背叛更是讓他雪上加霜,要知道,英布曾經可是他的開路先鋒,還受封九江王。
本應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然而英布卻遭到項羽的猜忌。
劉邦只是派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使者(隨何),就把英布策反,拉攏到了劉邦陣營。這充分暴露出項羽用人方面的問題,不懂得拉攏人、團結人,連自己的小弟都被挖走了。
3,項羽獨占利益、親疏有別,無法滿足眾人的利益訴求。
從項羽的分封舉措,便可以看出項羽的私心。
分封時,他自己占據了最為富饒的地盤,卻把劉邦發配到窮鄉僻壤。
同時,他安排秦朝的三位降將把守劉邦東出的必經之路。
此外,他還對齊國、趙國、燕國等諸侯國進行瓜分,削減諸侯的地盤,增加諸侯數量,而自己的地盤卻是最大的。
這種操作顯然是一心只想獨占利益,又擔心別人聯合起來反對他,所以分封眾多諸侯,削弱強大諸侯的勢力,讓他們無法與自己抗衡。
不得不說,項羽的算盤打得確實精妙。
但問題在于,這種心思可以暗自謀劃,一旦擺在明面上,別人又怎會看不出來呢?
項羽一心只想著獨占利益,總愛打些小算盤針對他人。在分封諸侯時,他親疏有別,親信和追隨者都從中獲利,而劉邦等敵對陣營或與他不和的人,則倒了大霉。
項羽的分封之舉讓許多人不服,劉邦更是如此。
項羽的分封根本無法穩住諸侯,而那些手握兵馬和地盤的諸侯,又怎會乖乖聽他號令呢?
4,項羽心胸狹窄、睚眥必報且愛慕虛榮。
雖然說項羽是是英雄,但英雄也有致命的缺點。
他的虛榮可謂與生俱來,單純得像個孩子。這一毛病讓他判斷失誤、立場動搖,最終陷入絕境,無法回頭。
比如,他連真正的敵人是誰都沒搞清楚。
當田榮和劉邦紛紛發難時,項羽決策先攻打齊國,而不是直撲關中滅掉劉邦。
項羽為什么先攻齊國呢?一是田榮與他有舊怨,當年田榮害死了他的叔叔項梁;二是田榮屢次不服,當初入關時也未派兵追隨。
所以,項羽對田榮這種人恨得咬牙切齒,私仇舊怨交織在一起,左右了他的決策。
然而,很明顯,這一決策大錯特錯,他理應先滅掉劉邦,其他諸侯根本不足以影響他的大業。
就說田榮,其實他只想守著齊國這塊地盤,當初被章邯打得差點死掉,心里有了陰影。
諸侯入關時,也沒見田榮在齊國攻占其他諸侯的地盤,可見他就是個只想守著自家地盤的人,既不想擴展,也不想失去,典型的保守派,毫無野心。
從性格上分析,田榮跟項羽本質上并無太大區別。
再者,關中是成就大事的好地方,可項羽卻一把火燒了咸陽,還在關中殺掉了20萬降卒。
韓生建議他定都關中,他卻說出“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這樣世俗的話,放棄了關中,回到了彭城。
但是,彭城是個無可依托的是非之地,一旦他分身乏術,彭城只會成為他的負擔,根本無法作為根據地。
正是項羽的虛榮,讓他屢屢做出錯誤的決策。
兵敗烏江時,項羽的虛榮再次暴露無遺。他放棄了渡過江東、從頭再來的機會。
以他的能力,只要回到江東,劃江而治也不是什么難事。
然而,他的虛榮和自尊心作祟,使他無法放下身段,厚著臉皮懇求江東父老繼續支持他。
要知道,怕丟面子是成不了大事的。真正能成就大業的人,往往會舍棄虛榮、世俗等固有觀念。
很顯然,項羽在這方面的修煉還遠遠不夠。
共享利益,團結他人;放下面子,牢記目標;解開心結,不計前嫌。做好這3點,得道多助,要做成點事自然不會太難。而這3點背后,你琢磨一下,全是人性的弱點。
在人生的賽場上,單一的優勢難以長久維持領先地位。一個人能否走得更遠、成就更大的事業,往往取決于他的綜合實力。這便是項羽帶給我們的深刻啟示。
你覺得是這樣嗎?
讀史通謀略,有位又有為。
關注我,每天為你分享謀略智慧。
更多《資治通鑒》的解讀內容,歡迎訂閱我的專欄,為您解讀《資治通鑒》中的領導智慧和成事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