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西街是泉州市區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區,保留著大量具有歷史原貌的建筑。西街是一個充滿歷史與現代交融的地方,也是游客和當地人必訪的打卡圣地,更是泉州的標志性地點之一。
這條古街區歷經一千三百多年的風雨,宛如一串璀璨的珍珠鏈,串聯起泉州唐宋以來眾多文物古跡、古街古民居以及名賢逸事、民間傳說。
早在宋朝時期,它就象征著泉州的繁榮。這里不僅蘊含著古城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還訴說著古城革故鼎新的千年滄桑巨變,展示了泉州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地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更好地游覽西街吧!
PART 01
泉州西街簡介
西街位于泉州市鯉城古城區內,東起鐘樓,西至城西路,全長1700米,寬10米。西街曾是唐宋早期泉州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中心,有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是泉州古城內現有保留最為真實、完整的歷史街區。它是泉州歷史文化的縮影,作為泉州最早開發的街道和區域,西街自唐朝已經“列屋成街”,成街已經超過1300年。
史料記載,西街列屋成街始于唐開元年間(公元714-741年),東起雙門前(即今鐘樓下),西至唐故城西門素景門(即今孝感巷口)。及至唐代光啟二年(公元886年),王潮兄弟入據泉州,為了加強防御,于是在泉州城內創筑子城,并且在子城設置四大城門,也就是行春門、肅清門、崇陽門、泉山門。其中,肅清門是當時子城的西門,在今日西街新街和裴巷之間。于唐天祐二年(905年)延伸;于民國12年(1923年)改建馬路。
游玩推薦路線:鐘樓(及附近建筑)-走西街附屬街巷(新街-裴巷-井亭巷-古榕巷-舊館驛-三朝巷-象峰巷)-肅清門遺址-紫云屏-開元寺。如果時間有限,不必每個小巷都游覽,簡約版的鐘樓-井亭巷(或自己喜歡的小巷)-開元寺即可。
游玩時間:簡約版半天,完整版要一天。西街早上8點半以前人很少,要拍照片可以早點來拍。特別是中午以后,晚上人特別多。
作為泉州人,對西街來來去去也不知道有多少回,每一次有人問我去泉州西街有什么好玩的?說真的,平時沒認真做功課也說不出所以來,似乎除了開元寺外就沒有更讓人注意的地方!這幾年來泉州旅游的人多了,問的人也多了,為了讓大家更了解泉州西街,一直很想寫點什么介紹下西街,于是,有了這一篇美篇。我認為來西街應該是“三看三體驗”。三看三體驗可以同時進行,將體驗融入游玩中。
三看:看西街建筑、看西街小巷、看西街新姿。
三體驗:可體驗西街浪漫、體驗泉州小吃、體驗簪花文化。
PART 02
看泉州西街建筑
泉州西街建筑特點
特點一:多樣化的建筑風格
泉州西街的建筑風格多樣,既有傳統的閩南紅磚古厝,也有近現代的騎樓和番仔樓(或稱洋樓)以及宗教建筑。
特點二:多元化的歷史文化
西街不僅是一條街道,它承載著泉州深厚的歷史底蘊。漫步在這條充滿古色古香的街道上,可以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現代的活力交織在一起。每一處建筑都是歷史的見證,每一塊石頭都在訴說著泉州的往事。據統計,西街區域內已知歷史名人故居含遺址有二三十處,自唐代歐陽詹開始,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大人物與西街結緣。
特點三:精致化的細節工藝
