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25 - 26 日,印度生物科技大展(BioAsia)在海德拉巴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吸引全球制藥行業聚焦。安進宣布投資 2 億美元,默沙東成立新技術中心,投資高達 5445 億盧比(約 62.4 億美元)。與此同時,印度 11 家領先的本土 CXO 企業聯合成立創新制藥服務組織(IPSO),力求整合資源。在全球 CXO 產業競爭激烈,印度 CXO 產業的發展走向備受關注。
圖源:BioAsia 官網
印度 CXO 產業聯盟崛起:強強聯合還是“抱團取暖”?
Guide View
在BioAsia 2025大會期間,印度11家領先CXO企業聯合宣布成立 IPSO(創新制藥服務組織),成員包括 Syngene、Aragen Life Sciences、Piramal Pharma Solutions、Sai Life Sciences 等。這一聯盟的目標是提升印度在全球CDMO市場的競爭力,爭取更多國際大藥廠的合作訂單。
圖源:BioAsia 官網
去年,印度的 CRDMO 表示,《生物安全法》將對其業務有所幫助,因為生物制藥公司正在積極尋求在中國以外實現供應鏈多元化。但客戶數量的大幅增長并未立即實現。
如今,印度制造商將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的關稅視為吸引新客戶的另一個機會。根據 IPSO 和波士頓咨詢集團的報告,雖然印度在全球 CDMO 市場中僅占 2% 至 3% 的份額,到 2035 年,印度 CDMO 市場價值有望達 220 - 250 億美元,部分原因是這些關稅。
圖源:Syngene 官網
IPSO 的目標是解決印度制造業的重大缺口。為解決原材料過度依賴中國和西方的問題,IPSO 計劃建設更多本地基礎設施,創建如海得拉巴的基因組谷這樣的 “創新園區”。
報告指出,需要更多激勵措施來鼓勵制藥公司和 CDMO 在印度建設。國際制藥巨頭的投資為印度 CXO 產業注入信心。安進在海德拉巴投資 2 億美元建新中心、雇用2000名員工,專注于應用AI和大數據科學來開發藥物,這是一個積極信號。安進公司一直在擴大其業務范圍,公司正在北卡羅來納州霍利斯普林斯市建設一座耗資 10 億美元的新原料藥工廠,該工廠在 2022 年宣布的現有 5.5 億美元工廠的基礎上進行擴建;默沙東將在印度擴大員工規模,從 1800 人增至 2700 人,并設立新技術中心,聚焦腫瘤、糖尿病等領域。
由于印度的生產效率比中國低 30% 至 40%,因此到 2035 年,印度還需要將其人才庫和生產規模提高六至七倍。IPSO 的解決方案之一是與學術機構合作,以增加該國的勞動力并創造吸引全球人才。
印度 CXO :依托戰略,具備一定優勢
Guide View
在全球 CXO 產業格局中,中國 CXO 行業過去十多年發展迅猛,誕生了很多優秀的國際領軍企業包括藥明康德、藥明生物、康龍化成、泰格醫藥等等。但近三年受創新藥資本市場 “寒冬” 和政治脫鉤影響,進入價值重估階段。歐美傳統頭部公司如賽默飛世爾(市值2000億美元))、龍沙(年初至今股票升值50%)、康泰倫特(24年2月被Novo Holdings(諾和控股)165億美元收購)也在持續發展。在中美博弈背景下,市場關注點轉向韓國三星生物和印度 Syngene 等潛在受益者。
印度 CXO 產業具備獨特優勢。高等教育規模擴張和人口增長帶來 “工程師紅利”,在原料藥產業鏈上也處于領先地位。由于中美關系等地緣政治因素,海外客戶尋求多樣化供應來源以降低對于中國的依賴,印度順勢借助“China+1”戰略吸引美國及歐洲客戶。印度政府提出 Viksit Bharat 2047 愿景,出臺多項政策推動醫藥行業發展,目標在 2030 年使醫藥產業達 1300 億美元,2047 年達 4500 億美元。
印度 CDMO 公司規模小于別國同業,但擁有大量低成本高學歷人才。2019 - 2023 年,印度 CDMO 營收呈上漲趨勢,年復合增長率 10% - 20%,凈利潤率約 15% - 20%。中位員工薪酬平均 0.79 萬美元,低于其他國家同業水平,且印度研究生注冊規模全球第一,人才儲備豐富。
