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中雙休”的風潮席卷全國多個省市,廣東、江蘇、湖南、浙江、安徽等地不少高中宣布停止周末返校,甚至實行覆蓋高一至高三的雙休制度,此事迅速成為公眾熱議的焦點。
高中雙休為何于今年大范圍實行?
是否嚴格落實?
深圳目前是何情況?
一起來看看!
01
全國多所高中已陸續按情況雙休
深圳已實施多年
自上月起,浙江省杭州市高一、二年級全面停止周末返校;
江蘇揚州、南通等地高一、二雙休,高三調整為單休;
湖南省長沙市部分高中下發周末放假通知;
山東全省范圍內正積極推進雙休日制度的落實工作,大約17所高中已陸續更新作息時間表。
在廣東,今年2月,廣東省廣州、清遠、惠州、江門等地已有不少學校實行高一、高二雙休,高三保持單休不變,不少學生都表示已經收到了相關通知。
在深圳,一直以來實行的都是高一、高二雙休,高三單休的政策,不少深圳高中學生表示周五下午最早四點就已放學。不過距離市區較遠的大鵬、深汕等地,因為距離問題目前還未完全實現雙休。
如此一來,深圳學生在校園生活之余有時間和機會參加各種社團活動、文藝匯演和志愿服務,對身心的放松有很大益處。
02
網友吵翻
“家長反對雙休”登上熱搜
普通高中實行雙休,不少家長、教師和學生都表達了欣慰和支持。
不過并非所有人都持相同看法,多平臺留言區都有網友明確表示反對。
杭州家長質疑高一高二雙休是一刀切,集體投訴到教育局;在“問政湖南”平臺上,一封“長沙高中家長反對雙休”的帖子成為近30天熱門帖第一位;還有“衡水學生家長認為雙休是胡搞”登上了微博高位熱搜。
對于家長的抗議,杭州市教育局和長沙市教育局已有答復,表示各級教育部門已明確禁止中小學在雙休日和節假日補課,高中開展課后服務無政策支持。
杭州市教育局回復
長沙市教育局回復
實行雙休的初衷是為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推動其全面發展,為何反對的聲音如此之大?
據了解,反對的家長主要擔心以下幾個層面:
第一,雙休后,會有更多學生報名補習班,不僅費錢費力,而且加劇內卷;
第二,自己孩子內驅力和自制力不強,雙休在家容易沉迷手機;
第三,不少偏遠地方的學生周末往返學校成難題。
還有一些學生表示,自己在家學習效率不夠高,周末在家或是報名補習班會進一步加劇家長的負擔。
支持雙休的家長認為實行雙休是適應當下人才培養方向轉變的需要,也有覺得孩子平時學習緊張、壓力大,周末可以讓孩子適當放松,也更能抓緊在校的學習時間。
還有不少老師也表示,在校時間長,不僅學生學得累,自己的工作任務也過于繁重,需要更多的時間休息。
此外還有一些家長表示比起雙休,更該做的是取消早讀或縮短早、晚自習時間,讓學生得到充分的睡眠。
03
青少年抑郁檢出率達24.6%
深圳已有多項措施叫停“內卷”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高中生目前平均睡眠時長僅為6.5小時,遠低于教育部規定的8小時。而據《2023年度中國精神心理健康》藍皮書內容,我國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高中生為40%。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黃金時期,不該陷入無意義的“卷”而身心俱疲。
今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教育強國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四項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的措施,包括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并指出需深化高考綜合改革,旨在構建一個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考試與評價內容體系,可作為今年大范圍實施高中雙休的指導性文件。
由此可見,這一舉措的本質就是為學生減負,轉變學校、家長的育人思路,共同營造健康舒適的學習環境,著眼與學生全面、終身的發展。近來,深圳在這方面做出不少努力,教育改革的步伐從未停歇。
除了早已實施的雙休制度,今年,深圳出臺了五大中招禁令,旨在為飽受招生壓力的學校減輕負擔;
寒假期間,深圳市教育局就部分學校違規要求高三學生提前返校問題提出嚴肅批評,并明確要求全市高中不得提前返校,高三學生得以在家度過了元宵節。
去年,深圳外國語學校書記何石明發表“不卷了”宣言,倡導回歸教育本質,不唯名校、減少考試次數、實現學生多元發展等等,引起了廣泛共鳴。
由此看來
叫停超長待機的“內卷”
摒棄傳統教育中重復、低效
的學習方式是大勢所趨
各位家長朋友對此又有何看法?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 END —
▍深媽幫(qumogu)綜合整理自南方+客戶端、教育大事、小紅書等
▍圖文如侵權,聯系即刪,轉載須標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