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情報局建設450米間諜地道,未料到軍情6處的領導是克格勃
俄羅斯總統的秘密專列與車站,普京和梅德韋杰夫的鐵路裝甲車廂
卡扎菲的“世界奇觀”——4000公里沙漠灌溉渠,被北約炸毀
美國中央情報局在過去科技不發達的年代,嘗試使用活的動物作為間諜,其中很多被證明是失敗的,沒有持續 。
在70年代,有一個塔卡納項目(Project Tacana),將一款重1?盎司的相機粘在鴿子胸前的綁帶上,可以在8毫米膠片上拍攝200張照片。然后將這些“間諜鳥”送去拍攝俄羅斯在圣彼得堡的海軍基地的照片。
1964年首次實施了“氧氣”項目(OXYGAS),訓練海豚在潛艇或船底上安裝跟蹤裝置或炸藥。它是最成功的項目之一,并且一直持續到1969年后,發展為“Project Chirology”項目。
最具爭議的項目之一是“聲波貓咪”(Acoustic Kitty),通過外科手術麥克風植入活貓的耳朵中,另將發射器以及尾部的天線植入到貓的頭骨中。該項目進行了5年,估計花費了2000萬美元,但這只“半電子”的貓很容易分散注意力,被汽車撞死,該項目被取消。
阿奎琳項目是中情局在1970年代初設計的一種計劃,一架偽裝成老鷹的無人飛機,翼展十英尺,飛越情報關鍵地點,例如蘇聯和中國的導彈基地和核試驗場。但是沒有開發出鳥類的“感知和避免”系統,導致墜機(30年后,無人機技術成熟并不成為機密)。
中情局研制了機器鯰魚“查理”,帶有耐壓外殼,潛水壓載系統,通信和推進系統。機器鯰魚投放到化學和核設施附近,用于采集水樣。
2003年12月,中央情報局在華盛頓的博物館里,向公眾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個間諜機器昆蟲。乍一看,這個1970年代的間諜機像普通的蜻蜓,兩對透明翅膀,甚至局部做出了蜻蜓的眼和腳。但是仔細觀察,這是一只人造昆蟲,對于微處理器剛剛發明的時代,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物品。
“蜻蜓”長9厘米,寬6厘米,1.5厘米粗。
這是中央情報局博物館中最受歡迎的展覽品,2013年夏天,約翰·格林瓦爾德根據《信息自由法》要求公布細節文件,直到七年后的2020年1月,他收到了一摞詳細描述機器蜻蜓設計和構造的文件。
下面我將陳述這項發明的故事。
中央情報局研究與發展辦公室副主任唐·雷西爾提出,與其在哺乳動物身上安裝麥克風,機器昆蟲會被更容易忽視,他指派查爾斯·阿德金斯領導該項目。阿德金斯的目標是制造一種可以飛行200米,并裝有0.2克的玻璃逆向反射珠,逃避檢查收集情報。
玻璃逆向反射珠會將激光束反射回其發射源。反射的激光束會受到玻璃中聲音產生振動的影響,從而改變激光束的傳播距離。然后,情報員可以分析返回的激光束,重新干擾光束的振動,獲取聲音。逆向反射器也被用作遠程麥克風來竊聽對話,在70年代,中央情報局已經使用了類似的技術來獲得玻璃窗上的振動,獲取房間內的聲音。
瑞西耶曾認為黃蜂會是很好的選擇,但是在測試原型后便放棄了這個想法。機器黃蜂在飛行中非常不穩定。直到幾十年后,黃蜂的復雜飛行機制才被完全了解。
阿德金斯需要機器昆蟲飛行穩定,但當時的計算芯片太大且太慢,無法處理復雜的飛行控件。然而,阿德金斯的科學家團隊中有一位蜻蜓愛好者,一個業余的昆蟲學家。
機器蜻蜓比機器黃蜂更加常見和實用,除南極洲以外的每個大陸上都可以找到,它們可以盤旋,滑行,后退倒飛。因此可以部署蜻蜓無人機而不會引起懷疑。
這位科學界說,蜻蜓的空氣動力學更加穩定。除了極佳的機動性之外,蜻蜓與其他昆蟲相比,也是出色的滑翔機,這有助于在長途飛行中節省能量。這位科學家帶來了一些蜻蜓標本,他把標本從插針上拔了下來,扔到空中,它大約繞了兩圈,很好地落在了桌子上。
演示使阿德金斯信服,但研究小組仍需要弄清楚如何復制蜻蜓的翅膀,蜻蜓翅膀每分鐘拍動1800次。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科學家使用了一個微小的流體振蕩器,這種沒有運動部件的設備完全由硝酸鋰晶體產生的氣體驅動,推動翅膀達到所需要的速率。最初的測試表明原型機無法承載所需的0.2克負載,設計人員通過增加向后的排氣孔,來增加額外的推力,就像噴射推進器一樣。
快速組裝了重量不到1克的蜻蜓仿生無人機,它閃閃發光的“眼睛”是玻璃逆向反射珠,窺視著毫無察覺的目標?,F在找到需要控制它飛行路徑的方法。
無線電控制是根本不可能的,任何額外的重量都使機器蜻蜓不堪重負。
科學家選擇了與逆向反射器相同的便攜式激光器,它可產生人眼不可見的紅外光束,激光加熱雙金屬條,打開或關閉蜻蜓的尾排氣口,有效地節流控制“噴射推進器”的同時,另一臺激光器,就像舵一樣,將無人機引導到目的地。
借助其氣體泵引擎和激光導航系統,昆蟲無人機帶著載荷飛到了60秒約200米外的目標位置。
阿德金斯在1974年的最終報告中給出結論:“已經研究了受控昆蟲飛行器的可行性,目前為止已經達到了所有目標?!薄氨M管試飛令人印象深刻,但在任何風中進行控制都太困難了?!?/p>
據中央情報局稱,下面是機器蜻蜓的首次飛行。
理論上,機器蜻蜓可以在不到11公里/小時的風速下飛行。操作員必須用激光操控機器蜻蜓,在無風狀態中很輕松,但在大風中需要訓練。
英國利茲大學生物力學專家西蒙·沃克(Simon Walker)說: “如果檢查蜻蜓翅膀中的靜脈,它會形成難以置信的復雜,可變形的結構的一部分,該結構會在壓力下以特定方式彎曲,而可變形性對于空氣動力學確實很重要。”
該計劃花費了14萬美元,今天大約是200萬美元,比較間諜衛星上花費的數十億美元,這就是零頭。
在過去的50年中,人類對昆蟲飛行和復制所需的電子設備邁出了一大步。
2005年,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機器蜻蜓重3克,翼展10厘米,依靠電池動力飛行3分鐘,還可以作為中繼器傳輸攝像頭的照片。
2017年,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實驗室將活體蜻蜓的眼神經中植入電子回路,通過遙控器對蜻蜓進行控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