西街古厝在主體上即保留了中國傳統建筑風格也作了改進。紅磚墻面的紋理十分講究,磚與磚之間精致細膩的勾縫體現了工匠們的巧手匠心。木雕、石雕、磚雕工藝精湛絕倫,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匠人們的高超技藝與無限創意。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燕尾脊的設計蘊含著避雷的巧思,象征著對家族興盛的祈愿和對傳統文化的眷戀。
西街建筑必看點
百年鐘樓
鐘樓,泉州的中心地標,始建于民國23年(1934年),位于泉州中山路與東、西街交叉口的鐘樓,鐘樓高13.8米,由留英設計師設計,本體以西洋風格建造又融合閩南風格,是福建省首屈一指的標志性建筑之一。鐘樓不僅是時間的見證者,也是泉州文化的傳承者,位于古城的中心地標,見證了泉州從古至今的繁榮與發展,體現泉州人的守時。
整座建筑物結構簡潔,線條明朗,沒有氣勢雄偉,也沒有雕梁畫棟,更沒有金碧輝煌,十分普通。雖然如此,正因為普通,鐘樓在高樓林立的喧鬧市區里反而顯得特別突出,遠遠望去,宛若一名少女臨街而立。
西街騎樓
西街的騎樓是下南洋的閩南華僑帶回來的建筑,是一種商住建筑。騎樓則是西街現代風格的代表,簡潔流暢的線條和明亮通透的玻璃幕墻展現出時尚與活力。
泉州西街的騎樓歷來十分稀有,在西街究史巷口,東側有4棟連排式騎樓,西側有2棟連排式騎樓,雖然如今一層均已封起來作為店鋪,但東側4座建筑精致的細節,依然吸引大量行人駐足欣賞。
四棟騎樓的樓頂山花上,從東向西依次是16個字:青陽衍派、蕭里傳芳、菲來小筑、清平別墅。
青陽衍派:代表家族來歷。蔡家來自晉江青陽蔡氏一脈。
蕭里傳芳:代表出生之地。其房主蔡天來生于古城北門外雙陽山下肖厝村。
菲來小筑:代表事業成就。房主是菲律賓華僑,當年發家后回鄉蓋起這4棟樓。
清平別墅:代表蔡家位置,也寄托美好祝愿。此地位于泉州古城鋪境制中的西隅清平鋪。
泉州影劇院
其位于泉州市鯉城區西街20號,是幾代泉州人心心念念追尋青春的懷舊之地。 始建于1958年,1959年作為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獻禮工程落成開業,成為福建省內第一家“寬銀幕”電影院,老泉州人都愛把泉州影劇院稱為“寬銀幕”。如今,泉州影劇院是舉行大型會議及重大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開展群眾文化藝術活動、電影放映的重要文化陣地。
“泉州影劇院”五字最早由泉州知名書法家黃光漢題寫。現在的“泉州影劇院”五字由泉州知名書法家呂文俊題寫。
紅磚古厝
西街整條街上多為福建特色的紅磚古厝,“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獨特的建筑讓人耳目一新,這里不像其他商業古城的青磚黛瓦,而是以一抹溫暖明媚的磚紅色講述著古城的歷史。
西街116號:洲紫新筑
西街116號洲紫新筑又稱“宋宅”,距今已有百余年歷史,入選福建省第一批城市優秀近現代建筑名錄。
該建筑由菲律賓華僑宋文圃修建,始建于1912年,歷時三年完成。洲紫新筑呈長方形,中軸對稱,布局巧妙。前半部分為兩落三開間雙護厝的官式大厝,盡顯閩南特色;后半部分則是綠樹成蔭、環境幽雅的后花園,園中另建雙層西式紅磚洋樓,獨具異域風情。?二者風格迥異卻相互映襯,和諧共存。
1915藝術空間
位于西街116號的宋宅后座洋樓(番仔樓),始建于1912年,1915年落成。歷經百年滄桑巨變,如今以另一種姿態涅槃重生,成為泉州人的藝術花園。共有三層,空間寬敞。一樓是咖啡廳,二樓是吧臺和藝術展廳,三樓則是露天的空中花園。
西街洋樓
西街上洋樓眾多。洋樓又稱番客(仔)樓,是一種中西合璧的閩南(特別是泉州)民居建筑。番仔樓是閩南一帶對于洋樓的稱呼。番仔樓多為民國時期,由閩南的南洋歸國華僑所建,因為建筑樣式中西合璧,與閩南傳統古民居截然不同,且建筑材料多為南洋直接運輸而來,故被稱為番仔樓。
泉州大開元寺
