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市值又一次跌破了1萬億美元,之后,又會怎么樣呢?
大家好,我是老丁
這一輪的下跌,似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熟悉特斯拉歷史的人會發現,這家公司的股價波動就像一部“周期性劇本”,每隔幾年就會經歷一次“至暗時刻”,隨后又在質疑聲中絕地反擊。
一、特斯拉有過的周期性變化
早在2019年,特斯拉也曾一度跌破過關鍵價格。還曾被華爾街列為“做空榜前三”。
特斯拉當時的困境可謂內外交加:Model 3產能遲遲無法突破,馬斯克的“私有化鬧劇”還招來了SEC巨額罰單,債務評級跌至垃圾級,那時候的上海工廠也才剛剛破土動工。
當時全球主流機構甚至預測其“三年內破產概率高達80%”。然而,后續的特斯拉不僅沒有倒閉,反而在隨后的幾年里實現了股價的暴漲。核心原因有三:
一是,產能擴大:上海工廠從動工到交付僅用10個月,逆周期砸出的50萬輛產能,直接將2020年的交付量拉升至近50萬輛,同時成本驟降30%。
二是政策紅利:中國新能源補貼政策進入退坡前的沖刺期,特斯拉借上海工廠拿下生產資質、補貼目錄和本地化供應鏈,成功分到了一杯羹。
三是美聯儲救市,宏觀寬松,2020年3月,美聯儲緊急降息至零利率并啟動無限QE,科技股迎來史詩級流動性溢價,特斯拉股價一飛沖天。
然而,2022年,特斯拉再次陷入到“至暗時刻”,市值蒸發超65%,市盈率從200倍跌至40倍以下。這一年,特斯拉遭遇了“需求+成本+流動性”的三重打擊:
需求端:全球新能源車滲透率突破10%后增速放緩,特斯拉被迫在中國市場降價,單車盈利從1萬美元暴跌至不足6000美元。
成本端:電池量產受阻,鎳價大漲導致電池成本陡增20%。
再疊加美聯儲暴力加息抽走全球資金,宏觀大勢變化,成長股估值普遍縮水,但特斯拉再次展現了其“周期性反擊”的能力。
2023年,特斯拉開啟暴力反彈,股價從100美元上沖至接近300美元。這一年,特斯拉選擇犧牲利潤換規模,將對手拖入消耗戰,用銷量數據證明“電動車的規模經濟可行”,并倒逼傳統車企轉向“特斯拉技術聯盟”。周期下行時,頭部企業選擇“戰略性虧損”之后,財務數據也開始轉好。
如今,時間到了2025年,特斯拉的市值再次跌破1萬億美元,這一輪的下跌邏輯與上世紀70年代美股的滯脹危機驚人的相似。
首先是高利率壓制估值,從去年12月末開始,美聯儲將息速度放緩,高利率環境持續維持,科技股也漲到了一定高度,估值增長再一次受到壓制。
隨著全球能源價格波動,傳統能源的短期復蘇對新能源的替代預期形成打壓。
還有地緣政治博弈加劇,讓全球化供應鏈被重塑,特斯拉的供應鏈成本面臨一些不確定性。
這些都是今天特斯拉面臨的問題。
二、為什么還是看好特斯拉?
然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特斯拉的每一次下跌,或許都是下一次爆發的起點。2025年之后,特斯拉可能還會迎來新一輪的爆發點,理由主要是三個:
1、特斯拉的自動駕駛、4680電池、人形機器人的技術突破預計能夠在最近兩年兌現,特斯拉可能會復刻iPhone 4時刻,改變行業格局。
2、美聯儲降息可能會隨著之后美國經濟的疲軟,開始重新回到正軌上,再疊加全球碳關稅體系成型,新能源賽道也將迎來政策紅利,而特斯拉作為行業龍頭也是其中的一個利好。
3、當前中美歐車企的激烈內卷,本質上是“全球新能源標準”的爭奪戰。誰先實現技術代差,誰就能鎖定未來十年的超額利潤。特斯拉作為龍頭,在下一個AI與機器人的周期里,占了許多先發優勢。
資本市場的價格都是短視的,股價最多也就能預期出來兩個季度的財務數據,所以短期特斯拉的股價可能是在下探,尤其目前其他宏觀環境都還沒有發生本質變化的時候。
但如果特斯拉市值跌破8000億美元,年銷售300萬輛的數據,對應的是市銷率降至5倍以下,或許會出現“戴維斯雙擊”的賠率。而下一輪周期當中,特斯拉的主導權更多的將會落在“智能化”,而非當下的“電動化”。
1979年時,美國經濟滯脹已經反反復復了十年,當時環境很慘烈,那是沒人相信納斯達克會在十年后漲30倍。
對于特斯拉來說,萬億市值的輪回或許只是一場周期性洗禮,大眾的情緒總是會被價格所引導。
市場永遠是對的,但市場的短期情緒往往是錯的。
分析過去,洞見未來,或許才是投資投機最有意思的地方
我是老丁,朋友們,下期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