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勝黃金,實干正當時。
2月16日至21日,南京市長陳之常率隊赴香港、廣州、深圳。此次行程,目標明確,全力推進經貿交流,強化戰略對接,深化創新協同與產業合作,力求與粵港澳大灣區實現優勢互補、聯動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和南京所處的長三角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市場化程度最高、綜合經濟實力最強的兩大經濟板塊,也是推動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兩大“引擎”。
今年江蘇省政府報告中明確指出,強化與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戰略對接,更大范圍聯動構建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
南京作為省會城市、長三角特大城市、東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是輻射長三角、聯動東中西的重要樞紐門戶,對于深度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家戰略、打造長三角與粵港澳戰略的連接點,更需“身先士卒”。
在這萬物向“新”的春天,市長帶隊赴大灣區,與新朋友共謀發展,與老朋友深化友誼,南京與大灣區的“寧”朋友們距離越來越近,合作的紐帶愈發緊密。
“三年有成”,寧港合作的進階之路
《論語》中說,“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在時間的坐標上,“三年”是個比較獨特的存在。
自履新南京市長以來,陳之常已連續三年帶隊赴大灣區:
首次正值香港與內地全面恢復“通關”,2023年2月陳之常帶隊的南京市經貿團成為首個內地大規模赴港經貿團,率先開啟合作交流的大門。
二次是2024年3月,陳之常帶隊先后到澳門、珠海、深圳,開展學習考察、拜訪交流活動,行程覆蓋了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城市,進一步拓寬了合作領域。
而此次,則是陳之常第三次帶隊前往。每一次都選在春天,帶著清晰的目標與明確的任務要求。整個行動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展現出一種有條不紊的推進態勢。
南京為何如此看中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合作?
去年國務院批復的南京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明確了南京“兩地三中心”的核心功能定位,即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東部產業創新中心和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東部現代服務業中心,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迫切需要將粵港澳大灣區在金融科技、國際貿易、現代服務等方面的優勢引入南京,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勝勢,從而實現城市能級的躍遷。
對于大灣區而言,南京則是鏈接長三角區域的關鍵落點。從南京眺望,整個長三角擁有著龐大的消費群體和完善的產業配套,能夠為大灣區企業提供更多合作機遇和場景,是優質資源互動耦合、形成新時代新增長極的優質“合伙人”。
放大各自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開展務實合作,是南京與大灣區雙向奔赴的重要議程,也是雙方合作的核心議題。
以香港為例,在南京服務業擴大開放暨寧港經貿合作交流會上,陳之常一句話道出了本質——南京與香港淵源深、人緣親、情意濃。
近年來,眾多南京企業以香港為“第一站”走向全球,香港企業以南京為“橋頭堡”參與內地市場,雙方在深度合作中實現互利共贏。2024年新鴻基地產在寧投資打造的國金中心(IFC)正式開業,匯聚一眾國際級高端時尚品牌及特色餐飲,成為南京城市消費新地標;南京也新增了出門問問、盛禾醫藥、龍蟠科技3家港股上市企業,累計在港交所上市寧企達33家,總市值達3200億港幣;此外,江蘇首家內地與香港聯營律師事務所、南洋商業銀行南京分行等一批寧港合作標志性項目也陸續落地南京。截至目前,南京累計批準及新設香港地區投資項目6049個、累計實際使用港資434.6億美元;而南京企業赴港累計投資項目434個,協議投資總額62.2億美元。
這次在香港召開的交流會,正是2023年2月香港與內地恢復全面通關后,南京在香港舉行高質量發展暨服務業擴大開放(港澳)推介會后的進一步深化。
會上,陳之常對兩地未來合作提出了新的期待,希望以此次活動為契機,進一步加強與香港的深度交融、密切合作,共同賡續“寧港一家親”的深情厚誼,攜手激蕩高質量發展的澎湃春潮。其中,南京經開區與玉湖集團的簽約正是兩地深化合作的積極成果。
作為冷鏈物流行業聯通內外貿全鏈條的數字化綜合服務行業龍頭,玉湖集團將在南京經開區打造包括冷鏈物流、全鏈條交易、加工服務、貿易結算、展示展銷、智慧園區、辦公配套等板塊的綜合性產業園。預計一期項目培育期結束后,年均交易額可達200億元,二期項目全面達產后,預計滿負荷交易額將達400億元。
城市之間已然形成緊密的聯結,來自大灣區的機遇之風,早已吹拂到揚子江畔。
攜手并肩,對標大灣區的南京考量
當下,AI熱浪撲面而來。南京深知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對標先行者并撲下身子去學,甩開膀子去干,知而言、言而行,三者合一,方能在這場浪潮中找準自己的發展節奏。
正因為如此,陳之常在考察中指出,南京各級各部門要主動對標先進城市,提升科技創新功能、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具體來看,此次考察的點位,也非常有針對性。
一方面,南京致力于在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等關鍵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加速創新成果落地生根。
