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冬天起,一則重磅消息在農業領域掀起波瀾 —— 中鐵集團在山東、天津等地批量拿地,高調進軍農業。這一動作猶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隨后,中建公司也不甘示弱,在內蒙成功拿下鹽堿地綜合治理項目。而格力、貴人鳥這類原本深耕家電和服裝行業的企業,竟也紛紛扛起鋤頭,踏入農業這片新領域。一時間,大企業跨界種地成為社會熱議焦點,網絡上更是出現了一種擔憂的聲音:當這些資本大規模進入農村,是否會搶掉農民的飯碗?這對未來的農民又將產生怎樣深遠的影響呢?
在深入探討這些問題之前,不得不提及 2025 年中央發布的一號文件。這份文件意義非凡,除了一如既往地著重強調糧食安全這一關乎國計民生的關鍵問題外,首次創新性地提出了 “新質生產力” 的概念,瞬間引發各界廣泛討論。那么,究竟什么是新質生產力?未來的農業又將在其引領下迎來怎樣的發展與機遇呢?
當大企業攜帶著雄厚的資金、先進的技術以及成熟的管理經驗強勢進入農業,最直觀且顯著的影響便是有力推動農業走向規模化發展之路。以中建在內蒙古的鹽堿地治理項目為例,堪稱新質生產力的生動實踐。在這片曾經荒蕪、寸草不生的鹽堿地上,中建充分發揮科技的力量。通過運用自主研發的土壤改良劑配方技術,對惡劣的土壤環境進行深度改造,同時搭配智能滴灌系統,精準控制水資源的供給。經過一系列科學高效的舉措,這片不毛之地成功實現華麗轉身,變身為高產田。這一成果不僅令人矚目,更完美契合了中央一號文件中 “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 的核心要求。
而在種子培育方面,同樣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央企積極與農科院展開深度合作,致力于培育耐鹽堿水稻品種。經過不懈努力,在山東東營的鹽堿地試驗田中,新品種成功實現畝產 800 公斤的奇跡。我們知道,種子研發是一項需要長期大量資金投入且充滿不確定性的工作,而大企業雄厚的資金實力恰好為其提供了堅實的保障,讓這一關乎農業未來的關鍵環節得以順利推進。
回到網絡上大家最為關心的 “搶飯碗” 問題,在中央一號文件的宏觀框架下,其實已經有了全新的解法。“企業 + 合作社 + 農戶” 的創新模式應運而生,并得到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就拿中鐵在山東的萬畝農場來說,農民以土地承包權入股,這一舉措可謂一舉多得。農民不僅每年能夠獲得穩定的租金收入,還能參與年底分紅,分享農場發展帶來的紅利。更為驚喜的是,農民經過專業培訓后,成功轉型成為無人機操作員,從事現代化農業作業。據了解,他們的月收入相比以往單純依靠種地大幅提高了 2 - 3 倍。這充分證明,大企業的進入并非是要搶農民的飯碗,而是為農民創造了更多、更好的就業增收機會。
由此可見,大企業下鄉、新質生產力崛起,并不意味著傳統農民會被時代的浪潮所淘汰。相反,這更像是一場企業與農民之間的 “雙向奔赴”。企業憑借自身優勢帶來先進技術和充裕資金,為農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農民則以土地資源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作為支撐,雙方相輔相成。同時,國家通過一系列利好政策為這場變革保駕護航,確保農業發展沿著正確、健康的軌道前行。
展望未來,農業將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再是人們傳統印象中 “面朝黃土背朝天” 的艱苦勞作場景,而是借助現代科技,實現 “手握手機管農田” 的智能化、高效化生產模式。糧食安全也將被賦予更深層次的內涵,不僅要確保全國人民 “吃飽”,更要追求 “吃好”,滿足人們日益多樣化、高品質的飲食需求。農村也不再僅僅是單純的農業生產地,而是朝著宜居宜業的方向大步邁進,成為人們向往的樂土。正如中央一號文件所殷切期許的那樣,這場由大企業跨界引發、新質生產力驅動的農業變革,終將讓 “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的宏偉藍圖一步步照進現實,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書寫輝煌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