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高端化和海外業務加持下,小米集團業績增長點有了新的故事線
文|宋立偉 陳亮
編輯 |趙成
創新高,成為小米集團(01810.HK)近兩個月來在資本市場上的代名詞。
2025年1月3日,小米集團盤中股價超越歷史最高價的35.9港元,此后小米集團股價持續刷新歷史新高。2月28日收盤,小米集團股價報收51.85港元/股,總市值1.3萬億港元。
股價沖高的背后,是全球資本市場對于小米集團作為中國科技企業的再估值。小米集團基本盤手機業務伴隨市場復蘇而回暖,2024年出貨量繼續位列全球前三;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隨著國家補貼的推進,將有進一步增長;新業務汽車在2024年以13萬臺的交付成績刷新市場對于汽車新品牌的認知。
更為重要的是,小米產品從中低端走向了高端化,50萬元的車、1.6萬元的中央空調、6500元的旗艦手機。雖產品定位沖高,但骨子里“價格屠夫”的邏輯仍未改變,即用相對較低的價格提供同價位段內的品質產品。
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曾說過,小米模式被大家接受需要15年。2025年正是小米創辦15年時間點,而上述產品及價格邏輯也正在被當前經濟環境下的消費者所接受。
降價近30萬元,
SU7 Ultra全年目標兩小時達成?
2024年10月,小米SU7 Ultra量產版以81.49萬元的預售價開啟預訂,意向金1萬元,開啟預售10分鐘小訂達到3680臺。
四個月后,也就是2025年2月27日,該車正式上市,其中,標準版售價52.99萬元,比預售價足足低了28.5萬元,幾乎是小米SU7頂配車型的終端售價。這一次小米將定金提升到了2萬元,同樣是開啟支付通道后10分鐘,大定則突破了6900臺,兩小時后大定達到1萬臺,相當于小米SU7 Ultra全年銷量目標。
和小米SU7上市時如出一轍,盡管咸魚上又上演起倒賣訂單賺差價的戲碼,但不得不承認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的營銷實力。
艾媒咨詢首席分析師張毅對《財經》表示,以往新車上市指導價和預售價的差距最多幾萬元,但小米SU7 Ultra卻用80余萬元的價格吸引大家關注,然后再用50多萬元的價格去賣,以近30萬元的落差讓更多消費者接受,本質上這就是一種營銷策略,與外界評論的市場倒逼沒有關系。
“其實,無論從昨晚這款車的話題熱度,還是訂單量都證明了這一點。”在張毅看來,這也是小米在營銷創新中的一種突破。
不過,這種“營銷驅動”模式也存在爭議。有觀點認為,SU7 Ultra的加速、續航等核心參數依賴供應鏈整合而非完全自研,而雷軍過度強調營銷可能弱化技術敘事。但這并不代表小米SU7 Ultra可以輕裝前行。
雷軍坦言,小米SU7 Ultra的初衷就是打造屬于這個時代的新豪車,同時,也是小米SU7的巔峰之作,是小米首款沖擊超豪華的產品,所以對小米來說特別重要。
關于小米SU7 Ultra標準版的最終定價與預售價之間的巨大落差,雷軍表示,他們在公司內部進行了三四個月的討論以及市場調研,發現消費者中喜歡Ultra車型的大有人在,但又覺得BBA(奔馳寶馬奧迪)的對應車型小貴,于是才有了SU7 Ultra現在的定價。至于此前高達81.49萬元的預售價,更大程度上是想看看市場的反饋。
在他看來,SU7 Ultra搭載與SU7 Ultra Prototype(原型車)相同的超級三電機系統和賽道版高功率電池包,最大馬力達到1548PS, 0-100km/h加速最快僅需1.98s,最高時速350km/h,可以說是目前地表最快四門量產車,與特斯拉Model S對標的話,賣到80萬元是有底氣的。
而且SU7 Ultra的設計是圍繞巔峰性能展開,加入空氣動力學套件,最大下壓力可達 285kg,媲美超跑級車型。同時,在輕量化上,全車標配共21處使用碳纖維,總面積達5.5m2。
據悉,除了標準版,小米SU7 Ultra還為用戶推出紐北限量版,該車定價81.49萬元,將在紐北挑戰完成后正式上市與交付。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這款車的到來,小米旗下最貴單品將誕生。
小米SU7 Ultra雖然一舉沖到50萬元級別,但市場空間不可小覷。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24年,在新能源乘用車中,除40萬元-50萬元價格區間銷量同比下降外,其他價格區間銷量均呈正增長,其中50萬元以上價格區間漲幅最大,甚至超過210%。
雷軍認為,這個時代是屬于新能源的時代,更是國產品牌全面崛起的時代,大家應該用新的眼光看待國產品牌。
