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1期三川匯文化科技
自北京冬奧會成功舉辦以來,“冰雪運動”和“冰雪旅游”在中國迅速崛起,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2025年哈爾濱亞冬會的舉辦,再次將冰雪熱潮推向新高度。與此同時,人工智能(AI)、先進制造業等領域的科技突破,正在徹底改變冰雪產業的傳統模式,使其從“季節旅游”向“全年旅游”轉型,從“北雪南移”向“全域冰雪”升級,科技的力量不僅讓滑雪成為“國民運動”,更讓冰雪旅游成為文旅經濟的新亮點。
作者| 無花果(三川匯文化科技作者,三川匯文化科技研究院研究員)
編審| 時 光
編輯| 半島
來源| 三川匯文化科技
近年來,“哈爾濱”憑借其冰雪魅力頻頻出圈,使得冰雪旅游景區成為“南方小土豆”備受追捧的旅游勝地,同時也讓眾多南方看到了“北雪南移”的新商機。據北京市滑雪協會發布的《2023—2024中國滑雪產業白皮書》顯示, 截至2024年4月,在全球雪區面積排名前八的室內滑雪場中,中國占據了六個席位(包括哈爾濱、上海、廣州、成都、湖州以及長沙),其中5家位于南方城市。
與此同時,目前國內共有60家處于運營狀態的室內滑雪場,其中浙江、湖南、江蘇省的數量居前三,分別有7家、7家和6家;廣東有3家,上海有2家。南方冰雪產業的崛起,得益于科技賦能、文旅融合和區域協同等多重驅動,與東北、西北等傳統冰雪強省相比,南方冰雪產業通過差異化競爭,形成了獨特的“冰雪+”模式,推動了中國冰雪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一、南方崛起:從“基建狂魔”到“冰雪新銳”
南方冰雪產業的快速發展首先體現在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上。 上海耀雪冰雪世界,總投資約70億元,以其98828.7平方米的面積成為全球最大的室內滑雪場之一。 自2024年9月正式營業以來,日均客流量達1500—2000人次,春節期間日均接待客流超8000人次。 作為上海“十四五”重大旅游投資項目,該項目填補了上海旅游產業鏈的“最后一塊拼圖”。
同為國際大都市,深圳也將迎來地標性的室內雪場——深圳前海·華發冰雪世界。 該項目的總投資額約367億元,總建筑面積約33.9萬平方米,項目鋼結構共4.2萬噸,用鋼量已經達到北京鳥巢的級別。 其中,雪場面積達10萬平方米,再度打破室內雪區面積的世界紀錄。據“深圳發布”披露,該項目已全面進入裝飾裝修階段,預計2025年第四季度開業,成為南方冰雪產業的又一地標性項目。
此外,熱雪奇跡在南方城市的快速布局也令人矚目, 自2019年起先后在廣州、無錫、昆明、成都、重慶、武漢等地落地,2024年武漢第二家雪場開業,蘇州、深圳新雪場也將在2025年投入運營。截至2024年4月,全國60家室內滑雪場中,浙江、湖南、江蘇分別以7家、7家、6家位居前三,廣東、上海分別有3家和2家。 2023—2024雪季財年,浙江、廣東滑雪人次分別達127萬、102萬,同比增長2.0%和41.7%,顯示出南方冰雪產業的強勁增長勢頭。
二、科技賦能:從“季節限定”到“全年無休”
科技是南方冰雪產業崛起的關鍵驅動力。 人工造雪技術的成熟使得南方室內滑雪場能夠在高溫環境下維持雪質穩定,如浙江安吉云上草原滑雪場采用全天候造雪系統,即使在20℃的室外溫度下也能維持雪質穩定;武漢WS熱雪奇跡室內滑雪場通過智能溫控系統,全年保持-5℃至-2℃的恒溫環境,客流量年均增長40%;無錫熱雪奇跡通過智能溫控系統實現全年恒溫運營,游客數量逐年上升。
與此同時, 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等數字技術的應用,進一步豐富了冰雪體驗。 例如,北京冬奧村VR滑雪體驗館日均接待游客500人次,復購率達70%;廣州熱雪奇跡引入VR滑雪模擬器,提供極地探險、高山速降等沉浸式體驗,上海耀雪冰雪世界結合AR技術開發冰雪主題互動游戲,增強游客參與感;杭州“冰雪大世界元宇宙”項目上線,用戶可在虛擬世界中定制滑雪路線、挑戰全球玩家。
