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羅乾波
出品 |波哥看樓市
據央視新聞消息:
2月10日,《武漢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獲得國家批復,至此,全國22個超大特大城市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全部獲批。
超大特大城市是我國集聚人口和產業的主要空間載體,人口和經濟密度都很高,超大特大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全面獲批,標志著我國重點城市未來發展的空間藍圖已經繪就。
同時,也形成了最新的超大和特大城市的陣容,如下:
22個超特大城市名單及特點:
●7個超大城市: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天津,這些城市城區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
●15個特大城市:武漢、東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陽、青島、濟南、長沙、哈爾濱、鄭州、昆明、大連、蘇州,這些城市城區常住人口在500萬至1000萬之間。
這些城市經濟實力雄厚,人口眾多,是全國綜合實力靠前的頭部城市。
簡析:
據波哥看樓市觀察,整體上看,這22個城市,基本都是國內近300城市中的第一梯隊和優等生,東南西北中都有分布,可以說是中國眾多城市大局中的“四梁八柱”了。
另,據眾多官媒報道,上述22個城市國土空間總規的報審和批復,事實上從去年就開始了,如今,于近日才完全批復,可見國家對本輪城市定位的調整,是多么的慎重。
其中,一個小細節是:
為什么,把武漢的方案,放在最后來定調?
這可能也傳達出了許多不一樣的想法。
或許是因為,武漢,是一個承東啟西、勾南連北的重要樞紐型城市吧,在當下產業和區域的重構中,更有其獨特價值吧。
而且,武漢也是15個特大城市的領頭羊,也許跟此也有點關系。
這個不多講了,簡單提一下。
那么,本輪22個“大哥級”城市的全新定位,主要有什么不同和價值呢?
為啥,要在此時開展這樣的工作?
為啥,要重新強調22城的變化?
以前,雖然也有不同階段不同城市的國土總規的變化,但是,在一年多的時間內這樣集中在22個超大特大城市這么整齊劃一的動作,還是非常少見的。
因此,各界基本都把本次的調整和相關布局,視同為一次歷史性的戰略級的大變化。
其背后的動因,很多,比如國外的劇烈變化、國際及其產業競爭的模式發生了重大改變、城市的競爭等,也在不斷嬗變,中國和國內的城市產業等,都面臨著一個歷史性的新挑戰,大周期和發展模式變了,會深刻折射到全球上的每一個區域,國內的城市也不能例外。
其次,這22座城市承載全國30%人口和50%GDP,其能量巨大、人口眾多、在地理版圖上也占據著重要的戰略地位等等,歷史和近現代以來,逐步成為了改寫中國發展格局和托舉中國力量的“超級引擎”。
再次,在本次的總規的審批中,出現了一個新的特點——不再強調“國家中心城市”的概念,而重點強化了“區域中心城市”提法,從“單打獨斗”改變為“區域協同”,區域內的協同和區域外的協同,成為了本輪城市戰略定位的一個新原則。
比如,深圳提出“一核多心網絡化”格局,將12個功能中心與深汕合作區聯動;武漢“一主四副”空間布局,推動光谷、車谷等副城承接主城功能疏解。
用城市帶動城市,用區域融合城市、用差異化價值塑造各個城市的不同優勢等,最后形成一盤全新的大盤,意義重大。
譬如,武漢被定位為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和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而蘇州則被定位為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這種差異性,就要求每個城市的國土空間規劃必須根據自身特點進行設計,因地制宜地組織編制符合當地特色的規劃方案,實現精準的發展目標和功能定位。
以上,即為22城市重新定位的一點粗淺解讀。
下面,再重點說一個問題:
為何講,22城的全新定位,將中國的城鎮化推進到2.0時代?
