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物理前沿導論》的課堂上,袁峰教授正在介紹黑洞吸積理論。這門由32位物理學科骨干教師輪流介紹各自研究方向的學科導論課程始于2024年,覆蓋了物理學系所有研究領域,幫助學生用一個學期的時間概覽學科全局,培育科研志趣。盡管課程主要針對大一新生,但吸引了不少高年級學生跨級旁聽。課后,23級物理學系本科生張子楠打算加入天體物理相關課題組進一步深入學習。
2024年以來,學校實施教育教學改革3.0,推出“相輝學堂”“AI大課”“思政大課”“X+AI”雙學位項目等創新舉措,推動學科交叉,以四個融通為標志,全面構建人才自主培養體系。
通過“拔尖計劃2.0”基地建設、個性化培養模式、跨學科融合機制,打造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新高地。從大一新生的學科導論課程到直博生的頂刊論文,從跨學科實驗室到國際科研合作,這場改革,為“干細胞式”拔尖創新人才,搭建起從基礎課程到學術前沿的無縫通道。
本研學生同一教室上課,將成常態
淬煉“金課”,擠掉“水課”,開設交叉跨學科課程,建設大學分、高難度的本研榮譽課程體系,將通識課程、跨學科學程(微專業)覆蓋本研全學段,是教育教學改革3.0的重要變革。
春季學期,化學系開出一門新課——《切問近思》,是理論與實踐的跨界實驗場。課上學生學習如何進行文獻檢索、數據收集,通過文獻調研整合知識、解決問題,提出創新想法。
兩位本科生在李巧偉教授和紀季副教授指導下,把微流控技術用在晶態多孔材料合成上,目標直指化學實驗創新大賽。在化學系,院士與中青年組成教學團隊,將化學基礎課《普通化學A》講得有聲有色,小班制“物理化學實驗”,讓學生在動手中獲得新知。
“談家楨”班學生通過“爐邊夜話”活動與大師對話
生命科學學院整合內容重疊課程,合并升級課程4門,撤除不符合整體知識結構要求的邊緣課程10門。2021年起,開設專業進階課程《定量生物物理學前沿導論》,由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萊維特主講。談家楨創新班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2020級談家楨班的何遠隆在本科階段修讀8門榮譽課程,在高難度課程中,探索學科前沿。
數學科學學院推出數學英才班,創立“3+2”榮譽課程模式——每周3節課講基礎知識,2節課進行前沿研討,開展小組討論、前沿講座、專題匯報、自主學習。在分析、代數、幾何拓撲、應用數學四大系列,開出17門榮譽課程。
AI技術被深度融進各個學科。一句“上海今天不下雨”,讓“伏羲”大模型走入人們視野。這個由人工智能創新與產業研究院聯合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基于學校自有的云上科研智算平臺CFFF,訓練出擁有45億參數的“伏羲”氣象大模型。
2024年起,學校推動AI賦能教育教學,推出116門AI課程,建成AI-BEST課程體系。生物學科6門AI課程入選學校首批“AI大課”,化學系的《人工智能化學計算模擬》是一門計算化學與AI結合的硬核課,而《人工智能在化學中的應用》則展示化學與AI結合的多元應用場景。
此外,學校基于AI-BEST課程體系,推出數、理、化、生、氣五大學科的“X+AI”雙學士學位復合型人才培養項目。
教務處介紹,3.0版的教育教學改革標志之一是把“2+X”從本科擴展到本研全學段,在培養路徑上實現“2+X+Y”的立體交叉的多元融通。這其中,“2”是通識教育與專業培養,“X”是多元發展路徑,“Y”則專攻融合創新能力培養。“我們已打通本研選課間的壁壘,賦予學生自主個性化發展的權利和能力,本研學生同坐一個教室上課,將成為常態。”
科研前置:讓本科生直通學術深水區
21級物理學系本科生張宇泰大二進入科研導師SatoshiNawata教授課題組,在導師的帶領下與研究生共同研究超對稱理論。大三,他參與研究項目《DAHA和膜量子化:揭示量子場論中的代數結構》,不僅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本科生項目的資助,更讓他有機會將理論與實際研究相結合。通過層層選拔,他加入中國優秀學生代表團,赴德國各高校和研究所進行訪問學習,并參與了2024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會。
23級數學直博生卞詩瑞, 直博后便開始跟隨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林偉,開展復雜生命系統的勢能景觀量化方法與突變預警理論研究,直博首年即以第一作者發表兩篇頂刊論文,還斬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學生博士生項目……
支撐直通“學術深水區”科研能力的,是復旦獨有的“螺旋遞進”科研訓練體系——即“2+X+Y”培養體系中“Y”。
低年級“播種”。為新生配備學業導師/拔尖導師,鼓勵師生共創,在大一、大二設立學科前沿導論課和無學分討論班,由學科帶頭人負責,有組織地引導學生早進課題組輪轉, 培育興趣。
在物理學系無學分討論班,師生逐章拆解《廣義相對論的數學基礎》。沒有學分壓力,反而激發了探索欲。系里還專門設立《科研實踐》課程,將研究生的“科學研究”前移至本科學段,鼓勵學生走進課題組進行系統性的科研訓練。
化學系已形成“榮譽課程+科創實踐”雙線培養模式,大一大二就能參與科研課題。24級直博生林子涵大二下就進入課題組開展計算化學方向研究。“我們本科生還會自主舉辦‘拔尖計劃文獻交流會’,學院里的老師們也會來指導、旁聽。”