此外,AI與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則優化了滑雪場的運營效率。 例如,廣州融創雪世界利用消費數據優化餐飲、零售布局,二次消費占比提升至35%;深圳前海·華發冰雪世界引入AI客流預測調度系統,游客等待時間可縮短60%。智能安全系統的普及也為滑雪安全提供了全方位保障,黑龍江亞布力滑雪場部署AI監控系統,實時識別滑雪者摔倒、碰撞等異常行為,讓事故響應時間縮短至3分鐘。
與東北、西北等傳統冰雪強省相比,南方冰雪產業的最大特點在于其“無中生有”的能力。 東北地區依托豐富的自然冰雪資源,發展冰雪產業具有天然優勢,而南方地區則通過科技手段和基礎設施建設,打破了地域和季節的限制。例如,東北的滑雪場多依賴自然降雪,雪期通常為3-4個月,而南方室內滑雪場通過人工造雪技術,實現了全年無休運營,極大地延長了冰雪產業的盈利周期。
三、文旅融合:從“單一滑雪”到“多元體驗”
南方冰雪旅游產業的另一大特色是文旅融合。 上海耀雪冰雪世界融入江南水鄉元素,打造獨具特色的冰雪文旅IP。冰雪+教育的模式也日益普及,武漢WS熱雪奇跡推出冰雪研學項目,年培訓青少年超10萬人次,浙江安吉云上草原滑雪場將滑雪納入中小學體育課程,培養青少年冰雪運動興趣;韶山推出“冰雪長征路”沉浸式體驗項目,青少年研學訂單占比達65%。
此外,冰雪+康養、冰雪+電競等新業態也在南方迅速崛起,推動冰雪旅游正從單一滑雪向多元化體驗轉型。 例如,成都融創雪世界結合川西文化,推出“雪山溫泉+藏寨非遺”套餐,客單價提升至1800元;北京冬奧村舉辦冰雪電競大賽,吸引全球100支隊伍參賽,在線觀看人次破億;洛陽應天門遺址推出“盛唐冰雪夜游”,通過AR技術還原唐代冰嬉場景,帶動夜間消費增長45%。
南方冰雪品牌憑借“科技+文旅”的融合創新路徑,成功打破了自然條件的束縛,彰顯出獨特的競爭優勢。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品牌深刻挖掘并融合了地方文化特色,從川西的壯麗山川到江南的溫婉水鄉,再到濱海的浪漫風情,精心打造出一系列特色鮮明的冰雪文化IP,極大地豐富了游客的文化體驗和情感共鳴,實現了冰雪與文旅的深度融合與完美呈現。
在國家冰雪經濟戰略的強勁東風下,南方冰雪場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其增速已超越傳統冰雪強省北方, 特別是在2023-2024冰雪季,南方室內滑雪場的占比高達59%,成為業界矚目的焦點。 2025年,隨著蘇州、武漢等地一系列新項目(如武漢第二家高端雪場)的陸續落地,南方冰雪品牌不僅將進一步鞏固其在全國冰雪市場中的領先地位,更將向世界展示中國冰雪與文旅融合的獨特魅力。
四、南北對比:資源稟賦與差異化發展路徑
通過對比分析,中國冰雪旅游的南北差異不僅體現在自然條件上,更反映在發展模式和消費體驗上。 東北地區依托豐富的自然冰雪資源和冰雪文化底蘊,形成了以戶外滑雪、冰雪景觀為核心的冰雪旅游模式;而南方地區則通過科技賦能和文旅融合,打造了以室內滑雪、冰雪娛樂為特色的冰雪旅游新業態。這種南北差異化競爭格局,為推動中國冰雪旅游多元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參考模式。
(一)資源稟賦:自然優勢vs科技賦能
東北地區 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冰雪資源,冬季雪期長達3-4個月,雪質優良,適合開展戶外滑雪、冰雪景觀游覽等活動。例如,黑龍江的冰雪大世界、吉林的長白山滑雪場、遼寧的沈陽冰雪文化節,都是依托自然冰雪資源打造的知名冰雪旅游IP,吸引了大量國內外游客。 然而,東北冰雪旅游的季節性明顯,夏季資源閑置,運營周期較短,限制了其全年盈利能力。
南方地區 雖然缺乏自然冰雪資源,但通過科技手段彌補了這一不足,使得南方冰雪旅游實現了全年無休運營。例如,廣州融創雪世界、上海耀雪冰雪世界等室內滑雪場,不僅打破了地域和季節限制,還通過VR滑雪模擬器、AR互動游戲等技術,提供了沉浸式的冰雪體驗,消費潛力較大。 但是,南方冰雪旅游的初期投資高、能耗成本大,需持續技術創新以維持競爭力。
(二)消費體驗:戶外探險vs室內娛樂