泉州開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西街176號,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跡,也是福建省內規模較大的佛教寺院。開元寺始建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除了佛教元素,初名蓮花道場,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開元寺,是宋元時期泉州規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諸宗爭鳴,備極興盛。
開元寺自古即為泉州佛教叢林之冠,有“泉南佛國第一剎”稱號。現存主要廟宇系明、清兩代修建,南北長260米,東西寬300米,占地面積78000平方米。
開元寺的山門與天王殿合二為一。天王殿上有紅底金字的匾額“勑大開元萬壽禪寺”。勑同“敕”,敕命的意思。因此大家都習慣性稱為“大開元寺”,這名字真氣派,有種大氣磅礴、普濟眾生的感覺。
兩側石柱上懸掛有一木制對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該對聯由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所寫。
跨過山門就到了一個極其空曠的大庭院,叫做拜庭。是山門與大殿之間的庭院,全部用花崗巖條石鋪就。
這個大石庭,是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動。兩邊分列著八棵 200至800歲的大榕樹,陰翳蔽日,盤根錯節,增添了開元寺靜寂、莊嚴的氣氛。進來之后先站一會兒,會給人一種很寬心和舒適感覺,心境一下就開闊了。
四處瀏覽會看見樹下排列著16座唐、宋、元、明時期不同形式的古經幢、小舍利塔。還有兩座南宋泉州南廂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是印度教在南宋時留下的痕跡。
拜庭正前方就是大雄寶殿,因傳說建殿之時有紫云蓋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是開元寺主體建筑。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686年),后經過多次受災與重建,現存大殿是明代崇禎十年(1637年)所建。大殿通高20米,面寬九間,進深六間,面積達1387平方米,大殿出拱深遠,外觀雄渾,保存著唐朝巍峨壯觀的建筑風格。
最引人注目的是寶殿上的巨匾大字“桑蓮法界”,該匾所題作為開元寺的雅稱,來源于唐朝垂拱年間桑樹開白蓮花的典故。
在大殿的后側西邊,是據說開過白蓮花的千年老桑樹,即“桑蓮古跡”。一千多年來,老桑樹被雷劈成了三株還奇跡般的活著。在老桑樹下,立有一塊石碑,上寫“此樹生蓮垂拱二年,支令勿壞以全其天”。
大雄寶殿后面是甘露戒壇,始建于宋,明末重建,重檐八角攢尖頂,四周環廊,占地645平方米,現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建。甘露戒壇是中國三大戒壇之一,這種戒壇在全國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為貴,見者有福。
寺內最著名的東西雙塔在建筑規模、形制和技藝等方面都可以說得上精妙絕倫,是我國古代石構建筑瑰寶。而融匯了婆羅門教石柱、獅身人面像等外來文化建筑,是泉州海外文化交融的實物見證。
在西塔旁有一石壁,即照壁,被稱為“麒麟壁”。原為泉州府城隍廟前的照壁,建于清代的乾隆年間,1974年移置開元寺。麒麟壁采用彩色交趾陶和磚雕結合的工藝,造型精美,內涵豐富,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在開元寺中軸線的兩邊,還有一些建筑群。東有由迦藍祠改建的檀樾祠 ,紀念施主黃守恭,有俗稱“小開元寺”的準提禪林。西有弘一法師紀念館和供寺僧棲息的水陸禪寺。
