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情懷而生 留僑都記憶
江門民間收藏館如何走遠?
有人說,讀懂一座城市的歷史,你可以去博物館。但要讀懂一座城市的性格,就要去隱藏在城市角落里的民間收藏館,它是城市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擔當與文化自信的充分體現。
在江門,“藏”著許多民間收藏館,這些收藏館不僅是文物的寶庫,更是人們了解江門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民間收藏館往往因創辦者的個人興趣或情懷創立,然而,在發展過程中卻面臨著“生存發展”難題。因情懷而生的江門民間收藏館能走多遠?
李柏達向記者講述銀信背后的故事。
A
遍地開花 情懷驅動的文化傳承之路
在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江門長堤歷史文化街區游人如織,接待游客超25萬人次。
在長堤歷史文化街區里的石灣直街,有一間不大的民間收藏館,其主人容樹榮給它取了一個特別地道的名字——江門故事館。這里,擺滿了清末和民國的器物,以及上千件反映江門歷史故事的銀信僑批、舊海報、舊報紙和老瓷器等。這個春節假期,吸引了上千人進館參觀。
“這是20世紀江門工廠生產的汽水包裝紙”“這是江門生產的蓬萊香酒,里面還有酒的哦”“這個秤,這臺洗衣機,全都是江門制造的”……在展館里,容樹榮領著市民游客參觀他收藏的“寶貝”,為游客講述江門的老故事,言語間無不透露出對“江門制造”威水史的驕傲。這里也成為江門市民、外地游客了解江門的一個“窗口”。
春節假期,來自廣州的游客陳小姐在江門“狂飆”,意外發現了江門故事館這個寶藏收藏館。“走進來仿佛走進舊時的江門,這里有很多江門的老物品,很有意思,我在這里了解到很多江門的歷史?!标愋〗阏f。
談起辦收藏館的初心,容樹榮說:“我本來喜歡收藏,多年來收藏了不少老物件。而長堤歷史文化街區可以說是江門的原點,很多人來‘狂飆’,但并不了解真正的江門,我想向市民游客講述江門的故事,讓他們了解江門的老故事?!?/p>
像江門故事館一樣的民間收藏館,如珍珠般散落在僑鄉大地。在采訪中,記者發現,江門這些民間收藏館通常由熱愛歷史、文化和藝術,且有情懷的個人創立,他們通過多年的搜集和整理,積累了大量的珍貴文物。
在江門臺山上川島也有一個歷史文化展覽館,收藏關于上川島的武裝革命、海絲文化、農漁耕文化等內容,深度解讀上川島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珍貴資料2000余件。在這里,島民和游客可以“讀懂”上川島幾百年來的歷史文化和革命故事。
鴉青咖啡探索“旅游+收藏”。
B
生根發芽 在民間收藏館了解江門
在江門臺山四九鎮一個小村莊里,由兩座百年碉樓活化成的臺山三益銀信博物館,每年吸引眾多海內外學者到這里研究僑文化。
這個看似不起眼的鄉村民間收藏館,卻招徠了暨南大學黃卓才教授僑文化研究團隊、中國社科院拉美研究中心郭存海博士、西南大學拉美研究中心崔中洲博士、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高堅博士先后在此建立研究基地。
一個小小的民間收藏館,能吸引各地高校教授、學子,關鍵在于一個“專”字。
李柏達是華僑后人,專注銀信收藏研究20多年,被稱為江門民間銀信收藏研究“開路人”——
他省吃儉用,自費超100萬元到全國各地舉辦“五邑銀信展覽”“古巴華僑歷史與華僑家書展覽”和“新寧鐵路專題銀信展覽”,傳播銀信文化。
在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名錄的16萬件僑批中,江門僑批文獻有近5萬件。僅李柏達一人,收藏銀信逾1萬封。
李柏達還出版書籍,撰寫超100萬字的銀信研究論文,自制課件,堅持每年到博物館、機關、社區宣講,傳播銀信知識。