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構建起體系化、前沿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學生在復旦大學大氣觀測站,開展常規氣象要素、大氣環境、邊界層湍流結構等多要素同步監測,跟隨任課教師赴上海市氣象局、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崇明東灘等地開展實踐訪學活動。
高年級“結果”。進入3年級,學生需要進行2學期的科研實踐訓練,完成1項復芏計劃項目(FDUROP),激發創新志趣,在“做中學、學中悟、悟中創”。
不久前,傅正航赴挪威卑爾根大學進行短期科研交流。“從大二的‘啟明星計劃’到大三的望道項目,再到后來的國自然項目,我在本科受到的科研訓練環環相扣,很絲滑地進入博士科研生活。”截止目前,他發表一區SCI論文3篇。
全程“護航”。為破除“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在生科院,大二學生就開始三階段《系統科研訓練》課程。《生命科學創新實踐》《生物科學研究設計與實踐》等課程,培養學生各類學術報告能力。
2020級談家楨班的何遠隆上過其中兩門課,還報名Dream Lab和校級FUDROP——曦源項目,“在課程上老師就對我項目在實驗設計層面進行精細化指導,通過提問的方式,讓我抓住科研關鍵問題。”
每學期“數學英才班”還會組織師生見面會,學生們和二三十位優秀教授乃至院士吃飯聊天
卞詩瑞通過數學科學學院科研實踐課程《獨立學習(上)(下)》等本科科研一貫制培養計劃,錨定復雜系統動力學。大三加入李春賀教授的“計算系統生物學”方向,研究復雜隨機系統的勢能景觀近似方法,教授讓他精讀《隨機力與非線性系統》,復現數學推導。一年下來,綜合所學,卞詩瑞設計一套在高斯分布上增添高階矩信息的理論方法,成果發表于該領域重要期刊上。
在此期間,他將自己的思考形成科學問題,獲得教育部第三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 “提問與猜想”活動全國一等獎。大四直博后,他繼續攻堅,由此延伸的系統問題也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學生博士生項目資助。
打造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立交橋
作為復旦大學教育教學改革3.0版的骨架,本研融通是將本碩博各學段作為“完整的有機體”通盤考慮。按照“目標逆推”思路,“一以貫之、各有側重、持續進階”,自上而下(top-down),頂層設計構建人才培養體系,重塑本研各階段的培養目標、教育教學模式和資源配置方式,進行“本研融通”全鏈條頂層設計。
其目標是,針對“干細胞式”拔尖創新人才成長規律,開展長學制、全周期培養,構造人才自主培養體系的骨架。
在本科階段,卞詩瑞已經修讀3門研究生的課程。直博后,相關學分互認,他有更多時間安心投入科研。24年11月,他入選“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博士生計劃”。并在此之前,進入數學學科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
傅正航在劍橋參與極地冬季氣候過程相關工作坊的同時,也在為“中氣愛”科普平臺撰寫解析文章
這幾天,傅正航帶著他的國自然課題,在英國劍橋參與工作坊,和各國學者一起討論。作為“望道學者”,他在博士期間繼續深耕項目中的國際難題,構建創新模型,成果日前已被期刊接收。
化學系建設本碩博中心,本科生和研究生一起攻關課題,中心的老師會在課題申請、中期、結題各個環節把關,提出意見。在物理學系,本研課程體系在10多年前就一體打通,實現學分互認。數學、生物學依托2023年建成的國家基礎學科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2024年校內也啟動支持物理學、化學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助推本科教育主體向本博融通轉變。
林子涵曾作為唯一中國學生參加慕尼黑量子科技中心暑期學校,化學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為其提供資助,回國后他也逐步開啟AI4S相關研究
目前,復旦數理化生等學科正積極推進本博融通培養方案,創新性推出8年制“理學學士+理學博士學位”的一貫制培養新范式。
讓學生成長道路不斷檔,學校為這種“立交橋”式培養搭建了一套靈活機制:不“因人設課”,而是“為課找人”。在重新梳理本碩博課程和培養方案基礎上,本研融通通過壓縮學分,刪減重復性課程,開設新課,打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全校一套課程體系,給每一門課標注1-8的層級,杜絕本科與碩博課程重復。本研融通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還著重對于學生實施長周期和全鏈條的科研訓練和實踐實訓。
本研融通,絕非僅僅是本科招生進校、直接博士畢業離校,而是打造人才自主培養的“高速公路”,讓學生獲得自主構建知識結構的能力。在其中,可以本碩博一通到底,也可以通過“匝道”動態進出,還可以在不同道路之間切換。
“拔尖創新人才需要長周期、全鏈條培養。要助力有潛力的學生形成科學志趣、發展優勢特長、致力創新報國。學校將用2-3年的時間,以造就多類型人才為目標、學科專業調整為基座、本研招生聯動為源頭、培養體系和課程教學一體化設計為路徑、管理體制機制調整為保障,全面革新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校長助理、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陳焱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