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月PMI指數顯示:制造業PMI重返50.2%的擴張區間,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亦升至50.4%。這情景,像極了江南三月柳抽新芽,雖未滿目蔥蘢,卻已暗藏生機。
要論股市風向,PMI可比那早春的燕子更靈光。君不見,2025年開年,A股成交額時隔兩月重返2萬億,外資“北水”單日凈買超170億,連恒生科技指數都漲成了“技術牛”。可這波熱鬧,到底是政策強心針的余威,還是經濟底子硬了撐起的真行情?且聽筆者拆解。
一、PMI回暖:經濟“體溫計”亮綠燈
制造業PMI這“體溫計”一量,2月數據可圈可點:
產需雙升:生產指數52.5%,新訂單指數51.1%,像極了一對“孿生兄弟”攜手邁過榮枯線。有色金屬、電氣機械行業更是“跑步前進”,訂單和生產雙雙飆至54%以上,連采購量指數都躥到52.1%。這架勢,好比正月十五的廟會,攤主吆喝聲大,買家掏錢更爽快。
價格回暖: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50.8%,出廠價格指數48.5%,雖未徹底翻身,但邊際改善明顯。農副食品、橡膠塑料行業原料成本漲得歡,企業主們一邊揉著錢包喊疼,一邊偷著樂——畢竟有價才有市。
冰火兩重天:大型企業PMI沖上52.5%,中小型企業卻還在49.2%和46.3%的泥潭里打轉。這分化,像極了火鍋店里涮肉——大塊肥牛翻滾得歡,小蝦滑卻沉在鍋底撲騰不動。
非制造業也不遑多讓,建筑業PMI飆到52.7%,土木工程更是沖到65.1%,工地上的挖掘機怕是比廣場舞大媽還忙活。反觀服務業,航空、金融“高富帥”們商務指數站上55%,零售、餐飲卻像節后減肥的姑娘——熱度直線下滑。
二、政策與市場的“二人轉”:從搭臺到唱戲
過去一年,政策牛市的鑼鼓敲得震天響:降印花稅、規范量化交易、并購重組“六條新政”,哪一招不是沖著提振市場?可光靠政策搭臺,終究是獨角戲。如今這PMI數據一擺,倒像是市場自己登臺開嗓了。
政策底牌打光,經濟牌接棒:2024年四季度,《并購六條》一出,上市公司重組案例激增,光是科創板企業并購產業鏈上下游的案例就占了四成。可若沒有制造業PMI回暖、企業盈利預期改善,這些重組怕是成了“空中樓閣”。
外資“真金白銀”投票:2月南向資金凈買超千億港元,北向資金單日買賣總額破1491億,創歷史新高。高盛、德銀兩大投行連夜調高A股評級,喊出“中國資產重估元年”——這架勢,比大媽搶購黃金還生猛。
科技股扛大旗:DeepSeek引爆AI行情,算力租賃咨詢量暴增,華為昇騰芯片出貨量目標直指80萬張6。可光靠概念炒作哪能持久?2月高技術制造業PMI升至50.9%,硬科技“家底”厚了,故事才有人買單。
三、自然牛市的內生動力:從“輸血”到“造血”
政策牛市像打強心針,見效快但藥勁短;自然牛市則似練內功,慢工出細活。眼下三大信號,暗合“氣血調和”之相:
企業盈利筑底:2024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降3.3%,但12月單月增速已回正。2月PMI出廠價格指數回升,企業“賣貨能賺錢”的日子怕是不遠了。
消費復蘇蓄力:房貸利率批量下調,年省利息1500億,這錢若有三成流入股市,夠滬指再沖500點。更別提“AI+消費電子”概念,雷軍都要把AI塞進手機了,老百姓換機潮還遠嗎?
全球資本再平衡:美聯儲降息懸而未決,美股估值高得嚇人,A股滬深300市盈率才12倍,活脫脫“白菜價”。難怪外資邊喊著“風險”,邊偷偷加倉中國科技ETF。
四、隱憂猶存:別把反彈當反轉
雖說春意漸濃,倒春寒也得防著:
中小企業拖后腿:PMI低于50%的中小企業占比超六成,政策雨露得再澆透些。
地產鏈“瘸腿走路”:盡管房貸松綁,但1月房企銷售面積同比仍跌15%,水泥價格還在探底。
外圍黑天鵝亂飛:特朗普關稅大棒揮不停,英偉達算力卡斷供風險未消,這些“灰犀牛”可都在場外溜達。
五、牛市2.0的“通關秘籍”
政策牛轉自然牛,好比川劇變臉——手法再花哨,還得靠真功夫。投資者若想搭上這班車,切記三招:
盯緊PMI環比:連續三月站穩51%,才算真回暖;
科技與周期兩手抓:AI算力與基建開工率,一個代表未來,一個夯實當下;
莫忘“止盈止損”:2025年A股波動率恐超20%,設好防線方能“浪里淘金”。
正所謂:“政策搭臺易,市場唱戲難。莫道春來早,且看柳梢彎。”這A股的春天,終究得靠經濟自個兒長出綠葉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