正是憑著對銀信收藏研究的“?!保估畎剡_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也讓臺山三益銀信博物館這個民間收藏館成為僑文化研究的平臺。
走進三益碉樓,一股古樸的氣息撲面而來。首層存放著數百張銀信,李柏達和妻子把這些銀信,按照時間、地點的順序配上說明文字,陳列在墻壁上。李柏達說,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我們把泛黃的、手寫的舊信件重新“翻譯”,在電腦打成文字,光是這簡單的步驟,一封銀信的整理往往要花費半天。
在臺山三益銀信博物館,最早的一封書信寫于1879年,是遠在美國舊金山的李柏達的高祖父李俊衍寫給其親人的;而李氏家族第一封華僑銀信則是1925年11月2日,在古巴的李維亮寄給在臺山溫邊村的父親李云宏的。李柏達講述,那時李云宏從古巴回家鄉蓋房子,但帶的錢不夠,便向在古巴的兒子李維亮寫信要他寄些錢回來……李柏達如數家珍地介紹著每一封銀信背后的故事,他的講述仿佛打開了一扇時空之門,讓人們得以穿越歷史,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華僑歷史。
“為什么江門是中國僑都,臺山又被稱為‘第一僑鄉’,這些銀信就是很好的證據。”李柏達自信地說道。
像臺山三益銀信博物館一樣的民間收藏館不僅只有展示功能,更成為研究華僑歷史、傳承僑鄉文化的重要基地,還是市民、游客、學者了解江門的窗口。
民間收藏館里通常收藏著許多江門老物件。
C
成長煩惱 靠情懷支撐遭遇發展困境
在采訪中,談到收藏的老物件時,受訪的民間收藏館主人都談得眉飛色舞。然而當談到民間收藏館的營利模式時,他們卻思緒萬千,“這個不賺錢的,都是靠情懷支撐的?!?/p>
2017年,溫維安在蓬江區創新創意產業園2棟打造博顯古民俗文化展館,館內展示江門五邑地區的日用舊物件。2017年3月至2020年2月期間,博顯古民俗文化展館共組織舉辦60多場交流活動,累計接待各地群眾、團體、學生十幾萬人次。
溫維安告訴記者,辦民俗文化展館純粹是因為情懷,這個不賺錢的。當時,主要依靠貿易公司和傳媒公司賺的錢,再投入到民俗文化展館的運營中。但近幾年生意不好做,再加上民俗文化展館運營成本較高,所以不得不暫時關停,但他也在尋找時機“東山再起”。
江門故事館也同樣面臨著運營問題。目前容樹榮已退休,辦民間收藏館是依靠平時省吃儉用的積蓄。為維持運營,也為了更好地保護藏品,他決定收取每人3元的門票?!斑@個門票只是象征性收一點點費用,事實上還不夠支付每月的水電費?!比輼錁s無奈地表示。
除了運營難題外,民間收藏館受場地、運營等方面限制,存在難以“升級”為民營博物館的情況。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博物館對場地、藏品、人員等方面是有相關要求的,民間收藏館不能叫博物館?!弊鳛槊耖g自發創辦的民間收藏館,自然也難以得到相應的扶持資金。
沒有經濟效益,為何依然堅持創辦民間收藏館?
當記者問出這個問題時,李柏達停頓了一下,沒正面回答,接著帶記者去看一張照片。這是他于2018年7月在古巴拍攝李云宏、李維亮洗衣店舊址的照片。“你看這家洗衣店很破舊,他們洗一批衣服也賺不了多少錢,他們在古巴的生活其實很苦的?!崩畎剡_說,“如果我不發聲,沒人知道他們背井離鄉,遠涉重洋來謀生,將一生的積蓄寄回家鄉,締造了一個富裕的僑鄉社會,最后卻魂歸在這無名碑下。我想讓人民了解這些華僑的偉大之處。”他接著說道,“我打造銀信博物館雖然沒有經濟效益,但社會效益是很大的。”
D
未來展望 “旅游+收藏”或是發展出路
近年來“博物館熱”席卷全球。江門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創建“博物館之城”的實力,從2020年起,江門啟動博物館群建設計劃,將依托豐富的自然、歷史、人文、民俗等資源創建“博物館之城”,形成類型齊全、多元多樣的博物館體系。民間收藏館是國有博物館與非國有博物館的重要補充力量,如何發展好這個行業也是建設“博物館之城”的重要課題。
首先面臨的課題是:因情懷而生,民間收藏館如何“活”下去?