開元寺是我國現存的少數保持唐代密宗規制的寺廟之一,既是中世紀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時期社會空前繁榮的象征,也是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標志。
PART 03
看西街小巷
當你行走在西街時,你會發現這里有著一條又一條的小巷,而這些小巷每一條都充滿著古味的氣息,時光荏苒,白駒過隙刻畫著西街永恒的歷史......深入了解泉州西街及其著名小巷的位置、歷史背景、文化特色以及游覽攻略,讓您在漫步西街的同時,也能體驗到這座城市獨有的文化底蘊。
會通巷
巷名由來
這條巷子古時又稱“仕曹巷” 。關于此巷得名,有兩種說法。早在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已經成為東方第一大港,海外商人遠涉重洋,到泉州從事商貿活動。一時間,西街會通巷南端一帶商賈云集。南宋時,一外省人來此開的“龍家”木梳店遠近聞名,有“泉州的柴梳、福州的虱篦” 之譽。由于商人會聚此地通商,故稱會通巷。又有一說,認為此巷南北走向,與東西走向的通政巷會合,會通巷因此得名。
巷子看點:肅清門遺址
肅清門亦稱西鼓樓,現遺址位于會通巷邊上。唐末開閩三王為加強防御,在古城內建一小城即“子城”。子城有東、西、南、北四個門,西門即今西街肅清門。肅清門抗戰時為避日寇空襲而拆毀,現在是肅清門廣場。
現肅清門廣場上,由泉州文旅集團運營的“潤物市集”吸引了諸多游客前來采買。
濠溝墘
巷名由來
濠溝墘,別名河溝墘、八卦溝路、新生路,屬于古城南隅育才鋪真濟境,巷中有境廟真濟宮。舊時因為八卦溝從這里通過,泉州方言稱之為“濠溝”,遂稱濠溝墘。
濠溝墘南起新門街,北抵西街,全長773米,曾是泉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如今的鯉城區人民政府所在地,與整條中山中路平行,從南到北連接莊府巷、花巷、奎霞巷、通政巷、井亭巷、支巷等,是古城中一條重要的交通古巷。
巷子看點:重陽木
濠溝墘有一棵500年樹齡的重陽木,這棵市一級保護古樹位于道路中間,數百年來,在古城繁華地段與居民和諧相處。
巷子看點:老船長黃百合
濠溝墘17號曾住有一位老船長黃百合。黃百合會說一口流利的英文,曾擔任20余年船長職務,到過50多個國家,航行90萬海里,到達過五大洲100多個港口,是中國遠洋運輸公司的元老之一。工作期間,他先后寫了50多萬字的航行筆記和航海體會,整理了45篇氣象、海圖、海務資料和首航報告,其中有8篇被列入《遠航資料》和《海務資料》。
巷子看點:惟香堂
濠溝墘47號惟香堂主人李春生是泉州洛江非遺傳承人,幾年前來到濠溝墘開設工作室,已經“玩香”50多年,他制作的金絲線香細如發絲,能穿過針眼,堪稱一絕。
巷子看點:真濟宮
濠溝墘64號真濟宮,以前稱真濟亭,祀鄞仙姑,配祀財神趙天君。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泉州太守真德秀在此建真濟亭和仙姑亭,距今已有800余年歷史。真濟亭最早為坐北朝南,仙姑亭也稱太乙仙姑宮,與真濟亭相鄰,位于濠溝墘西畔,坐西向東。
新街
巷名由來
新街顧名思義,新開辟的街道。新街南連西街,北接后孝悌巷,南低北高;小巷老人記得,從清軍驛與新街交叉路口往北,曾有十多級石玪(yín,今多寫“砛”jīn)。
據陳允敦所著《泉州古地名探源》記載,清光緒中葉,福建提督孫開華常駐泉州提督分署,為方便從京中所購一套駟馬高車行駛,需新辟一條馬車路。孫命人在督署門口西向之鎮撫司與小城隍一路加寬填平,轉出新街,又擴路面、削轉角、挖坡階、鋪沙石,成為一段寬敞新道路,得名新街。
巷子看點:褚林堂
新街9號泉州有名的手工紙作坊——褚林堂,主人薛輝煌將祖輩手工裁紙技術傳承至今。不用電,不用機械;兩把裁紙刀、一只木槌,就可以裁出一個信封。現在是尋龍客棧。
巷子看點:清源留香