東北地區 的冰雪旅游以戶外滑雪為核心,強調自然景觀與冰雪運動的結合。例如,長白山滑雪場以其壯麗的自然風光和優質的雪道吸引了大量滑雪愛好者;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則以其規模宏大的冰雕藝術成為冬季旅游的熱門目的地。東北的冰雪旅游更適合追求刺激和挑戰的游客, 但其客單價較高(人均1200元),復購率較低(年均1.8次),主要以冬季旅游為主。
南方地區 的冰雪旅游以室內滑雪場為核心,強調娛樂性和家庭體驗。例如,廣州融創雪世界不僅提供滑雪服務,還設有冰雪主題樂園、VR滑雪模擬器等娛樂設施,適合家庭游客和初學者。南方的冰雪旅游更注重“娛樂性”和“科技體驗”,適合追求輕松和多樣化的游客。 在性價比方面,南方室內滑雪場客單價較低(人均800元),復購率高(年均3.2次),具有較強的市場吸引力。
(三)經濟效益:季節性盈利vs全年可持續
東北地區 的冰雪旅游多依賴冬季旅游,盈利周期較短。例如,黑龍江的冰雪大世界每年冬季接待游客超200萬人次,但夏季客流量大幅下降,資源利用率不足20%。 這種季節性盈利模式雖然短期內收益高,但長期可持續性較差,難以實現全年均衡發展。
南方地區 的冰雪旅游通過室內滑雪場和科技賦能,實現了全年可持續運營。例如,廣州融創雪世界年均客流量達80萬人次,全年無休運營,盈利周期長。此外,南方冰雪旅游還通過多元化業態(如冰雪研學、冰雪電競等)提升了盈利能力。 然而,南方冰雪旅游項目投資大、回報周期長,需在多元化業態上持續創新,以提升收益并增強市場競爭力。
五、矛盾與挑戰:高消費與低參與的悖論
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冰雪旅游發展報告(2025)》顯示, 2023-2024冰雪季,冰雪休閑旅游人數為4.3億人次,旅游收入達5247億元,人均消費為1220元,是2023年國內旅游人均消費1002元的1.22倍。 但消費結構仍以“觀賞體驗”為主,真正參與滑雪運動的比例相對較低,進一步加劇了冰雪產業的經濟悖論。
(一)市場現狀:高投入與長回報周期成為核心矛盾。
南方冰雪產業的快速崛起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但高投入與長回報周期成為核心矛盾。 例如,廣州熱雪奇跡2019年開業后,前200天累計客流量達55萬人次,2023年測算回本周期約10年,截至2024年6月年均客流量提升至80萬人次;武漢城建熱雪奇跡作為中部最大文旅體綜合體,總投資近700億元(包含武漢甘露山文創城),2024年11月正式運營后春節假期日均入場游客超2萬人,但回本預期遠超10年。
與此同時,投資與運營壓力同樣嚴峻,南方室內滑雪場需巨額資金建設(如深圳前海·華發冰雪世界投資367億元),能耗成本占運營支出30%以上(智能溫控、人工造雪),且VR/AR等技術迭代要求持續投入以維持競爭力。
(二)核心挑戰:從“觀賞”到“參與”的斷層。
消費結構失衡是首要挑戰,相關統計數據顯示, 2023-2024冰雪季中國冰雪休閑旅游人數達4.3億人次,民俗冰雪活動參與率為17.73%,冰雪觀賞體驗類活動參與率為9.83%,而滑雪運動參與率不足5%。 這種“高消費、低參與”現象反映了冰雪旅游的現狀與挑戰,加之滑雪運動的高門檻(裝備租賃約200元/天、教練費用300-500元/小時)與安全風險限制大眾參與,而消費者更傾向低成本的冰雪娛樂(如雪圈、冰雕觀賞)。
此外,文化認知不足導致滑雪普及率遠低于歐美。據業內研究統計, 當前南方室內滑雪場和冰雪主題樂園中,僅12%的滑雪場提供系統化培訓課程,青少年冰雪研學覆蓋率不足20%,冰雪運動尚未融入大眾生活, 仍被視為“小眾高端”活動,與歐美“全民滑雪”文化形成反差。
(三)破局路徑:降低參與門檻需雙管齊下
南方冰雪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面臨“高消費、低參與”的核心矛盾。為破解這一難題,需從降低參與門檻、強化教育體系、科技與文化雙輪驅動三方面入手,構建普惠化、可持續的冰雪經濟生態。
首先,降低參與門檻是吸引大眾參與的關鍵
