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國抽刀撕裂歐洲安全網
1.1 特朗普暫停軍援動搖歐洲安全根基
2025年3月3日,特朗普以確保和平誠意為由,突然凍結所有對烏軍援,包括價值超10億美元的彈藥和防空系統。這一決定猶如在俄烏戰場投下震撼彈,烏克蘭80%的軍事裝備依賴西方供應,而歐洲國家42%的陸地武器庫存已在兩年沖突中被掏空。
柏林自由大學安全專家施密特指出,美國每年對烏軍援占北約總量的60%,特朗普此舉相當于抽走歐洲安全網的鋼索。更危險的是,白宮同時施壓歐洲自行解決停火協議,迫使馬克龍、朔爾茨等領導人直面一個殘酷現實,若失去美國軍事支撐,歐洲將暴露在俄羅斯的鋼鐵洪流之下。
1.2 防務自主的致命缺口
歐盟雖在2023年啟動《共同采購法》,計劃2027年前將本土軍工采購占比提升至65%。但現實數據令人心驚,德國萊茵金屬公司155毫米炮彈產能從戰前10萬發/年擴至2027年110萬發,卻仍不及俄軍單日消耗量(1萬發)的全年總和。另外,歐盟宣傳的百萬炮彈計劃實際產能僅48-70萬枚,而法國火炮年產量甚至不及朝鮮的十分之一。
二、歐洲自主防務的困局與掙扎
2.1 安全責任與產能的生死競速
當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宣布歐洲必須填補美國空缺,布魯塞爾的計算器卻顯示,要實現防務自主,歐盟需將國防開支提升至GDP的3%。這相當于在能源危機與通脹高企背景下,每年新增3000億歐元支出——近乎希臘全年GDP總量。
更嚴峻的是裝備代差,歐洲最先進的臺風戰斗機需20年研發周期,而美國F-35已部署超500架。愛沙尼亞防長佩夫庫爾坦言,我們就像拿著燧發槍對抗加農炮,工業體系斷層比戰場劣勢更致命。
2.2 馬克龍戰略自主的鏡花水月
馬克龍2024年高調宣布歐洲要頂住成為美國追隨者的壓力,但現實卻給他潑了冷水。當法國提議組建歐洲快速反應部隊時,波蘭堅持采購美國艾布拉姆斯坦克,匈牙利則要求優先防衛本國邊境。復旦大學中歐關系研究中心報告揭示,歐盟18國雖達到北約2%軍費標準,但78%的增量流向了美制武器采購。
三、中國最優策略是構建非對抗性安全支點
3.1 技術對話破冰軍事互信
2024年3月第14次中歐防務安全政策對話,雙方首次將人工智能戰場應用倫理和網絡空間行為準則納入議程。這種技術層面的低敏感度合作,既能規避地緣政治對立,又可實質推動《特定常規武器公約》框架革新。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建議,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增設中歐防務創新分論壇,聚焦無人系統與反無人機技術的民用化轉換。
3.2 非致命裝備的破局之道
中國在全球非致命武器市場占據32%份額,具備年供應50萬套防暴裝備的產能。若建立中歐應急裝備儲備庫,既可緩解歐洲防暴警察裝備短缺(德國缺口達12萬套),又能規避致命武器出口的政治風險。更具戰略價值的是,通過聯合研發電磁脈沖攔截器等新型裝備,中歐可共同制定21世紀非致命防御技術標準。
當特朗普用軍援勒緊歐洲咽喉時,中國不應是旁觀者。支持歐洲防務自主,既是打破美國安全壟斷的砝碼,更是構建多極平衡的關鍵落子。正如馬克龍所言,真正的戰略自主,始于承認我們需要新的合作伙伴。 這或許正是中歐跨越意識形態鴻溝,重塑全球安全治理的歷史契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