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大發推出了自主設計的小型SUV Taft,其初衷是為挑戰鈴木吉姆尼(參數丨圖片)而誕生。然而,為了進一步提升產品競爭力,1984年對車型進行了換代,并更名為Rugger。在設計師的精心操刀下,Rugger呈現出濃厚的都市風范。
作為Taft的傳承者,Rugger共推出了包括商用版在內的三種車型。相比于原款,Rugger在造型上融入了更多都市元素,但由于當時都市型SUV尚未流行,其主要購買群體往往為特定愛好者,如登山隊和潛水員等。其底盤采用了前后葉片彈簧設計,側重于承載與越野能力,幾乎沒有顧及乘坐舒適性和操控性能,因而失去了廣大普通消費者的青睞。
車型按照軸距分為2530毫米和2205毫米兩種,并依舊保持雙門設計;車體造型則提供了后軟篷、金屬車頂和FRP玻璃纖維車頂三種選擇,對應的車身尺寸分別為3980×1580×1915毫米和3655×1580×1840毫米。不過,由于長軸距版的最小轉彎半徑高達6.1米,使得在道路狹窄的日本都市區內很難受到青睞。內飾則較外觀更顯精致,充滿轎車風格,中控臺上配備的指南針與水平儀更凸顯了其越野基因;自1986年起,四輪驅動模式切換按鈕均被移至中控臺,方便駕駛者在行駛過程中自由切換2H與4H模式。
動力方面,Rugger最初僅搭載一臺由大發自主研發的2.7升直列四缸OHV柴油發動機,排量為2765cc,最大輸出功率為79馬力和峰值扭矩18.0kgm,并提供四速與五速手動變速箱供消費者選擇。隨后,經過針對性性能調校,該發動機的輸出提升至91馬力;而在1990年的小改款中,更換為配備中冷器的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其輸出功率進一步提升至115馬力和26.5kgm扭矩,同時全面標配五速手動變速箱,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對動力性能的要求。另外,與Taft類似,大發還為豐田代工生產,以“Blizzard”名稱銷售,車型掛有豐田車標,但其動力系統則采用了豐田自主研發的兩款直列四缸SOHC柴油發動機,分別為2.2升(72馬力、14.5kgm)和2.5升(85馬力、19.2kgm)。
1993年,為了進一步提升乘坐舒適性與整體精致感,Rugger對懸掛系統進行了升級,將原先的葉片彈簧更換為前雙A臂和后五連桿式設計,同時前后輪距也有所加長,以更契合都市日常行駛需求,使Rugger更具都市SUV的氣質。
1989年,大發與意大利博通簽訂合作協議,由博通負責引入Rugger的歐規版本,并貼上其自有車標,以“Freeclimber”車型名進行銷售。該版本在動力配置上極為多樣,提供2.5升柴油、2.0升/2.7升汽油以及寶馬直列六缸發動機選擇,其中柴油版本甚至少量回銷至日本市場。
然而,由于柴油發動機在污染與噪音方面的問題難以被消費者接受,加之Rugger與其兄弟車型Rocky因車齡較高而競爭力不足,最終在1997年全面停產,其市場位置由后繼車型特銳繼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