通過推出平價套餐與共享經濟模式,如無錫熱雪奇跡的“199元/3小時滑雪套餐”和杭州熱雪奇跡的“雪具共享計劃”,用戶可按需租賃裝備,降低一次性購置壓力。同時,實行分層定價與精準補貼可進一步擴大受眾,例如深圳海昌“少兒冰雪中心”推出“親子滑雪卡”(999元/年無限次),上海耀雪冰雪世界推出“冰雪助學計劃”(憑學生證半價),以及地方政府發放“冰雪消費券”,可直接降低體驗門檻。
其次,強化教育體系是推動全民普及的核心
冰雪教育需下沉至基礎教育,例如成都青羊區在中小學體育課中開展“冰雪運動模塊”試點,通過VR滑雪模擬器解決場地限制問題;武漢WS熱雪奇跡推動冰雪研學進校園(年培訓青少年超10萬人次),并聯合體育部門建立職業教練認證體系提升專業性,提高滑雪運動的普及率。在產教融合方面,深圳前海·華發冰雪世界與深圳大學合作成立“冰雪產業學院”,定向培養雪場運營、裝備研發等復合型人才。
最后,利用科技與文化驅動也是重要的手段
科技增效方面, 福建福清濱海冰雪世界利用LNG冷能循環技術將能耗成本降低40%,該模式可復制至沿海城市(如珠海、廈門);深圳前海項目采用AI客流預測系統,動態調整造雪量和設備維護周期,減少30%的運營浪費;杭州熱雪奇跡通過物聯網實時監測雪質,確保滑雪體驗一致性。
文化破圈方面, 成都融創雪世界推出沉浸式劇本殺《雪域秘境》,游客通過完成滑雪任務解鎖劇情,復購率提升25%;武漢WS熱雪奇跡與芒果TV合作推出綜藝《冰雪少年團》,節目播出后武漢WS熱雪奇跡客流量增長35%;上海耀雪冰雪世界聯合teamLab打造“數字冰雪藝術展”,將冰雕與投影技術結合,吸引非滑雪游客占比達45%。
此外,社區化運營模式可構建冰雪社交生態, 例如廣州融創雪世界上線“雪友圈”小程序,用戶可組隊約滑、分享攻略,累計沉淀20萬活躍會員,衍生滑雪裝備、旅行定制等二次消費;無錫熱雪奇跡通過KOL孵化計劃招募滑雪達人入駐平臺,通過短視頻教學、直播帶貨(如滑雪服、護具)實現流量變現,年創收超500萬元。
六、政策建議:創新推動冰雪產業高質量發展
自2015年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以來,中國冰雪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期。全國滑雪場數量從2015年的568家增至2024年的1200家,室內滑雪場從12家增至60家,覆蓋南方20余省市。2025年,冰雪產業市場規模預計達1.2萬億元,較2015年(2700億元)增長超3.4倍。
這一增長背后,離不開國務院《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25年)》、文旅部《冰雪旅游發展行動計劃》等文件形成的政策合力。針對當前南方冰雪產業發展中的瓶頸問題,三川匯文化科技研究分析認為,推動中國冰雪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創新是關鍵,亟待在跨省聯動、金融工具和行業標準等方面加強政策儲備。
(一)構建南北冰雪產業協作區
東北與南方在冰雪產業上各具優勢,東北擁有豐富的自然冰雪資源和成熟的滑雪文化,而南方則通過科技賦能和文旅融合開辟了室內滑雪的新賽道。 建立“東北-南方”冰雪產業協作區,可實現資源互補與協同發展。 例如,東北滑雪場可在夏季轉型為露營基地或山地運動中心,探索“一季雙用”模式,提升資源利用率;南方則可借鑒東北的冰雪文化運營經驗,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冰雪IP。協作區內可設立“冰雪產業聯盟”,推動人才交流、技術共享和市場聯動,例如吉林長白山滑雪場與廣州融創雪世界合作開發“南北冰雪旅游線路”,吸引更多游客跨區域體驗。
(二)創新冰雪產業投融資機制
冰雪產業投資大、回報周期長,傳統融資模式難以滿足需求。推出冰雪產業專項REITs(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可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雪場建設與運營。 例如,吉林萬科松花湖REITs募資30億元,用于雪場擴建和設施升級,投資者可通過分紅分享雪場收益。此外,REITs還可用于支持南方室內滑雪場的低碳技術改造(如福建福清濱海冰雪世界的LNG冷能循環利用),降低能耗成本。政府可通過稅收優惠、風險補償等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參與冰雪REITs發行,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投融資機制。