據波哥看樓市觀察,主要有二:
◢ 其一,頭部和主流城市,一直是產業和人口實際承載的巨大容器。
產業在哪里,人就會聚集在哪里;哪里能夠掙到更多的錢和獲得更好的生活等,人就會流向哪里。
這是一個客觀性的產城人之間的基礎型律動模型,暫不說國外的眾多案例,僅僅從國內40多年的發展變化來看,這個特點太明顯了。
例如,以前,由于廣深一代的蓬勃發展和巨大容量等,長時間導致在國內出現了“孔雀東南飛”和春運期間人口流動的大潮等歷史性現象。
說白了,這就是以前國內城鎮化高速發展時代的側影和見證。
40年后的今天,全球性眾多趨勢快速重大變化,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7%的新階段,再也不可能再現以往那種人口噴涌和眾多紅利加持的時代了,趨勢和價值的紅線,已然急速在調整和回落,大魚大水的階段一去不復返了,而跑步進入了精細化運營和產業有效轉型的新周期。
加之,當下趨勢性的低迷和凜冽寒風等的裹挾,中國的城鎮化距離其他主流發達國家的80%,雖然有13%左右的增長空間,可是,別人早就走在了我們的前面,已經完成了那個歷程,我們想短期做到,基本沒有可能了。
此外,國際間,各國各區域各城市,都遇到了同樣的大周期的大變化,抄過去和他人的作業,皆難于上青天。
也即,中國的城鎮化進入了一個歷史性的瓶頸期,從城市到農村、從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從城市中心到城市邊緣,這三類增量發展模式,似乎全都失去了有效的實際支撐。
而,一步步,將中國的新型城鎮化逼向城市內縮這一刀刃向內的模式,疊加產業和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需要等,總體上審視,中國的城鎮化,已經出現了一個新的特征:
在快速聚焦于核心和主流性城市,很多二三四五線城市人口外流的現象特別嚴重,造成國內的新型城鎮化,仿佛在短時間內就變成了部分主流城市的城鎮化,而給國家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短短幾年,就如同劇烈的地質改造,前述13%左右的城鎮化比例的提升,任重道遠。
趨勢裂變、產業更迭、區域重構、城市內縮、人口律動、就業實現、留去支撐,流動和就業人口都在快速向優勢城市集中,當前,據波哥看樓市觀察,城鎮化也在快速內縮和局部化了。
再也不是過去的全國性的城鎮化了。
因此,即帶來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或課題:
部分優勢和主流城市,接下來,將如何有效去消化更龐大的人流、以及為新型城鎮化貢獻出新的科學合理的價值?
波哥認為,上述22個城市的變化,在城鎮化這個單一的角度來看,它們已經遇到了新的重大問題,而不是簡單的定位調整和優化那么簡單了。
避開寒風和冷水、尋找更溫暖更能給自己帶來價值增長的新空間,趨利避害,這是根本的人性,很難遏制,同時,加上去年國家提出的新型城鎮化5年計劃的實施等,戶籍的限制和相關資源的加強等,都在不斷解構,也因此會強力推動相關農村人口和流動人口,向這些優勢城市聚集,這或許也是上面和業界相對忽略的一個新現象。
流動人口要吃飯、要發展,否則,必然因時而動,因勢而動,會對某些不能帶來有效價值的城市,會棄之如敝履。
譬如,明知是一個冰窟窿,有誰會跳下去呢?
所以,我們認為:
在新的大趨勢下,接下來,中國的新型城鎮化,會逐步變成個別區域或城市的城鎮化,將從普遍性走向局部性,也將帶來很多新的問題。
故而,對比以前,稱其為中國城鎮化的2.0時代,并不為過。
◢ 其二,城中村改造,波哥個人判斷,將是中國新型城鎮化的最后一波大動力。
如上,散落于全國各地各個城市中的城中村,因其土地性為集體所有,以及原有的農村屬性等,對于城市的進化,不斷已經變成了最后的憑依,是上述城市內縮和內觀的最后的有效體現。
搞定城市中的城中村、充分釋放出土地價值,和把相關的村民變成市民,這是最快和最有效的辦法,相對而言,這比把那些散落于各個城市的農民工變成市民會更加直接簡單。
畢竟,城中村的廣大村民,已經享受了許許多多的城市利好,也已經習慣了城市的生活等,通過拆遷和安置,能讓其境遇有很多的提升等,現實的支撐要素更多,這絕對不是那些在某個或某些城市漂移的農民工所能具備的基礎條件。
所謂的農二代、三代等,沒有了爺爺輩、父親輩等客觀要素的強大加持,欲再殺出一條血路而成為市民,其難度更大了。
等等
因此,可以預見的是——中國的新型城鎮化,迎來了新的變化趨勢,過去的模式已經拜拜,新的要素已經再快速推陳出新,以優質城市為核心、從內部去找尋新的動能,一步步浮出水面。
上述22個超大特大城市,不得不在最新的變化和制約下,進行新的思考和調整。
畢竟,他們全都代表著世界、國家、產業和城市和民眾等,眾多的新的希望和曙光。
如果迷失,就不是一個看似簡單的城市戰略定位的問題了。
據波哥看樓市觀察,城市國土空間總規的調整,即為城市發展戰略的重大改變,關乎城市全局的發展策略的調整,其背后的主要動因,來自于國際性大趨勢大變化以及國內發展特征等的相關改變所形成的,絕不是22個城市定位調整那么簡單,其中,含括的東西太多了,大家都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深度思考一下。
今日,本文,主要是從新型城鎮化這個視角來做了一些分析,以供大家參考。
最后,一個簡單的觀察是:
中國新型城鎮化,已經快速進入2.0時代,將在多個維度改變國際、產業和城市的發展。
大家拭目以待吧!
本文為「波哥看樓市」(ID:bgkls2023)原創文章,其版權歸我方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喜歡的敬請點贊和轉發為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