新街15號留家,門楣題“清源留香”,道出一段世系源流。自唐以來,留氏出了多位人物,對泉州貢獻極大,載入史冊。南唐保大年間,留從效任清源軍節度使時,規劃拓建泉州城,除衙城和子城外,又擴建羅城,環城遍植刺桐樹,泉州城遂稱刺桐城;積極鼓勵海外貿易,促進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使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得以保持繁榮與發展。
巷子看點:葉家
新街38號葉家 ,乃葉飛將軍胞弟葉啟東的住所。
此外,新街上還有諸多民宿:尋龍客棧(新街9號),鯉客民宿(新街43號),無計民宿(新街54號),等風民宿(新街95號),寄園(后孝悌巷15號,巷口與新街北段相交。)
裴巷
巷名由來
裴巷位于西街,全長約700米。據清乾隆版《泉州府志》記載,南宋紹興年間(1131年-1162年),一位來自江東(今江浙一帶)的裴道人來到泉州,在清源山純陽洞修真,修真之余,常常頭戴通草花(中國古代一種由通脫木手工制作的花,用于裝飾和佩戴),在鬧市邊走變唱:“好酒吃三杯,好花插一枝,思量今古事,安樂是便宜”。
這位裴道人頗有慈悲之心,常在泉州城內賣藥救人,還留下了“驅除蟒妖為民除害”的傳說,贏得了百姓的崇敬,在他經常賣藥的巷子內,修建了一座“裴仙公宮”來奉祀,這條巷子,也就成了“裴巷”。
巷子看點:惠世醫院女醫院遺址
裴巷41號是惠世醫院女醫院遺址。1881年,英國基督教長老會派譴傳教醫師、醫學博士顏大辟(英文名David Grant)來泉州行醫傳教,他先在南大街新花山(即今中山路泉南堂邊上)租借民房開辦醫院,并命名為泉州惠世醫院。
巷子看點:吳氏洋樓
裴巷102號吳氏洋樓在裴巷別具一格,寬大高聳的造型氣派十足。據居住在內的吳先生介紹,當年吳氏家族在新加坡做生意,發達之后,于1947年在裴巷建起了這棟洋樓。
巷子看點:蔣氏老宅
裴巷106號蔣氏老宅,是裴巷內保存最完好的老宅之一,戶主姓蔣,他介紹說,這是間百年老房,木質外墻經過清理和部分修繕才看起來比較新,聽家里老輩人講,在抗戰前后,這里并不太平,附近還有幾處土匪的窩點,所以這間老宅雖然墻面和門窗都是木質的,但在安全方面,還是下過一番工夫的。
巷子看點:汪氏小姐樓
裴巷內還有一個著名的梳妝樓,也就是坊間所說的“汪氏小姐樓”。舊時的大戶人家,會為未出閣的女兒專門建造一座梳妝樓,供其居住,這座梳妝樓便是當年小姐的閨房,所謂的“養在深閨人未識”,平時外人是不能進的。
巷子看點:彩華古地
裴巷110號彩華古地,屬于北隅的盛賢鋪,下轄彩華、河嶺、北山、孝友四境。這也是“彩華古地”名字的來歷。“彩華古地”內部并不大,卻供奉著三位唐朝英雄:唐朝的開國名將池夢彪、“安史之亂”中抗擊叛軍的張巡、徐遠。
舊館驛巷
巷名由來
舊館驛,又名牛仔驛,位于泉州市鯉城區,北接西街,南抵古榕巷,全長約270米,門牌的單號屬于新峰社區、雙號屬于通政社區。
1959年10月1日,作為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獻禮的泉州影劇院落成,驛內巷被分為了前驛內巷和后驛內巷。
巷子看點
巷中歷史積淀豐富,文物史跡眾多,有水陸寺、天室池、南外宗正司、元代驛站、明代染織房;有明嘉靖間御史汪旦、戶部侍郎莊國楨府第;有清道光間翰林龔維琳胞弟舉人龔維琨、刑部主事王海文、嘉慶間進士楊濱海故居、清末狀元吳魯的讀書處,有汪氏宗祠以及一些近代著名的民居。
井亭巷
巷名由來
井亭巷位于西街東段南側,從西街往南可行至花巷,又名高桂巷。據清乾隆《泉州府志》記載,井亭巷北端有城心塔一座,玉泉井一口,并建有一亭,便取名為井亭巷。
巷子看點:定心塔
定心塔又名城心塔,位于井亭巷69號院內。為五層五檐八角樓閣式磚塔,高約4.5米,邊長約0.75米,塔身由紅磚砌筑,外涂白灰,頂部裝以紅陶罐疊成且涂以白灰的葫蘆剎。塔下有花崗巖砌筑的須彌座,一側刻有“南無阿彌陀”五字,另一側刻有“乾隆十四己巳(1749)年重興”的字樣。1983年1月,定心塔被評為泉州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巷子看點:玉泉井
