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真理”年度主題簡述
在這個劇變的時代,科技的飛速發展為我們打開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而價值觀卻陷入了保守與激進的兩極分化,世界被拉平的同時也在悄然分崩,作為人類精神象征物的藝術亦面臨著真理缺失的危機與挑戰。選擇真理還是隨波逐流,這是每一個藝術家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藝術家選擇真理,意味著放棄向外表演型的光環,轉而向內去進行構建;也意味著選擇獨立和寂寞,拒絕權力的壓迫和誘惑。真理是可感知的,它不是如“靜態臨摹”的僵化概念,而是一種鮮活地作用于人感官之上的“新感性”。如果真理存在于藝術之中,它必然會通過不言自明的傳達讓生命真實地感知,真正地與生命發生作用,從而“通過精確并且有限的概括,去生產一種觀察世界的新的光亮” 。 而這,正是藝術的目的,也是《庫藝術》策劃年度主題“選擇真理”的意義所在。
接下來,我們將通過全面、翔實的圖文資料,展現這些懷揣勇氣,選擇真理,在懷疑中試探,在摸索中趨近,舍棄向外表演性的光環,向內構建,不斷推進對藝術本身的思考,且持續自我更新的藝術家。
編者按
Editor's Comment
本著滋養靈魂和照見靈魂的藝術使命,陳墻試圖用藝術實現與靈魂的對話,用色彩與筆觸所搭建起的感知語言,推動感知力的覺醒。90 年代初,為了避免外界聲音的混淆視聽,找到屬于自己的藝術,陳墻逐步放棄對想法與意義的表達,開始引入裝飾性圖案元素進行創作。選擇屏蔽表達意義的沖動,即尋找確定的讀解的本能,走向全然純粹的觀看,此時他筆下的作品也變得純粹而自信,實現讓藝術歸藝術,讓自己歸自己。
抽象藝術是陳墻的一個坐標,但并不能完全界定他,陳墻始終在變化,逼近如流動的沙丘般的藝術本質,尋找新坐標,探知新藝術,并激發藝術和生命的新活力。繼 2023 年的展覽“遠望”和“近觀”后,陳墻繼續在創作實踐中,樂此不疲地探索著藝術的謎。通過繪畫,陳墻既在觀看世界,也在重新認識自己,并在對自己的完善中,連接真理與未來,踐行對藝術的深度追問與探索。
“年度藝術家”個案研究
陳墻
藝術既源于本質
藝術也源于追問
ART ORIGINATES BOTH FROM ESSENCE
ANDFROM INQUIRY
陳墻在作品前
庫:今年庫藝術年度學術主題為“選擇真理”。在您的很多文章中,多次探討藝術的本質,在眾說紛紜的時代,藝術的本質、真理是否還可能被界定?
陳:對一切不確定的事物進行“界定”是我們的本能。因為我們時刻需要界定自己的所在位置,這也是安全機制的本能反應。我一直認為對藝術本質的界定是一個復雜而持續的過程,因為藝術本質是處在變化中的,會因環境變化而變化,其參數也一直是處在變化之中的。藝術更像是一個持續游走的活體。真理也一樣,也是處在變化中的。如果說有一種真理是不變的,那就是“變化”。“變化”才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真理。
繪畫-24-4
亞麻布上油畫
180 x 120 cm
2024
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為無法界定變化中的事物而放棄界定,如果沒有了界定,也就沒有了方向。界定是我們行動的基礎,例如,當我們從A地點走到B地點時,這個A和B就是臨時界定的“坐標”,有了“坐標”我們才能夠行動。我們的感知和認知發展也都是從“坐標”開始的。
在“坐標”的指引下,藝術家越是逼近本質,本質就越是會化作流動的沙丘。也正因為藝術難以完全用本質來界定,才讓對本質的追問變得更有意義。我們對本質追問的過程,就是尋找新坐標、探知新藝術的過程,也是激發藝術和生命的新活力的過程。
繪畫-24-5
亞麻布上油畫
180 x 120 cm
2024
庫:您在多年繪畫的過程中,是否認為藝術有不變的真理,您對繪畫始終堅持的信念是什么?