以印度首家 CRO 公司 Syngene 為例,其 1994 年由 Biocon 創建,2015 年合并 Clinigene 后上市,經營表現良好。2023 財年營業收入達 4 億美元,2016 - 2023 年年復合增長率 17%;EBTIDA 達 1.26 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 15%,EBTIDA margin 維持在 30 + %。Syngene 科學家占比約 70%,超 6000 人,人均薪酬 1.24 萬美元,人力成本優勢明顯。其 CDMO 業務占比超 40%,97% 客戶來自海外,客戶超 400 家,美國客戶占 72%,歐洲占 15%,并與多家 Top 15 MNC 長期合作。
圖源:Syngene 官網
印度 CXO 產業問題:質量與監管問題頻發
Guide View
在地緣政治因素的推動下,印度 CXO 產業看似迎來發展契機,但實際情況卻不盡人意,客戶數量并未顯著增長。印度制藥業雖有成績,但丑聞頻發,質量與監管法規問題層出不窮,致使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對其 “世界藥房” 的名號保持高度警惕。
值得一提的是,IPSO 發起者之一、印度排名前三的 CDMO 大廠 Piramal Pharma Limit 近期因品質控制問題收到 FDA 的 483 表格,生產過程中設備警報長鳴卻無人處理。無獨有偶,印度合同研究制造商 Maithili Life Sciences 近期也因原料藥制造問題,被比利時監管機構聯邦藥品和保健品管理局(FAMHP)出具不合規報告,甚至建議取消其作為原料藥和中間體生產商的資格。
圖源:Piramal Pharma Limited 官網
2024 年,多家印度藥企因生產質量問題被 FDA、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點名,其中也包括Zydus Life sciences、Alkem Labs等印度CXO公司。
12 月 23 日,Viatris(暉致)旗下位于印度印多爾的工廠收到 FDA 警告信,同時 FDA 發布對暉致印度工廠生產的 11 種仿制藥的進口禁令;4 月,FDA 對 Zydus、Alkem Labs、Cipla Limited 三家印度藥企開出 483 表格;7 月,Brassica 接到 FDA 警告信;9 月,Zydus 再次接到 FDA 警告信,FDA 甚至建議其聘請顧問提升制造標準。
印度CXO們頻繁收到 FDA 警告信,整改成本高昂。據美國 FDA 前檢查員描述,每條 483 觀察項至少讓藥企損失 30 萬美元。更嚴重的是隱性成本,如市場禁入導致客戶流失,合作藥企藥品入市推遲,嚴重影響 CDMO 企業聲譽與未來訂單獲取。
中國 vs 印度:CXO 競爭格局如何演變?
Guide View
印度難撼中國地位
近年來,中印兩國的醫藥產業迅速崛起,并涌現出一批大型CXO企業。印度 Divi's Laboratories 等公司憑借地緣政治和工程師紅利實現快速發展,而中國企業則依靠更完善的產業鏈和“高效、高質量、高性價比”的服務占據市場主導地位。例如,藥明康德、藥明生物、藥明合聯和藥明巨諾等企業業務覆蓋小分子、大分子、ADC(XDC)和CGT等多個領域,2023 年整體收入達 597 億元人民幣。
盡管“China+1”戰略推動海外企業尋求印度作為供應鏈多樣化的選擇,但印度 CDMO 企業在收入規模、員工數量和基礎設施投入方面仍與中國同行存在較大差距。盡管印度也以廉價高學歷人才為優勢,但中國的“工程師紅利”建立在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先進基礎設施和公平競爭環境的基礎上,而印度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張使其人才質量存疑。
業內人士認為,盡管 2024 年 1 月提交給美國國會的擬議法案提及藥明系等中國企業可能受到影響,但從產業鏈角度來看,短期內中國企業在制藥領域提供的“高效、高質量、高性價比”服務仍無可替代。
質量管控與客戶信賴
中國 CXO 產業已構建完整供應鏈體系,藥明康德、康龍化成等頭部企業在全球 CDMO 市場領先,在歐美 cGMP 認證方面表現良好,展現出穩健的合規運營能力。