品牌沖高,硬核科技的時代到來
小米的汽車業務是其高端化方法論實踐的成果之一。在汽車業務之外,占據營收超80%的智能手機業務和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是小米業務基盤。
市場調研機構Omdia最新發布了智能手機初步出貨量報告,2024年第四季度全球出貨量達到3.28億部,同比增長2.8%,智能手機市場已連續五個季度實現同比增長。
從全年數據來看,總出貨量攀升至12.23億部,與2023年的11.42億部相比增長了7.1%,標志著該行業正在穩步復蘇。
行業東風下,小米2024年表現超預期,全年出貨量達到1.69億部,較2023年增加2000多萬部。總量提升之外,高端化戰略在手機側帶來了成果,小米集團合伙人、總裁盧偉冰透露,小米 15 Pro首銷相比上代提升了17%。小米已成功在4000到6000元的價格區間內穩固了市場地位。
小米手機業務接下來的戰略重心將聚焦于跨越6000元價位的大關。為此,小米發布了Xiaomi 15 Ultra以6499元的價格繼續鞏固6000元以上市場。
星展預測分析,隨著小米高端化方法論的逐步迭代,高端化產品力不斷提升,小米15系列的出貨量將比小米14系列高出30%,使小米在2025年AI驅動的手機更換周期中占據有利地位。
值得關注的是,小米手機業務已不僅僅聚焦于中國市場,全球市場占有率也在不斷攀升。根據CNMO科技統計,小米智能手機業務在全球所有核心區域市場均取得了超過10%的市場份額。
2024年三季度,小米手機全球份額為14%,中國市場份額為15%,東南亞市場份額為15%,印度市場份額為17%,歐洲市場份額為20%,中東市場份額為16%,非洲市場份額為12%,南美市場份額為16%。
盧偉冰認為,小米大家電是小米手機業務和汽車業務之外第三個超萬億市場規模的戰略硬件業務,并且高壓強投入。盧偉冰給大家電立下了高端化的目標,只對標全球市場上的標桿品牌。
2月27日晚,小米發布了首款中央空調——米家中央空調Pro,起售價15999元。產品組合包括5匹、6匹、大6匹,從1拖3到1拖5全面覆蓋。其中大6匹(1拖6)的售價比大金空調同規格產品便宜一半,凸顯了起產品性價比。
目前米家中央空調Pro已經全平臺、全版本賣斷貨。小米集團大家電部家中空調研發負責人吳慶壯發文稱,米家中央空調Pro獲得了遠超預期的認可,已經在緊急補貨。
小米集團產品布局廣泛,覆蓋可穿戴、平板/PC相關、大家電、各類小家電等。小米集團在手機周邊產品中相對更具優勢,已在可穿戴、平板等領域實現出貨量全球領先。但在傳統家電市場中,小米集團份額相較頭部企業仍有差距,更多是在線上銷量份額居前。我們認為,小米集團當前產品主要依靠在國內進行線上銷售,后續在國內拓展份額將更多依靠線下渠道。并且,由于線下渠道相對線上更為高端,小米集團若在線下渠道成功拓展也可進一步優化產品盈利能力。此外,為擴大成長空間,小米集團正計劃積極布局海外市場,預計部分產品將于2025年銷往東南亞市場。我們預計2026年,公司AIoT收入約1162億元。
不難看出,小米高端化戰略已經初見成效。從遠期業務支撐點來看,AI技術的加入讓小米有了新的技術競爭力。例如小米15 Ultra將AIGC技術首次應用在計算攝影領域,支持AI超級變焦,以AI超清技術,確保用戶所見即所得。
目前小米正在構建操作系統級別的AI代理——Xiaoai,并將其打造為全球最大的AIoT生態系統。這一戰略的核心是將AI技術深度融入小米的硬件、軟件和服務中,實現從智能手機到智能家居、電動汽車的全方位智能化連接。
高盛認為,截至2024年,小米的AIoT設備連接數已接近9億臺,這一龐大的生態系統為小米在AI領域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各公司在AI大語言模型能力方面的差距逐漸縮小,小米大規模的用戶基礎讓其AI技術推廣獲客成本低,通過硬件與軟件的深度結合,實現了更高效的智能化體驗。
招銀國際稱,小米將于3月中公布2024年第四季業績,預測智能手機產品組合改善、國家補貼政策對智能手機及物聯網產品銷售的拉動,以及電動汽車毛利率提升,將推動第四季收入及經調整凈利潤同比增長42%及44%,分別達到1,039億及70億元人民幣,較市場目前預期高出0.5%及9%。
對于財務前景,高盛同樣持樂觀態度。其預測2024年至2027年的收入復合年增長率(CAGR)將達到26%,凈利潤CAGR更是高達35%,這一增長速度在亞洲科技巨頭中名列前茅。高盛還特別提到,小米在AIoT和汽車領域的增長潛力巨大,預計這兩個領域在2024-2027年間的收入CAGR分別可達17%和99%。
軟硬科技實力帶來的產品高端化升級,以及海外擴展的深度和廣度將是小米萬億市值的新支點。
責編:張生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