陳:上一個問題已經談過,藝術的本質是變化的,是隨著環境及藝術家內在感知的變化而變的。也就是說:藝術必須在變化中重生。如果沒有了變化,也就沒有了藝術,藝術的真理也將不復存在。
但也有人會說,這世上的每一件藝術作品的樣貌都不會變,它們的形式和內容也都不會變,它們都具有永恒性。確實是每一件完成后的作品都不會再有變化,但那只是對藝術在流變中的某些部分、某一瞬間的記錄和定格,或者說,藝術作品就是從藝術這個流動的活體身上蛻變下來的“軀殼”。但不能證明藝術是不變的。如今大多數作品的“軀殼”都會一直存在著,也都不會再有變化,只是內部的“活體”已經不在了,都已經隨著藝術的主體流走了。有極少數作品的“軀殼”存在的同時,“活體”卻時常會流回來。但它流回來的次數有多少,得取決于后續的觀眾在提及和觀看這件作品時,還有多少人能夠感應及反思到藝術的真諦。
?繪畫-24-6
亞麻布上油畫
180 x 120 cm
2024
我對于繪畫始終堅信的信念,就是因為它對于藝術所具有的挑戰性,在對藝術本質進行追問的同時,也追問了靈魂。我需要用繪畫創作的方式來觀看世界和認識世界,也需要通過繪畫創作來觀看自己和認識自己,更需要通過繪畫完善自己、連接真理以及連接未來。
繪畫-24-28
亞麻布上油畫
200 x 200 cm
2024
庫:您認為在當今多元化的藝術環境中,藝術家應該如何堅守對藝術本質的追求,不被各種潮流和觀念所左右?
陳:不是所有的潮流和觀念都處在藝術本質的對立面,相反,對藝術本質的追問,還需要借助潮流和觀念作為參照,以及新科學與新人類的未來趨向,它們都是追問藝術本質的新坐標。
對藝術本質的追問是一個終極問題。其實,在對藝術本質的追問中,重要的不是“本質”,而是“追問”,“本質”只是一個借口、一個理由。正因為藝術的本質具有活體性的流變特質,我們只能跟蹤它的變化,或者以守株待兔的方式與它邂逅于某一時刻。我們只能在跟蹤與相遇或者蹲守與邂逅的同時,留下跟蹤與蹲守的痕跡。藝術除了流變和游走之外,沒有長期固定不變的本質,如果有,那也只是臨時性的或某些局部性的本質。也可以說,“本質”這個單詞是被我們強行加上去的,而實際上,這只是一種在前行途中所必須界定的新“坐標”,卻被我們定義成了“本質”,本質既假設,本質既坐標。將“本質”強加給藝術,還有另一層含義,就是要為“追問”獲得一個充足的理由,因為“本質”的質量取決于追問的深度。在這個理由的推動下,能讓“追問”形成一股強大的推動力,藝術就是在這樣的推力下不斷重生的。這樣看來,“追問”似乎比“結果”更重要。似乎“追問”已經有了取代“本質”的勢頭。
所以,藝術不完全來自本質,藝術也產生在我們對它的追問之中。也就是說,藝術不僅源于本質,藝術還源于追問。
繪畫-24-29
亞麻布上油畫
150 x 120 cm
2024
庫:早些年您的創作動機曾闡述為,希望用裝飾繪畫來消解讀解,從陌生性、模糊性、不確定性里找到直覺的感知力,在探索的過程中,這個動機是否被現實影響或與現實產生互動,現實生活是否讓您藝術創作的理念產生了變化?