反觀印度,雖有大量 FDA 認證工廠,但合規性問題頻發。如印度第二大藥企 Aurobindo Pharma,全球有 25 家生產工廠,年銷售額 26 億美元,產品主要銷往美國和歐洲市場(占比 70%)。然而,FDA 檢查其印度原料藥工廠時,發現變更流程、實驗室檢測及設備使用等不符合 cGMP 要求,被發警告信,嚴重影響全球客戶信任度。
圖源:ENDPOINTS NEWS
近兩年來,藥企因委托 CXO 生產質量問題致使重磅產品上市受阻案例不少。2024 年 6 月,默沙東和第一三共共同開發的 HER3 ADC 藥物,因瑞士大型 CDMO 廠商生產設備問題被 FDA 延遲批準,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該 CDMO 公司口碑和信譽受損,客戶大量流失。
以藥明康德為代表的中國 CXO 企業高度重視質量安全。2023 下半年至 2024 上半年,WuXi Chemistry 板塊接受全球監管機構審計 11 次、客戶審計 415 次。自 2009 年以來,累計接受全球各地監管機構檢查超 130 次,其中被 FDA、EMA 豁免上市前檢查超 20 次。藥明康德建立嚴格知識產權管理 “3P 原則”(預防、保護、起訴),2023 年接受全球客戶信息安全審計 83 次,平均每月 7 次,且 100% 符合審計要求,無重大發現項,彰顯卓越質量管理水平。
圖源:維基百科
憑借嚴格質量把控,藥明康德贏得全球客戶信賴,積累大量客戶資源。
當 CXO 公司能為長期負利潤的 Biotech 藥企提升效益時,藥企會用行動選擇。即便在美國《生物安全法案》影響下,2024 年前三季度仍維持超 6000 家活躍客戶,新增超 800 家新客戶。截至 9 月底,在手訂單 438.2 億元,同比增長 35.2%,全球前 20 大制藥企業客戶收入 112.2 億元,剔除新冠商業化項目后同比增長 23.1%。從 2018 年到 2024 年第三季度,在手訂單復合增長率約 35%,D&M 訂單復合增速達 55%。
藥明康德 2024 年第三季度報告 | 圖源:藥明康德官網
成本效率與市場認可
藥明康德在成本控制和效率方面表現出色。Biotech 企業自行建廠成本高且培養團隊耗時久,時間對其至關重要。原 Impact Biomedicines 首席執行官 John Hood 回憶,早年公司需大量起始原料,其他供應商評估需 12 至 14 個月生產,藥明康德僅用四個半月完成,比原計劃提早超一個月,交付量比原定 50 公斤多 19 公斤且純度極高。美國 PepGen 公司首席執行官 James McArthu 也稱贊藥明康德 “靠譜”,稱過去任職公司都選擇藥明康德服務,因無美國制造商能在規定時間完成任務,藥明康德總能用創造性方案出色完成工作。在開發小分子藥物時,也找不到能在所需時間內達到藥明康德同等水平的合作方。
藥明康德凸顯了其在全球 CXO 市場的強大競爭力和領先地位,以及中國 CXO 企業在全球醫藥研發產業鏈中的重要價值。
結語
Guide View
BioAsia 2025 展現了印度 CXO 產業的雄心,但印度能否真正改變全球 CDMO 產業格局仍存疑問。雖然印度的低成本優勢突出,但在高端CDMO市場仍有較大差距。面對印度 CXO 的崛起,中國企業需要專注創新、拓展國際市場、提升核心競爭力,以保持全球領先地位。
未來,全球 CXO 市場或將迎來中印博弈與共存的新格局。印度 CXO 究竟是“強勁引擎”領航產業,還是“空殼泡沫”難以兌現?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來源:
[1]官方媒體/網絡新聞
[2]ENDPOINTS NEWS
[3]海道證券
[4]Bio Journey
[5]醫學聯絡官俱樂部
[6]E藥資本界
制作策劃
策劃:Whale / 審核校對:Jeff
撰寫編輯:Whale / 封面圖來源:網絡
媒體合作 | 微信號:GuideView2021
投稿轉載 |13291812132(同微信)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參考文獻如上,如對文中內容有不同意見,歡迎下方留言討論。如需轉載,請郵箱guideview@guidechem.com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