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前不久撰文說過,陜西是家電生產大省,電視、冰箱、洗衣機、空調俱全。其實,在比陜西更為偏遠的西部省份——甘肅,也曾有過本省的家電品牌,并且在當地備受歡迎。
秦儀||撰文
甘肅是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省份之一,連接了我國的中部和西部。在很多沒有到過甘肅人的眼中,對甘肅的印象就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一片蕭瑟荒涼之地。其實,新中國建立后,甘肅就成為西部工業重鎮。
曾記否!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三線建設時期,發展起來了蘭州、天水、白銀、酒泉等眾多的工業城市。憑借著這一時期積攢下的工業底蘊,甘肅也曾誕生了一些火遍西部的家電品牌。像春風電視、長風洗衣機、長風冰箱等。
一、春風牌電視機
在上個世紀80年代,電視機是生活品質開始提升的標志,更是市場的緊俏品,憑票供應。國營甘肅電視機廠引進了日本電視生產線,推出了春風牌電視機。當時,電視機稱得上是奢侈品,也是計劃憑票供應商品,能夠買到那就是本事。
當年,在甘肅誰家結婚辦喜事,嫁妝若是春風牌電視機那就非常有面。要知道上個世紀80年代,普通職工的工資也就50元左右,400元-500元買一臺黑白電視,是一般職工將近一年不吃不喝的工資水平。不過,那個時候娛樂形式極少,能看電視是一種生活享受。
因此,春風電視機不僅是當時的奢侈品,也是精神糧食。可惜的是,上個世紀90年代后,由于春風電視遠離產業鏈集散地,又沒有自主的知識產權,加上國內電視機廠家增多而產能逐漸過剩,導致的市場競爭不斷激烈惡化,春風電視機廠由此開始走下坡路,輝煌了近30年的春風電視無奈退出市場,成為人們懷舊時的話題。
二、長風品牌家電
長風機器廠是我國重點軍工電子骨干企業,始建于1956年,是國家“一五”期間投資建設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主要研制生產軍事電子裝備,在我國國防建設中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地位。筆者曾作為建筑單位的工人,在上個世紀70年代參與了長風廠的廠房建設。
上個世紀80年代初,長風機器廠開始長風“保軍轉民,二次創業”,先后與日本、意大利等國進行了廣泛合作,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發展了以洗衣機、電視機、電冰箱為主的家電產業,曾獲得“全國用戶滿意產品”榮譽,“長風電器,稱心如意”家喻戶曉,
其中以長風牌洗衣機最為知名,不僅在甘肅省內名氣滿滿,成為省內絕對的壟斷。在西北,甚至周邊的四川、河南都有比較好的銷售,很多省外經銷商都是通過關系才能排隊提貨。長風廠也因為軍轉民的成功,順利在1993年登陸深圳A股市場,甘長風(SZ000552)成為甘肅最早上市的企業之一。
遺憾的是,長風集團民品在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經營中,因受到行業環境的變化,而長風不具有產業鏈優勢,又缺乏產品創新的能力,更沒有現代經營管理機制,導致虧損嚴重,企業資不抵債,旗下的各類家電產品陸續停產,長風洗衣機就此銷聲匿跡。上市公司也被甘肅靖遠煤電借殼(現改名為:甘肅能化)。
三、甘光照相機
在上個世紀7-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深化帶來的居民消費高漲,帶動了國內照相機產業的崛起,不過國內大多數人可能只知道,海鷗、鳳凰、華山、幸福等品牌。其實,在大西北甘肅,由于有一個軍工企業——甘肅光學儀器廠的存在,也催生出一個照相機品牌。
那就是甘光牌照相機。甘光照相機,是甘光廠引進日本精工的快門技術,在1983年推出了一款風靡全國的照相神器——JG304C電子快門照相機。當時這臺相機要賣到200多元,但因有著軍工基因,不僅價格不比海鷗便宜,就拍攝照片質量也不比海鷗、鳳凰和華山差。
曾經風光無限的照相機,先是在2000年前后受到數碼相機崛起的擠壓,后又受到智能手機普及的沖擊,改變了人們對照相工具的選擇。不論是國外的萊卡、索尼、理光,還是國內的海鷗、鳳凰、華山無一幸免,都失去了大眾用戶,只有高端相機在專業領域茍延殘喘。
在照相機市場越來越小,用戶都轉移到智能手機照相背景下,甘光相機當然也不可能幸免,出現了用戶放棄購買使用,導致了產品積壓嚴重,資金周轉不靈,市場運營難以為繼,最終不得不宣布停產歇業。曾經的輝煌時刻只能成為人們美好的記憶。
思考:像甘肅這樣偏遠的內陸省份,在改革開放初期能夠出現強勢家電品牌絕非偶然,退出也是客觀條件改變的結果,這是當時那個歷史時代的必然,至少有兩個方面是重要原因:
一方面,物資短缺造成的市場現象。上個世紀70-80年代,是國內物資短缺時代,為典型的賣方市場。從經濟角度看,甘肅省雖然是一個遠離沿海的偏僻省份,但有上個世紀60-70年代布局的三線企業,在改革開放初期憑借軍工的技術和品質優勢,在家電短缺的市場上便有了用武之地,形成了巨大品牌效應。隨著改革開放深化,家電也從供不應求轉向供給過剩,處于內陸省份家電品牌在市場機制上,特別是在價格上完全不再具有競爭優勢。
另一方面,產業鏈趨向集中的必然。經濟重心的轉移,產業形成聚集的趨勢。改革開放初期,各個省份為了經濟發展,都會搶先布局熱門行業,家電就是其中之一。但隨著市場化進程,家電產業基地逐漸向長三角、珠三角、山東半島地區集中,形成了包括上游原材料供應、技術研發園區和生產制造基地的完整產業鏈,成為全球消費電子和家電產業集群,而原來分布在全國各地的相關配套產業,在虹吸效應下都在逐步向這些地區轉移。產業鏈的形成的必然結果就是規模經濟形成,而處于內地的家電企業便失去了產業鏈優勢。
當初,內地很多家電制造企業能夠活躍一時,憑借的優勢無非就是兩點,一是技術人才上的積累優勢;二是國企的產品品質有保障。但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漸漸這些優勢歸零,反倒是思想不開放,機制不靈活,人才留不住的弊端愈發凸顯。在此背景下,豈有不退出歷史舞臺的道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