陳:我確實是將視覺的功能分成了兩塊相對隔離的區域。一個觀照現實生活,另一個觀照創作直覺。我一直努力地想在這兩個區域之間,建立一個可以自由切換的“遙控裝置”。以便調配兩者之間的關系和影響。
這視覺的兩個區域分別是“讀解”與“觀看”。“讀解”為認知提供確定性、熟悉性和清晰性,它負責聯系大腦;“觀看”為感知提供不確定性、陌生性和模糊性,它負責召喚直覺。我發現藝術家在創作中,都會在“讀解”與“觀看”這兩個區域之間,自覺與不自覺地做來回切換。藝術家的每一件作品就是這樣在兩個區域的相互影響和相互分離中被創作出來的。它們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主動性或被動性。
繪畫-24-30
亞麻布上油畫
150 x 120 cm
2024
現實生活與藝術創作也一樣,它們相互會有影響或沖突,因為它們是一體的兩面,在我這里,我盡力不讓這兩者同時出現。但有時在更深的層次里,它們彼此之間還是會有潛在的影響,只是這種影響有些說不清道不明。
因我們的“認知”與“感知”這兩個系統時常分離,也時常合體,在分與合的過程中,對于接收所發生的許多事物變化的信息,會被我們的“認知”根據需求關系進行篩選和排除。在這個過程里,我們的“感知”會迅速感應到那些被排除的、即將消失的信息流,會本能地對它們進行快閃性的儲存。而當我們的“認知”又不能再回過頭去用明確的語言將它們找回來時,就會被“認知”稱之為:那都是些“說不清道不明”的事物。
但我們也無法確定到底有多少信息流被儲存在了我們的“感知”里。我們也不能排除被儲存在“感知”里的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信息流,會在某一天與現實生活合謀,來顛覆我們的“認知”。
繪畫-24-31
亞麻布上油畫
150x120 cm
2024
庫:長久以來您讓自己堅持創作的內驅力是什么?
陳:對“什么是藝術”的追問是我創作的內驅力,而“創作”是“追問”的一種實踐。越是沉浸在創作與追問的實踐里,藝術在我的心里就越是一個迷。我著迷它那捉摸不透的未知性。
我發現,藝術的成長規模與人類的成長規模是一致的。當藝術將未來的未知性充當“氧氣”引入藝術時,人類的感知與認知就會奇跡般地各自活躍起來,甚至也會團結一致攜手共探未來。當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越來越復雜的時候,藝術也變得更為復雜起來。每當我們在快要接近藝術的本質時,藝術就會釋放出各種類型的藝術軀殼。我想,我們用本質去抓捕或定義的應該不是藝術的軀殼,而是藝術內核中的那個只能意會不能言說的“流動體”。
長久以來,就是因為藝術內核中的這個難以言說的“流動體”,所呈現出的流動性與難于界定性,引發了我的內在驅動力。它將我的追問引向了未知,引向了世界之外。
“為了劃清思維的邊界,我們必須思維不能思維的東西。”
繪畫-24-32
亞麻布上油畫
160 x 240 cm
2024
庫:您是否認同藝術家應該承擔超越個人欲望的責任和使命感?這種責任和使命感體現在哪些方面?
陳:我不知道藝術家應該承擔超越個人欲望的責任和使命指的是什么?是社會責任嗎?一般責任感和使命感這個話題屬于社會學范疇,那是需要有一些明確的、具有實用價值的目標。但它們通常容易被擱淺在口號層面。因為它被執行的基本條件是多方面的,需要有一個嚴格的社會制度來規范,在執行層面上更是需要具備健全的人格。但藝術不屬于這個領域,因為藝術不具備社會基本功能的實用性,我們無法放大它在社會上的實際作用。如果說藝術必須具備責任感和使命感,那就要看看藝術能否在培養和健全人格問題上,注入一臂之力?只因人格與靈魂相關。如果都是由不健全的人格來承擔責任和使命,其后果是難以想象的。一個社會的質量好壞正是由這個社會的每一個單細胞的質量決定的。僅從這個視角來看,對于生命和對于靈魂,藝術卻是有用的。
如果一個社會中80%的單細胞都有一個相對健全的靈魂,這個社會就是一個好的社會。可以說,藝術只要堅守本心、與靈魂做伴就是最好的責任和使命。好的藝術創作過程,就是努力嘗試著與靈魂對話的過程。藝術的語言本就是靈魂的語言,是藝術召喚靈魂和靈魂觸碰藝術的語言。藝術的核心使命就是滋養靈魂和照見靈魂。
繪畫-24-33
亞麻布上油畫
160 x 240 cm
2024
庫:您的作品最核心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這些問題與生命本身有哪些關聯或啟示?