這是江門市收藏研究會會長李巖科一直在思考,也是一直在探索的問題。
經過多年的探索,李巖科認為,“旅游+收藏”是民間收藏館的出路。2023年9月,李巖科在啟明里打造了江門首家以古玩為主題的咖啡店——鴉青咖啡,還在旁邊開辦國禧藝術館,進行皮影戲表演和古玩展示。
李巖科表示,江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擁有獨特的五邑文化和僑鄉文化,而古玩則是江門歷史文化的重要見證者和載體。他把古玩和僑屋、咖啡等元素結合起來,希望通過創造更豐富的華僑文化體驗場景,向游客講好僑鄉故事。
走進雅青咖啡,你很難不被它獨特的氣質所吸引。這里既有老洋房的韻味,有古董玩物的魅力,也有從木門上“竄出”小熊的潮流,更有咖啡的醇香。雅青咖啡精準捕捉當今年輕人對于復古與現代交織的審美追求與消費需求,成為無數年輕人爭相前往的熱門打卡地。
“旅游+收藏”成了民間收藏館“活”下去的有益探索。在江門開平經營民宿的張小明也同樣在探討二者結合的持續性。
張小明在其經營的“碉民部落”打造了一個面積800平方米的收藏館,這里陳列著他10多年來收集的數千件鄉村老物件。張小明說:“我希望不僅給游客提供住宿,更重要的是展示當地人文歷史,傳播僑鄉文化?!泵耖g收藏館與民宿相輔相成,民間收藏館豐富了民宿的居住體驗,也讓來自各地的游客了解江門的歷史文化。
民間收藏館還能與研學結合,為老物件賦予新活力。李錦記新會生產基地結合自身優勢,打造集文化展示、科普體驗、產品展銷于一體的科普教育基地,市民游客可以在百年味道展覽館了解李錦記的百年發展史。
要破解民間收藏館的運營難題,溫維安認為,引入智能管理是減輕民間收藏館運營成本壓力的可行之策。通過智能化設備與系統,可實現部分工作的自動化,如藏品管理、安全監控等,從而在保障收藏館正常運轉的同時,降低人力成本。此外,提升館內的精致布局陳列,精心設置網紅拍照點,打造主題性強的展示空間,能極大地增強收藏館的吸引力,為參觀者帶來獨特的文化體驗。
文博文創事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長期的關懷與培育。業內人士還建議,以啟明里、良溪古村等文化街區為例,若能為民間收藏館提供相應的孵化期,如給予免租三年的優惠政策,將極大地助力收藏館的起步與成長。這不僅有助于培育不同特色的文化街區,讓游客流連忘返,沉醉于濃厚的文化氛圍之中,也能為民間收藏館的發展創造更為寬松的環境。
情懷載道,文化遠航。期待江門民間收藏館續寫城市記憶,照亮文化未來。(文/圖 李銀換)
江門咖啡節客流量超50萬人次
現場交易額超2000萬元
“好多人”“好好喝”“好好吃”是許多市民游客對第三屆中國僑都(江門)咖啡節的直觀印象。據悉,本屆咖啡節客流量超50萬人次,現場交易額超2000萬元。
本屆咖啡節參展的280多個咖啡品牌,有不少來自中國香港、澳門、臺灣、廣州、深圳以及日本東京、韓國首爾、澳大利亞墨爾本等地,10多位咖啡行業冠軍也到現場沖泡精品咖啡。
此外,本屆咖啡節還集中展示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的精品咖啡、優質咖啡原料、先進咖啡設備及精致器具等咖啡產業前沿產品,創新的消費場景不僅提升了咖啡節的專業性和格調,也為元宵節增添了濃厚的節日氛圍。
咖啡節首日,江門同步舉辦2025僑都咖啡產業招商推介會,一批咖啡產業項目簽約落地江門,項目覆蓋咖啡烘焙加工、咖啡器具生產、咖啡文化創意園等咖啡產業鏈條各環節。消費與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促使江門逐步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咖啡產業的重要集聚地,為城市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僑都咖啡節逐漸成為全國參展規模最大的咖啡節之一,不僅讓世界的咖啡匯聚于僑都,也讓僑都的咖啡走向了世界。(文/凌雪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