在71號院內,有一口古井,井上刻有三個字:玉泉井,井水深且澄澈。井亭巷“玉泉井”名字的來由有一個有趣的說法。泉州古城形似鯉魚,別稱鯉城。人們認為鯉魚的肚臍,其位置應在古城區的中心點,又因為臍也是圓形,向下凹,所以把位于鯉城中心的一口古并說成是“鯉魚臍”,這口井俗稱“城心井”(古城城中心的井,鯉魚肚臍),又叫“玉泉井”。
巷子看點:華僑大學原校長莊善裕住所
井亭巷61號是華僑大學原校長莊善裕的家,莊家也是名門望族,莊校長的曾祖父在清代官拜兩浙江南九省鹽運使(二品官),1978年,莊善裕在華僑大學任教,曾任教務處副處長、法律系主任、副校長、校長等職務,作為當代著名的民商法學家和經驗豐富的高校管理者,他對華僑大學的成長、壯大,貢獻卓著。
巷子看點:莊國禎故居
井亭巷47號是明代戶部侍郎莊國禎的故居,也是莊國禎的后人、著名教育家莊垂綸的故居。莊國禎故居也被稱為“侍郎第”,這座距今400余年的古大厝,是泉州現存為數不多的保存較為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現為泉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象峰巷
巷名由來
象峰巷位于泉州市鯉城區新峰社區,巷口東起西街紫云屏粉墻后,中間穿過新華北路,巷尾西抵甲第巷三朝口,全長500余米。據王人瑞先生的《泉州與我》一書記載,象峰巷在清代以前叫“船坊巷”,民國初年改為“象峰巷”,以后又改為“上坊巷”,如今已恢復了“象峰巷”的名字。
這里是古代的山坡,后來開發為住宅區,地勢很高,據稱是古城最高之處,如象背之峰,故名“象峰”。《泉州市地名錄》一書也解釋稱:“此處有一小丘陵似象峰,故名象峰巷。”
巷子看點:陳張王家
巷內以“上坊巷陳”“上坊巷張”“上坊巷王”等三大家族最為顯赫,其中“陳張王”三家相鄰,坊間有“丁財貴”之譽,說的是三大家族除了都是官宦之家,又各有特點,“陳”人丁興旺、“張”家業富庶、“王”仕途顯貴。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開通新華北路的時候,按照規劃路線,馬路從陳家祖廳穿堂而過,因此陳氏后人的住所如今分列道路兩旁,其他幾戶大家的古厝也在時代變遷中不復存在,但屋宇連綿、蔚然壯觀的景象,至今依舊生動地存在于后人們的集體記憶中。
巷子看點:芥子書屋
芥子書屋不止是賣書的地方,更是泉州文化地圖上的一個風向標。店名取自《維摩經》——芥子納須彌,意為小小的地方也可以包容大大的世界。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芥子書屋已經在這小小的象峰巷里快十年了。幾十平方的書店內經營著許多與泉州文化有關的書籍,處處散發著一股嫻雅淡然的書卷氣。
巷子看點:鐵爐廟
象峰巷65號,是歷史悠久的鐵爐廟,1998年列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這個看上去規模不大名氣不顯的廟宇,曾經也是泉州的大寺廟之一。據《泉州府志》記載,鐵爐廟原址位于龍頭山,千年前,五代時期的晉江王留從效曾于該處冶鐵,后人在冶鐵處建起一座廟宇,廟內當年供奉的香爐相傳是留從效冶煉泉州第一爐鐵所用的冶鐵爐,所以這座廟宇就被稱為“鐵爐廟”。
PART 04
看西街新姿
每年西街都會有新的文旅項目推出,有些已城為網紅打卡點,很值得去看看。
泉州大海報、見字如面·見鯉城墻、橘若民宿等都是打卡好去處。
而西街游客服務中心,則是必不可錯過的打卡點。
一走進西街游客服務中心,你將被泉州古城沙盤模型所吸引,這里不僅展示了泉州的歷史文化,還保留了獨具閩南特色的出磚入石墻,讓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
一樓的文創區展示了各種泉州特色的紀念品和伴手禮,從古宅老磚的雕刻到可愛的喜獅,再到冰箱貼、書簽和吉符,每一件都充滿了地方特色,讓人忍不住想要購買。
二樓則常設展覽,目前“城之味”以微縮模型、人形立牌、幕布劇場等方式帶你感受地道的泉州風味。此外,這里沉浸式體驗泉州人自己的Jellycat!
