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因城市而興,城市因大學而盛。今天,華南理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唐洪武在《學習時報》發表署名文章。文章以《大學與城市雙向賦能的“密碼”》為題,深入探討了大學與城市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實現協同發展、雙向賦能,共同推動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提升。
文章指出,大學與城市具有天然的互動關系,雙方伴生發展、同頻共振,相互依賴、相互成就。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背景下,大學與城市必須以更為開放的姿態,緊扣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領域,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人才鏈、資金鏈的融合,共促學科優化、共造高能平臺、共建人才高地,攜手構建“發展共同體”,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現將全文轉載如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作出了重要部署,強調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明確要“優化高等教育布局”。這進一步明確了大學在服務國家戰略全局中的地位,突顯了大學在支撐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價值。大學與城市必須以改革驅動創新,以創新引領發展,協力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構建共生、共享、共榮的創新發展生態,為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作出新的貢獻。
大學與城市的雙向賦能,具有天然的互動關系,雙方伴生發展、同頻共振,相互依賴、相互成就。從世界范圍看,在每個重大科技產業變革的關鍵時點,都有在大學支撐下實現創新城市崛起的案例,同樣,也有大量借助城市的資源推動大學突破性發展的故事,有的更是以“大學城”“科技園”等樣態,構建起大學與城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
一方面,大學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匯點,為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保障、科技支撐和社會服務,助推城市提升競爭力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城市通過提供政策、資源、空間和經費等要素反哺大學,為大學知識生產與成果轉化提供廣闊的公共場域,進而構建起大學與城市的良性循環體系。主要發達國家城市發展的歷程表明,世界一流大學已成為城市吸引頂尖人才、參與科技競爭的決定性力量。就國內情況講,近年來,一些經濟發達城市為滿足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要,加大了對大學的支持力度,積極籌建高水平大學和新型研究型大學,以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集聚帶動一流人才、一流創新資源的匯聚,大學與城市之間實現了雙向成就。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科技與產業互促共強,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趨勢更為顯著,城市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方向給中國大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在此形勢下,大學與城市必須以更為開放的姿態,緊扣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領域,加強在資源、信息、技術等方面的流通,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人才鏈、資金鏈的融合,做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這篇大文章。
共促學科優化,協同做強高等教育
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龍頭是高等教育。教育強國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大學與城市都承擔著其中的重要任務,要以構建人才協同培養共同體為目標,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大力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完善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機制,不斷提高人才供給自主可控能力。
大學要將學科專業建設與城市的產業需求和結構相匹配,超前優化學科布局,科學規劃和調整學科結構,特別是要切合新技術新產業發展需要,依托強勢學科,突破學科界限,探索建立學科交叉中心,帶動相關學科的協同創新,形成多學科融合、特色鮮明的學科集群。城市要堅持目標導向,抓住產業命脈,通過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以區域經濟戰略推動大學設置與國家和地方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學科,并引導企業行業反饋實際需求,促進大學開發更具實踐價值的學科方向,進而推動城市與大學創新資源的高效流動與轉化。
此外,大學可以動態調整學科資源配置,確保學科群在空間布局和時間進程上與城市人才需求、產業需求保持高度契合,形成由“大學—產業—政府—社會”多方協同的知識創新綜合體,進而成為支持城市產業布局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科技創新引擎。
共造高能平臺,協力引領科技創新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根基,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目前,科技創新的組織方式、實踐載體、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等正在進行深刻變革。大學與城市必須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堅持“四個面向”,主動識變應變求變,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賦能高質量發展。
科技創新是連接大學與城市的關鍵節點。大學要著力推進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依托大平臺凝聚大團隊,強化有組織科研,與城市龍頭企業建設一批校企聯合實驗室,圍繞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開展聯合攻關。城市要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加強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完善國家級、部省級實驗室體系,優化科研機構定位,與大學協力打造高能級平臺。
大學與城市要堅持在法治軌道上,重視和加強科技成果轉化,釋放創新驅動發展的原動力。大學可以出臺和完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系列政策和舉措,成立專門的科技成果轉化職能部門,建立轉化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將技術轉移所獲收益的大部分獎勵給發明人等,促進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城市可以給予大學政策、空間、條件等多方面支持,促進大學打造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探索有組織科研攻關和成果轉化的新模式,鼓勵科研團隊通過專利先用后轉、專利賦權等方式將大學創新成果在示范區轉化。
大學作為知識創新與政策研究的重要智庫,還可以參與城市在公共政策、社會服務、基層治理等方面的研究與規劃。城市可以投入資源支持大學建立新型智庫,提供研究治理實踐的平臺,促使公共治理體系和城市管理制度在新科技條件下及時變革,為構建更具創新活力的城市環境提供保證。
共建人才高地,協調共引共育機制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人才優勢是城市發展的重大優勢,蘊含著無限的創新創業創造潛能,而大學能夠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大批優秀人才。大學與城市要突出人才的根本性作用,圍繞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建立更加緊密的協作關系和政策協同,打造一支宏大的創新人才隊伍,實現人才引育的優勢耦合。
大學的重要使命是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培育人才,是城市高層次人才集聚的重要載體,既要通過人才集聚效應吸引高端人力資源,又要鼓勵和支持高層次人才立足城市、服務社會,讓留住的和培養的優秀人才最終融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城市要在資金、空間、政策等方面全力支持大學的高層次人才引育,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向大學授權,為人才松綁,共同完善引進人才支持、保障和服務機制,建好大學這棵“梧桐樹”,讓大學成為“筑巢引鳳”的城市人才高地和創新高地。人才是推動大學與城市發展的核心要素,引育留用機制是實現人才資源共生的重要途徑。高層次人才、頂尖人才具有非常強的國際流動性,優秀人才總是選擇更有利于工作開展、生活更加便捷、更能夠實現自我價值的城市去發展。
總之,大學因城市而興,城市因大學而盛。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大學與城市都肩負著光榮的時代使命和歷史重任。大學需要更加強化自身職能,以勇于自我革命的姿態回應國家和地方重大發展需求,城市同樣需要銳意變革,加強對大學創新性發展的投入、支持與保障,雙方要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順應知識生產模式變革和產業變革的趨勢,互促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讓大學與城市真正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歷程中休戚與共的“發展共同體”,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華南理工大學 學生記者團
信息來源:學習時報
微信編輯:鮑恩
初審:鮑恩
二審:盧慶雷
終審:鄒浩
華工原創,版權所有
若需轉載,敬請聯絡
郵箱:hgxcb@scut.edu.cn
“分享”“點贊”“在看”,記得一鍵三連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