(三)完善冰雪產業規范化體系
標準化是冰雪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石。 首先,應加快《室內滑雪場安全規范》國家標準的修訂,明確滑雪場的安全管理要求,例如強制配置VR滑雪設備的暈動癥緩解系統,提升用戶體驗與安全性。其次,制定《冰雪裝備制造行業標準》,推動國產滑雪板、造雪機等裝備的質量提升,打破國外品牌壟斷。最后,建立冰雪旅游服務標準體系,規范滑雪教練資質認證、雪場服務質量等,提升行業整體水平。例如,成都融創雪世界通過引入國際滑雪教練協會(ISIA)認證體系,提升了教學專業化水平,成為行業標桿。
(四)打造南方區域協同樣本
為深化區域協同效應, 南方冰雪產業可依托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經濟圈、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打造差異化協同發展樣本,推動冰雪經濟從單點突破向全域聯動升級。 例如,粵港澳大灣區可圍繞“深圳研發+東莞制造+珠海賽事+澳門文旅”,打造“冰雪創新走廊”;成渝雙城經濟圈以聯合申辦2034年冬奧會為契機,推動成渝冰雪產業一體化,建設“西部冰雪樞紐”;長三角地區通過“上海IP+浙江制造+安徽培訓”分工,實現冰雪產業縱深布局,形成“冰雪黃金三角”。
結語
從“北雪南 移”到“全域冰雪”,中國正以科技突破、文化融合、政策創新重構全球冰雪經濟版圖。東北的生態化升級、南方的智造化突圍、中部的文化化深耕,共同勾勒出冰雪經濟的“中國模式”。未來十年,在科技溫度與文化厚度的雙重驅動下,冰雪產業將成為中國區域經濟轉型的重要引擎,讓更多人在飄雪的南方與沸騰的北方,共同見證一場屬于中國的“冰雪奇緣”。
參考文獻:
1.伍斌(北京市滑雪協會副主席).《2023-2024中國滑雪產業白皮書》[R].北京市滑雪協會,2024.
2.國家體育總局.《大眾冰雪消費市場研究報告(2023—2024冰雪季)》[R].國家體育總局,2024.
3.中國旅游研究院.《中國冰雪旅游發展報告(2025)》[R].中國旅游研究院,2025.
當AI卷入綜藝賽道,會激發何種想象?
深度偽造:AI“變臉”成隱私與財富的“掠奪者”
獨家報告:透視全國170座城市300余個文旅元宇宙政策
重磅 | 兩萬字報告:從國家級到省級,150個元宇宙政策大盤點
蘇州文博會何以“國際風、江南韻、創新潮”
20份研報集萃:文化企業數字化轉型全景洞察
行業窗口與頂尖新媒體【三川匯文化科技】已運維4000多期(持續十多年,跨越4000多天),推送文化、旅游、體育領域專業優質文章8000多篇。【三川匯文化科技】始終秉承權威、專業、準確、及時、實用的特點,聚焦文化、旅游、體育等行業前沿動態、發展思考,直面新時代行業發展重大問題,融匯行業內外精英的觀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公務員、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精英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亦架設起溝通各方的暢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電影局、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文物局、國家體育總局等有關部門,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國各文化、旅游、體育企業的重要助手。歡迎訂閱關注!
請給無花果打賞,您的打賞,平臺都會給到作者個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