三樓的天臺是這里的一大亮點,紅磚古厝、東西塔、三角梅以及盤旋的樓梯井,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是拍照打卡的絕佳地點。
在泉州古城的西街老菜場之上,由泉州文旅集團打造的“7FUN天臺”,吸引著越來越多人前來打卡。
從地理上而言,7FUN天臺坐落市井城鄉之中,一層有原居民最熟悉不過的老菜場,伴著周邊各式早點攤位和時令生鮮,這是泉州老城區一代人的回憶,也是啟自上西街尾,承自下西街頭的重要城市地標。
從觀景上而言,7FUN天臺望瞰近半古城,紅磚厝頂為主,橫搭起異國特色的羅馬柱與拱圓舞臺,與閩南文化碰撞包容的風格同頻。這里東望開元、鎮國仁壽,北有教堂禮頌鐘響。
當然,這里還有煙火氣十足的西街老菜場大尾夜市,這里叫賣聲此起彼伏,食物香氣升騰,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夜市的沉浸感和氛圍感瞬間拉滿。
目前,大尾夜市聚集了各類特色小吃,既有海蠣煎、拳頭母等泉州美食,又有辣炒年糕、雞蛋仔等網紅美食。夜市還充分融入街頭藝術、歌手駐唱等形式,讓夜市更多彩,讓市民體驗感更足。
而西街肅清門廣場東側,有一處中西文化碰撞新閩式風格的輕奢型精品酒店——西街行舍。
古樸的紅磚白石墻體,硬山式屋頂上精美的燕尾脊,簡約的灰塑山花,盡顯古色古香的韻味,這些閩南建筑中獨有的裝飾元素,為西街行舍平添了幾分靈動。
秉承著“老文化,新感動”的理念,西街行舍從每一個功能區、每一層樓、每一間房的命名,到以具有閩南文化、海絲文化元素的藝術品裝飾客房及公共空間,讓游客在停留之余,能更多的感受在地文化的魅力與不同文明碰撞出的火花。
此外,位于肅清門廣場的羅森便利店也是購物好去處。
PART 05
三體驗
西街,作為泉州的靈魂所在,是感受這座城市魅力的絕佳起點。來這可體驗西街浪漫、體驗泉州小吃、體驗簪花文化。
體驗西街浪漫
路線推薦:各種浪漫在旅游中體驗。
1. 鐘樓:見證泉州的百年歷史
2. 泉州大字報:體驗當地的文藝氣息浪漫
3. 大日歷:了解泉州的傳統文化中的浪漫
4 .西街游客服務中心:獲取更多旅游信息
5 .象峰巷等:探索泉州的古老街巷浪漫
6. 開元寺:感受泉州的宗教文化
體驗各種美食
泉州西街的美食太多,無論是旅游的游客還是本地的朋友,都可以去嘗嘗!亞佛潤餅皮,康莊滿煎糕,莊阿姨芋頭餅,阿姨雞架等等......
體驗簪花文化
簪花在泉州的文化中象征著女性的美好生命和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它體現了對海洋文化和媽祖文化的尊重。象征著勇敢和奔赴,以祈求平安與如意。西街上有眾多的簪花體驗店,別錯過這靚麗的“頭上花園”!
西街,作為泉州的靈魂所在,是感受這座城市魅力的絕佳起點。來泉州,總要來一趟西街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