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之戰是21世紀以來全球最大規模的戰爭,俄軍和烏軍先后動員的兵力都在百萬人以上;即便是現在烏軍還保持了88萬人的兵力,而俄軍的參戰兵力亦有六七十萬人。
而大家都知道的是,烏軍仍然在不斷動員兵力,俄軍除了參戰兵力外,在國內還有建制內的其他部隊。
在俄烏戰爭即將三周年之際,由于美國那邊的情況轉變,美方從最大的對烏援助國轉變成了率先與俄羅斯接觸,試圖以談判解決俄烏戰爭的領頭者。
可是美國跟俄羅斯的接觸,事先并未跟烏克蘭、歐洲商量過,而是電話都打完、意見都交換后,再通知烏克蘭和歐洲。
很顯然,烏克蘭和歐洲對此是不滿意的。
而且美國還提出了要烏克蘭提供全國50%礦產資源以償還美援,并讓歐洲負責繼續援烏,以及負責停戰善后等工作,這也讓烏克蘭和歐洲感到很突然、很震驚。
在這種背景下,烏克蘭需要展現出自己在戰場上的價值。
烏軍在近期確實在紅軍城和庫爾斯克兩個方向都發動了比較頑強的反攻,但進展并不甚理想,至少不太值得拿到國際臺面來說。
那么由烏克蘭官方宣傳自己對俄作戰的戰績,哪怕是宣傳數據,也起碼有些文章可做。
比如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2月15日時,就提到烏軍到目前為止已經打死了將近25萬俄軍,并擊傷俄軍61萬余人,合計斃傷俄軍約86萬人。
這一數據跟烏軍總部當天發布的戰果數——856660人,基本是同一數量級,可以認為是烏軍對外宣傳數的統一版本。
在這里為何要強調“同一版本”呢?
因為即便是烏克蘭官方發布的戰果數據,它也是經常不統一的。
比如烏軍總部每天發布的戰果數據,在戰爭初期宣傳的是擊斃俄軍的數量,到后來就變成了斃傷合計。
要知道這可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標準,能夠在這一問題上也前后不一,里面的門道可不小。
而且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跟烏軍總部的戰果數據,往往也不一致。
就在10多天前的2月4日,澤連斯基在接受采訪時就說道,擊斃俄軍的數量是35萬人,此外俄軍還有5萬到7萬人失蹤,負傷數據是60萬到70萬人,這個數據總和達到了超過100萬人,顯然跟當時的烏軍總部戰果數是對不上的。
另外大家肯定也發現問題了,2月初的時候澤連斯基說烏軍打死了35萬俄軍,2月中旬卻又說打死的俄軍是25萬人。
短短10來天時間,同樣是烏克蘭總統嘴里的數據,俄軍死亡數就差了10萬人出來。
這說明即便是烏克蘭官方,對于戰果的宣傳數也是不嚴肅的,否則也不至于出現這種前后標準不統一,前后數據矛盾的情況。
那么以最新的烏軍官宣數據來說,認為打死了俄軍20多萬人、擊傷60多萬人,合計殺傷俄軍80多萬人,就可靠嗎?
其實這個數據也是不靠譜的,因為俄軍在戰爭中的動員量并沒有像烏克蘭那么大,80多萬量級的傷亡如果存在,那么不可恢復性的損失(陣亡+傷殘)保守也有四五十萬人之巨,俄軍的動員量是承受不住的。
畢竟在俄烏戰爭的前期,大家都知道俄軍投入的兵力只有10多萬人;之后靠著死撐著攻堅,但該集團先后加入的參戰兵力也不過78000人。
瓦格納集團
俄軍在戰場上兵力劇增,是在30萬動員兵可以參戰之后。
此時,俄軍終于穩住了戰線,此后走正常征兵然后轉合同兵這條線,可以為俄烏戰爭提供年輕的正規兵員。
而以高薪等其他條件,再繼續招募志愿者、囚徒兵,以及部分海外兵員,使得戰爭中消耗性的作戰由此類兵員承擔。
然后,再將頓巴斯本地兵員徹底俄軍化,這樣又可以得到幾萬生力軍。
通過上述方式,俄軍在彌補了戰斗消耗之后,將參戰兵力提升到了60到70萬人量級。
另外傳說中的朝鮮軍隊,據烏克蘭和西方情報估計,只有1萬余人;其即便真實存在,但在俄軍當前的動員量下,也只是極小一部分。
那么烏軍可以在三年內殺傷80多萬俄軍,平均一年就可以殺傷二三十萬人的話,俄軍不大可能保持得住當前的部隊陣容。
而且現在是俄軍還在展開進攻的狀態,這就更對不上了。
畢竟按照烏克蘭公布的數據,在這三年戰爭中擊殺了25萬俄軍,烏軍陣亡4.5萬人;按照這個交換比,烏軍只要豁出去10萬人,就可以全殲俄軍部隊。
烏軍當前的總兵力是88萬人,要是真能打得那么好的話,也不至于無法收復失地,現在還著急得不行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