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開國大典舉行完畢后,毛主席突然想起一個人,于是問身邊的工作人員:“那個14歲的小功臣沒有來赴約嗎?我記得我給她發(fā)去請柬了。”
聽到這話,工作人員搖搖頭,他知道毛主席口中的小功臣是誰,也驚訝毛主席依舊記掛著這個年僅14歲的女娃娃。
那么,毛主席口中的小功臣為何沒有來赴約呢?毛主席又為何親自給她發(fā)去請柬,邀請她來觀看開國大典呢?
文章中的女娃娃名叫馬三姐(家中排行老三)。1935年,馬三姐出生在安徽無為縣一個家境貧寒的漁民家庭中,很快,這個原本就生活貧困的家庭越發(fā)困難,9歲的時候,走投無路的馬母將馬三姐送到一戶人家當童養(yǎng)媳。
那是一段暗無天日的日子,小小的她在別人家承受著繁重的勞作和無盡的委屈。但很快,這個深陷“泥潭”的童養(yǎng)媳,就迎來了光明。
馬三姐13歲那一年,無為縣來了一批工農(nóng)紅軍,無為縣就此迎來解放,縣城里的老百姓也得到新生。對于還是個孩子的馬三姐來說,縣城的解放讓她第一次嘗到“吃飽飯”的滋味,這不僅僅是食物帶來的滿足,更是一種對新生活的期盼。
1949年2月,中國解放軍已經(jīng)解放了長江北岸無為地區(qū),在無為縣的大大小小的村落里,駐扎著20萬準備渡江的解放軍。
為了能讓這20萬人順利渡江,無為縣的老百姓們滿懷熱忱,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項支援工作中。他們挑米砍柴,腳步匆匆,為前線的戰(zhàn)士們送去生活保障;他們修路挖河,揮汗如雨,只為讓渡江之路更加通暢。
無為縣靠著長江水域,這里湖泊眾多,當?shù)匕傩諅兇蠖鄶?shù)以捕魚謀生,為此,每戶人家都擁有專門用來捕魚的小木船。
眼下,捕魚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解放軍渡到江的另一邊,為此,老百姓紛紛將自己家的船拿出來給解放軍戰(zhàn)士用。
當馬三姐聽說村里在征集渡江民船后,連蹦帶跳跑回家,嘴里叫嚷著:“哥哥,快把家里的船拿出來給解放軍用!我要送解放軍過江,到南京去抓蔣介石!”
這只小船是馬家唯一僅有的家當,也是他們家唯一謀生的工具,但是此時此刻,馬三姐心里只有解放軍,只要能把解放軍順利渡過江,別說一只船,就是十只船他們也舍得給。
當天晚上,馬三姐和大哥瞞著父親,跑到十幾里外的鳳凰頸船舶站報名參加渡江突擊隊,兄妹二人要在解放軍渡江時當水手。
在這期間,發(fā)生了一件事。
在渡江前,解放軍部隊針對渡江人員進行了身份調(diào)查,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渡江人員中混入間諜。在調(diào)查的過程中,解放軍發(fā)現(xiàn)了馬三姐。
部隊同志們認為馬三姐年紀太小,這次渡江行動會遇到怎樣的危險他們不得而知,萬一在這個過程中跟敵人發(fā)起軍火沖突呢?會不會把一個沒有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的孩子嚇到呢?他們很擔心這個問題,解放軍是人民的軍隊,他們必須要為人民考慮,小小年紀的馬三姐,不應該經(jīng)歷這樣的殘酷場面。
解放軍同志為了馬三姐考慮,堅持不讓她上船,見馬三姐不依,解放軍同志們只好把她生拉硬拽下來。但是,馬三姐依舊坐在江岸上守候著,等到她哥哥的船回來第二次運載戰(zhàn)士們渡江時,她便跳到船上當起舵手。
馬三姐吆喝著讓戰(zhàn)士們坐好,然后撐起竹篙,很快,她就發(fā)現(xiàn)這條船是他們自己家的船,這條船雖然老舊,但是很結(jié)實,加上自己對這條船很了解,所以馬三姐堅信,她一定可以把船上的30名戰(zhàn)士安安全全地送到對岸去。
就這樣,馬三姐穿著渾身是補丁的破舊棉襖,載著30名解放軍,從無為縣向長江南岸前進。
負責掌舵的馬三姐一路上膽戰(zhàn)心驚,她倒不是怕遇到敵人,而是怕因自己的不小心,導致坐在船上的戰(zhàn)士掉進江水里,她知道這些戰(zhàn)士們大多數(shù)都是北方人,水性不好,出個問題就麻煩了。
小船開到江心,就被江對面的敵軍給發(fā)現(xiàn)了,兩岸瞬間響起劇烈的炮聲,突擊隊的兩艘船也被敵軍投來的炸彈炸飛。
哥哥見狀便朝著馬三姐大喊道:“快把船舵推歪!緩慢前進!”馬三姐冷靜分析眼下情勢,覺得減緩速度讓船沉沒,于是她對哥哥說:“哥,我們必須沖過去!不能停!”
