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零距離,機關當先鋒”
典型案例
黃浦區司法局以法治促“善治”
法治為民零距離 社區治理新活力
為切實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法治保障,區司法局機關黨支部協助雙結對的香山居民區黨總支打造“法潤香思”社區治理項目,緊密聯系調動黨建聯建單位的優質資源,借助“三會制度”和“1+4+N”工作法(組建一個志愿者團隊;4個民主理念——民主選舉依法進行、民主決策科學規范、民主管理扎實有序、民主監督切實有效;N種推進社區法制建設的宣傳方式),共同打造“小區公共法律服務小站”“法治圖書角”、建立以居民為主體多方協同共同參與的志愿者團隊及時協調解決社區居民微心愿、開展參觀訪學等受社區居民歡迎的主題活動,調動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活動的積極性、滿足居民的法治需求,讓居民意識到依法參與社區的各類民主管理公共事務的重要性。
一、主要做法
(一)同題共商,為打造“最美法治樓組”出謀劃策
區司法局機關黨支部和香山居民區黨總支圍繞樓道美化進行集體研究,根據思南路26弄3個樓棟特點進行取名美化。依托法治工作平臺的資源,組織業務科室的黨員干部為2號樓法治樓道的打造提出建議和思路,就樓道法宣版面的布局、相關宣傳內容的提供、區公共法律服務平臺信息的嵌入等出謀劃策。
(二)聯學共建,為“軟法”促善治提供有力支撐
區司法局機關黨支部聯合香山居民區黨總支、上海中因律師事務所黨支部,共同開展聯學聯建主題教育,多次討論協商《住戶守則》相關內容,推動制定工作的有序進行。通過緊密合作,真正實踐了黨建引領,法治護航的落實落地,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推動“法治”與“自治”融合。
(三)資源共享,完善“法治為民零距離”服務項目清單。
為進一步深化宣傳社區治理成果,區司法局機關黨支部與香山居民區黨總支開展雙結對共建推進會,擬定了“法治為民零距離服務”整體框架,以“法潤香思”實事項目服務香山居民區。一是定期開展社區普法宣傳活動。結合每年3.5學雷鋒、3.8婦女節等時間節點,組織局機關干部參與香山居民區組織的法律咨詢服務活動。二是舉行“法潤香思”項目揭牌儀式。加強雙方在法宣、婦聯、志愿者等各服務條線的深化合作,結合其余黨建聯建單位的優勢資源,共同為“法潤香思”項目的扎實推進賦能助力。三是加入社區志愿者隊伍。組織局機關黨員干部加入香山居民區志愿者隊伍,幫助居民答疑解惑解決矛盾糾紛等問題,竭力完成居民的“微心愿”。四是組織參觀訪學。組織局機關青年干部和小區青少年們一起走紅色路線、歷史舊址、法制教育體驗基地等,體驗社區依法共治。五是建立社區共享空間。為小區“法治圖書角”揭牌贈書、開設“小區公共法律服務小站”等,常態化提供專業隊伍的支持。通過趣味性功能或設施的引入,調動居民依法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二、實踐成效
“法潤香思”社區治理項目既體現了法宣服務潤物細無聲的質樸,也反映了思南路26弄小區居民們“相思相伴”的睦鄰情誼,通過該項目,為居民依法自治、共治搭建平臺,將法治治理社區的思想慢慢融入到居民們的日常生活中,鼓勵居民參與社區自治、融入社區生活,共享社區治理成果。
三、經驗啟示
一是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
不斷強化黨組織的領導力和服務能力,充分發揮黨建聯建優勢資源共享作用,共建共治共享,共同構建美好和諧社區。
二是堅持法治賦能社區治理
提供專業法律力量支撐,確保社區治理各項工作依法依規推進,保障居民合法權益。因地制宜開展基層法治探索,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
三是堅持以居民為中心自治
堅持全過程人民民主,將居民的需求和意見放在首位,借助“三會制度”和“1+4+N”工作法,有序引導居民依法參與社區治理,確保居民在社區治理中的主體地位,提升社區治理效能。
來源:黃浦第一方陣
編輯:張海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