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烏克蘭人,其心情就像過山車一樣。自美俄和談之后,和平的曙光已經初現,然而當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帶著誠意赴美和談之后,卻迎來了被掃地出門的羞辱。光想著烏克蘭礦產,不在乎烏克蘭領土和權益的特朗普,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對烏克蘭獅子大開口,卻絲毫不談最基本的安全保障。
自此,美烏不歡而散,而睚眥必報的特朗普很快就給澤連斯基和烏克蘭人民當頭一棒。近日,特朗普下令暫停對烏克蘭所有軍事援助,直到特朗普確定烏克蘭領導人表現出對“達成俄烏和平協議的誠意”。目前,烏克蘭就僅剩下歐洲這一根救命稻草了。
按理說,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美國和歐洲步調一致,都是軍事援助烏克蘭的中堅力量,而且歐洲總體援烏的規模并不比美國少太多。再從基本面來看,歐洲各國的國防投資每年約2500億歐元,相當于歐洲整個GDP的1.5%,以這個水準就足以維持一支30萬裝備現代化的大軍,按理說完全有能力抵御來自俄羅斯的威脅和侵略。此前,歐洲各國還召開了領導人峰會,宣布要加強軍費預算投入,繼續支持烏克蘭。
如果歐洲國防比例達到美國提出的標準,提升至2%或者是3%,在常規軍力方面,歐洲聯軍甚至可以反超俄軍。再說經濟層面,戰爭打的就是經濟,如果要拼持久戰,歐洲的經濟實力比俄羅斯高出十倍,歐盟加上英國的GDP,就是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經歷了三年的消耗,俄羅斯顯然無法繼續再和歐洲耗下去。
按照這些基本盤來分析,即便沒有美援,如果歐洲真的力挺烏克蘭,澤連斯基的確有打下去的勇氣。只不過,歐洲對俄羅斯有與生俱來的恐懼感,再加上內部矛盾重重,各家都有小算盤,真的只靠歐洲,烏克蘭根本打不過俄羅斯。
先說說歐洲的軟骨病。可以說,從沙皇時代開始, 歐洲各國對俄羅斯就長期具有內心的恐懼,尤其是懼怕俄羅斯的軍事擴張。也正是因為這種恐懼感,二戰結束后,歐洲各國才齊聚在美國主導的北約陣營,自此唯美國馬首是瞻。選擇和俄羅斯為敵,但歐洲各國卻不敢真的和俄羅斯撕破臉。因此,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歐洲各國雖然對烏克蘭予以軍事援助,并聽從美國的旨意對俄發起全面制裁,但在是否出兵問題上,無論是法國還是德國,都不敢越過紅線。
再說此前在倫敦召開的歐洲領導人峰會,按照英國首相斯塔默的說法,歐洲希望透過四個步驟,在烏克蘭實現公正、永續的和平。其相關內容主要有四點:第一,歐洲要繼續軍援烏克蘭,并在經濟上施壓俄羅斯;第二,歐洲要推動各方達成和平協議并確保烏克蘭主權和安全;第三,歐洲要 加強烏克蘭自身防衛能力;第四,歐洲要建立“志愿者聯盟”,保障烏克蘭和平。
乍看一下,歐洲此次力挺烏克蘭的態度非常堅決,只不過,實施起來并不輕松。就以組建歐洲維和部隊,像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所說“重新武裝歐洲”而言,歐洲內部就并不統一,很多中小國家都不愿意出錢出兵,而英法德等國的軍力也今非昔比,根本無力支撐一支規模達數十萬人的聯合大軍。
再退一步說,在支持烏克蘭方面,歐洲各國也和美國一樣,保持著列強的貪婪本色。以近期非常活躍的英國來說,走的依然是貸款模式老路,就是拿俄羅斯凍結的歐洲美元資產利息來歸還。英國口口聲聲要支援烏克蘭5000枚防空導彈。事實上相關工廠還沒有修建,位于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的新工廠至今還沒有完成交付。和美國相比,歐洲的制造業空心化問題同樣非常嚴重。數據顯示,英國的軍工產能不足,而再縱觀全球軍火出口排名榜單,美國的軍火出口全球市場占比達37% ,俄羅斯為20%,歐洲國家中占比最高的法國也僅有8.2%。
除了德法有一定的軍工生產能力之外,歐洲其余國家均有心無力,根本無法全面敞開供應烏克蘭。只能說,歐洲絕不是烏克蘭可以抱緊的大腿,少了美國的軍事援助,俄烏戰爭大局已定,烏克蘭只有割地賠礦的唯一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