香港高校在全球QS世界大學排名中表現優異,且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強,是創新資源的“富礦區”。考察團走訪了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指出希望兩地共同發力,打造高水平協同創新平臺,建設高效能成果轉化體系,培育高成長性科創領軍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理工大學南京技術創新研究院去年正式揭牌,首批12個合作項目有序推進,今年雙方圍繞寧港創新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簽約一批備忘錄和合作項目。
深圳期間,考察團實地察看深圳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并前往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醫學科學院、廣州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考察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工作,陳之常明確表態,要認真學習先進經驗,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體系化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加快把南京的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勝勢。
在深圳召開的新質生產力—數智賦能座談會上,針對當前南京重點發展的軟件研發、信息服務、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領域,陳之常誠摯邀請與會專家、企業家深度參與南京產業強市建設,攜手實現更高水平互利共贏。
另一方面,穩步推進之前已簽約的存量項目。陳之常率隊先后走進比亞迪、騰訊、中興通訊、希音服裝制造創新研究中心、邁瑞醫療、白云電氣、欣旺達等企業深入交流,期待雙方在加快推進既有合作項目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更多領域的互利合作。
比亞迪與南京已有多年密切合作。2013年10月,南京比亞迪作為比亞迪集團在華東地區重要戰略基地落戶溧水,2022年12月,該基地新增2條BSC電機生產線,規劃年產能240萬臺,現已全線達產。面對南京市長提出的深化合作愿景,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給予了積極回應,南京一直是比亞迪發展布局的重點地區,將加強溝通對接,優化資源配置,推動互利合作再上新臺階。
作為世界領先的互聯網巨頭,騰訊近年來與南京的合作也在不斷加深。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黨委書記郭凱天表示,公司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更好助力南京產業轉型升級、數智賦能發展。
中興通訊作為最早一批落地南京的大灣區企業,公司總裁徐子陽也明確表態,將立足南京科教資源優勢、發揮企業龍頭帶動作用,持續加強戰略合作。
在新興產業領域,南京與大灣區企業之間也有著非常大的合作空間。對此,陳之常與惠科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智勇、億航智能首席運營官王釗、晶泰科技董事會主席溫書豪等企業家,圍繞新型顯示、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等領域進行了深入探討。
與前兩次不同,本次行程對城市更新也給予了高度關注。
在港期間,與新鴻基地產、嘉里集團就加大在寧布局力度,打造更多標志項目達成一致。與瑞安房地產董事會副主席羅寶瑜就INNO未來城、百子亭天地等項目進行了交流,雙方一致表示將圍繞城市更新等領域持續深化合作,共同推動項目加快建設。
在廣州,考察團來到珠江新城、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創意藝術區,考察學習工業遺產保護與創新利用、城市空間優化與景觀提升的經驗做法,為推動城市更新提供有益借鑒。
拜訪招商局集團總經理石岱、保利發展控股集團董事長劉平時,陳之常表示,希望圍繞高品質住宅建設、城市更新等領域不斷加大合作力度,著力打造更多標桿示范項目。
久久為功,營商環境的“長跑哲學”
南京代表團前往學習考察,學什么?重點不僅在學習先進技術,更是了解企業發展的核心訴求,學習培育、服務和招引科創企業的經驗和眼光。
學習目的明確,學習態度也很重要。代表團每到一處,便迅速投入學習考察,深入感受當地發展生態,有的體會到 “心無旁騖興實業” 的專注,有的看到了 “力盡所能優環境” 的努力……他們將大灣區敢闖敢試、勇于創新的精神銘記于心,力求將灣區“真經”化作真抓實干的實際行動,為南京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項目落地于城市的最終目的是建成運行,產生實實在在的效益。在加速項目落地的同時,南京深知,營商環境的優化才是留住企業的“軟實力”。
2月5日,在蛇年首個工作日,南京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深化作風建設優化營商環境大會,會上提出“企業感受度是評價一個城市營商環境的‘第一標準’”,要讓企業感受城市溫度,把企業當作南京發展的“最佳合伙人”,充分彰顯了南京優化營商環境的堅定決心。
以此次簽約落地南京的玉湖集團為例,自2024年9月底玉湖集團董事局主席一行首次受邀來寧洽談,南京市商務局迅速牽頭成立專班。專班精準對接企業需求,協助考察多個板塊園區,圍繞項目選址、用地保障、政策配套、產業協同等關鍵環節,量身定制推進方案。僅4個月,南京經開區就會同專班與企業完成多輪磋商,達成投資協議核心條款,項目于2025年2月17日正式簽約。
事實上,不管是科技創新還是營商環境優化,都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這不僅需要日復一日的不懈努力,更要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定力 ,朝著既定目標前行,才是發展的要義。
在奮進的春光中,南京正以這種沉穩務實的姿態,腳踏實地地為城市長遠發展筑牢根基,向著高質量發展大步邁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