陳:我的創作有一個基本目的,是想通過純視覺的質感去找回原初的那個樸實的感應力,因為原初那個自我意識的誕生就來自于感應力,一切事物也都源自感應。生命的質量也都取決于生命的感應力,如果感應力趨于零,生命的質量也就必然趨于零。
在我創作的底層邏輯里,就深藏著這樣一種感應力,我不得不時常地回頭追根溯源,這種溯源也很像是在向我的、也是我們人類最原初誕生的那個自我意識致敬,致敬我們的文明都來自于感應、來自于我們意識的誕生和發展。如果沒有意識,我們人類的文明就不會存在。
繪畫-24-34
亞麻布上油畫
150 x 120 cm
2024
庫:在創作中,您更傾向于解構還是建構?您是如何在作品中實現這種解構或建構的?
陳:我創作的建構基礎是解構。在解構的同時,建立臨時建構,因為臨時建構有助于隨后的拆與建。我從不采用完整而嚴密的建構模式。藝術是沒有固定模式的,藝術是流變的。臨時建構就很符合藝術的流變性。沒有一個生命不是在流變中被呈現出來的,如果沒有了流變,呈現便沒有了意義。
繪畫-24-27
亞麻布上油畫
180x140 cm
2024
如果非要談論創作的完整性,那我的完整性就是由無數個臨時性解構之后的臨時性建構所組成。在流變中期待著下一個流變能讓這種臨時性狀態趨向完整,但這種完整的基本條件還是它的臨時性。因為“臨時性”趨向著“鮮活”;“完整性”趨向著“沉寂”。現實性是由無數個臨時性組成的,而完整性是由無數個想象力完成的。
從生活的角度看,絕對完美的生活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因為我們生活中的一切狀態都是臨時性的。充分完美的狀態只存在想象中。同樣,絕對的本質也是想象出來的,藝術沒有絕對而固定不變的本質。藝術需要在對藝術的永恒追問中持續重構自身才能持續存活下去。
藝術家簡介
陳墻
Chen Qiang
1960 年生于中國
1989 年畢業于上海華東師范大學藝術系
現工作和居住于上海
◎《2024年度主題·選擇真理》陳墻個案研究文獻圖書內頁版面
*Copyright ? KUART.All Rights Reserved.
“2024年度主題·選擇真理”專題策劃內容由《庫藝術》KUART原創,任何單位及個人未經允許,不得擅自轉載,否則權利人將根據知識產權法追究法律責任。
工作坊即將啟動
“在色彩中探索繪畫新的可能性”
國內外導師攜手構建一個獨立的繪畫體系
Rediscovering Color, Transcending Oneself
色彩繪畫
創研工作坊(第四期)
導師陣容:
馬樹青、英格麗·弗洛斯(德)、黃拱烘(德)
舉辦時間:
2025年3月29日—9月
授課方式:
線上理論教學 + 線下實踐創作 + 跟蹤創作點評
線下授課地點:
課程亮點:
從繪畫觀念、色彩理論到個體獨立創作,體系化的課程設計,助力成員全面提升藝術創作能力。
全階段成員權益:
- 參加本期工作坊舉辦的線上成果展,展示個人作品;
- 加入“色彩繪畫”師生專享交流群,與導師及同行深度互動;
- 參選“色彩繪畫”年度主題展覽,獲得更多展出機會;
- 獲得由庫藝術教育與“色彩繪畫”研究中心共同頒發的結業證書;
- 優先獲得現場參與《庫藝術》舉辦學術主題論壇活動的現場席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