此時此刻,馬三姐完全顧不上自己的安危,她只有一個信念:把解放軍護送過江。
敵人的炮火依舊猛烈,江面上甚至傳來燒焦的味道,噼里啪啦的子彈打在江面和船上。就在她奮力掌舵的時候,一顆子彈打穿馬三姐的右胳膊肘,疼痛傳遍全身,她忍著劇烈疼痛簡單包扎后,繼續(xù)掌舵快速前進。
大約40分鐘后,馬三姐掌舵的船終于到達南岸,此時危險還沒有被解除,馬三姐不敢松懈,得知解放軍不熟悉地形,馬三姐臨危受命,帶著解放軍爆破手掃除南岸敵人的碉堡,為后續(xù)部隊上岸清除了障礙。
渡江結(jié)束后,馬三姐得到“一等功臣”這個稱號。
馬三姐為解放中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新中國的領(lǐng)袖毛主席沒有忘記她。于是便有了我們文章開頭的那一幕,毛主席親自給她發(fā)去請柬,邀請14歲的馬三姐來參加開國大典。
馬三姐為何沒有赴約呢?其實原因很簡單,馬三姐從小生長在農(nóng)村,沒有出去見過世面,她的家人亦是如此,當家人得知有人邀請馬三姐去北京時,想也沒想就拒絕了,家人不放心年紀尚小的馬三姐出遠門,站在家人的角度上,這是可以理解的。
馬三姐沒有按時赴約這件事驚動了毛主席,因為毛主席也在擔心著她的安全,怕她在來北京的途中出現(xiàn)意外,得知馬三姐因家人阻攔而沒有赴約后,毛主席也稍微放心些,主席笑了笑,對工作人員說:“沒關(guān)系,孩子還小,以后有的是機會。”
這個機會出現(xiàn)在兩年后(1951年),也就是馬三姐16歲的時候。
1951年,馬三姐和無為縣另一位“特等渡江功臣”應邀遠赴北京參加國慶典禮。
16歲的馬三姐要比14歲的馬三姐成熟很多,再加上這次有大人陪同,所以馬三姐的家人們同意她去北京。
國慶典禮期間,毛主席把馬三姐邀請到中南海家中。見面后,毛主席看著眼前的馬三姐,感概道:“你小小年紀,卻很有勇氣啊!”
被毛主席這么一夸,馬三姐瞬間不知道該說什么,看著馬三姐可愛的模樣,毛主席內(nèi)心笑道:“果然還是個孩子呢。”
毛主席留馬三家在中南海吃飯,只是一頓簡簡單單的家宴。當毛主席得知馬三姐還沒有正式名字后,毛主席問:“你還沒有正式的名字吧?用我的姓為名可好?我姓毛,你姓馬,你就要馬毛姐吧。”
從這天開始,馬三姐有了正式的名字——馬毛姐。
多年后,馬毛姐接受記者的采訪,跟對方提起當年往事,馬毛姐哽咽說道:“跟毛主席見面,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我一輩子都忘不了!”
馬毛姐沒有自己是“一等功臣”而驕傲自滿,完成學業(yè)后,馬毛姐先后在合肥車站區(qū)麻紡廠、針織廠、帽廠等單位工作。
廠里的活并不輕松,但馬毛姐總是選最重的活干,她不怕苦不怕累,一心想為國家做些事。馬毛姐在工廠里一待就是幾十年,直到1990年才退休。
馬毛姐始終記著毛主席跟黨,閑暇之余,她會坐在輪椅上跟村里的孩子們講:“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是黨給了我們好生活,你們要珍惜,要感恩啊……”
英雄來自人民,人民也不會忘記英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