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總統李在明最近干了件矛盾的事:一邊婉拒中國“9.3”大閱兵的邀請,暗示“美韓同盟優先”;另一邊突然對中國鋼材加征最高33.57%的關稅。
更微妙的是,他私下向政壇元老澄清:“我真不是親華派! ”這一連串操作,表面是貿易爭端,實則是韓國被美國逼到墻角后的“求生術”。
特朗普7月初對韓國撂下狠話:8月1日起,汽車、半導體等韓貨輸美統統加稅25%!
韓國兩大命脈產業,每年對美出口180億美元的汽車和120億美元的鋼鐵,瞬間命懸一線。
為了換美國“高抬貴手”,韓國只能咬牙對中國動手,但這一刀下去,先流血的卻是自己:造船廠70%的鋼材靠中國供應,成本暴漲讓三星重工一年得多掏1.2萬億韓元(約63億人民幣)。
這場“站隊游戲”里,韓國正淪為大國博弈的“人質”。
中韓關系的溫度計,或許不在于鋼鐵,而在于“態度”。李在明上任之初,外界曾普遍期待他能在中韓關系上帶來一絲暖意,畢竟他與前任尹錫悅相比,風格更為務實、理性。
可現實卻是,他的外交路徑與尹錫悅相比,并無實質區別,只是在“倒向美國”這條路上走得更細致、也更隱蔽。
李在明拒絕“親華派”標簽的故事,也頗具戲劇性。
近日他主動與韓國政壇元老金鐘仁會面,會議中他極力澄清:“我不是親華派。”一句話,如同重錘落地,讓原本期待中韓關系緩和的人們頓感失望。
他甚至還強調:“希望美國不要誤會我的立場。”這番話,更像是一次公開的“自證清白”。
李在明的外交動作不止于此。
7月中旬,他在與韓國政壇元老金鐘仁會面時,主動澄清自己并非“親華派”,并強調“美國無需擔憂韓美關系優先級”。
這一表態與其競選時“平衡中美”的承諾形成反差,6月初就職時,他宣稱要“同時深化與中美的合作”,并將中國稱為“關鍵貿易伙伴”。
加稅時間點引發諸多聯想。
特朗普突然宣布自8月1日起對韓國輸美汽車、鋼鐵等產品加征25%關稅。 這一決定直接沖擊韓國經濟命脈,汽車和鋼鐵占韓國對美出口總額的32%,消息公布后,現代汽車股價當日暴跌7.2%。
這還只是前菜。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隨即遞來一份“合作清單”,上面的條款,每一條都讓首爾的官員們冷汗直流。
清單不僅要求韓國配合美國,一起“遏制中國造船業”,更狠的是,要求將《美韓共同防御條約》的適用范圍,擴大到所謂的“印太全域”。
“印太全域”這四個字,在臺海局勢緊張的今天,是什么意思?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這是在要求韓國,一旦有事,必須介入臺海。
據內部消息,美方談判代表在閉門會議里毫不掩飾地攤牌:韓國要么對中國鋼鐵加稅,要么就等著自己的汽車產業被美國關稅大棒砸暈。
越南的例子就擺在眼前,剛和美國簽完關稅協議,扭頭就對中國的熱軋鋼下手。
這面鏡子,照出了韓國的窘境。缺席閱兵,澄清立場,都是遞給華盛頓的“投名狀”。先在政治上站穩隊,再圖其他。
一記“背刺”,打得精明又心酸
重壓之下,韓國的反擊,與其說是反擊,不如說是一場精心計算的表演。
那份對中國碳鋼和熱軋鋼加征關稅的公告,措辭含糊,只說為了防止本國產業遭受“不可逆損失”,卻拿不出像樣的傾銷證據。味道不對,一股“身不由己”的味道。
這記“背刺”,韓國打得極為刁鉆。被加稅的中國熱軋鋼,一年賣到韓國的量,只占中國鋼鐵總出口的1.3%。對中國龐大的鋼鐵產能來說,這點損失連皮肉傷都算不上。
韓國用最小的代價,既完成了華盛頓布置的“作業”,又避免了和最大貿易伙伴立刻翻臉。這招“四兩撥千斤”,玩得實在心酸。
當然,此舉也并非全無私心。韓國自己的鋼鐵業早已苦不堪言。2024年,中國不銹鋼吃掉了韓國市場四成份額,價格戰打得韓國中小鋼廠奄奄一息。這次借著美國的壓力,順水推舟保護一下本國產業,也算一舉兩得。
自2025年就任以來,李在明政府逐步形成了明確的外交戰略框架:將韓美同盟視為外交基石,把韓美日三邊協作作為戰略支點,而對中韓關系的改善則采取審慎推進的態度。
李在明對中國關系的重視程度實際上遠超表面所見。
這位韓國政治家曾在多個國際場合強調,前任政府時期中韓之間的互信基礎受到了嚴重損害,亟需雙方共同努力重建戰略互信。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中國市場對韓國經濟的關鍵性作用,特別是在半導體產業鏈、新能源汽車合作以及高端制造技術交流等戰略性領域,中國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合作伙伴。
然而在他外交戰略的天平上,維護韓美同盟關系始終占據著更為核心的位置。
面對韓國的“小動作”,北京的反應出人意料地克制,甚至有些“溫柔”。
7月初,中國宣布延長對多國不銹鋼的反傾銷稅,卻唯獨給韓國的浦項制鐵留了個后門——只要它能自覺定價,就可以豁免。這和2017年“薩德事件”時,用“限韓令”一刀切斷文化、旅游、零售的雷霆手段,對比鮮明。
北京深知,把韓國徹底推向美國,是下下策。韓國經濟對中國的依賴,就是最好的韁繩。只要經濟的根還在,政治上的搖擺,就有轉圜的余地。在東北亞再樹一個鐵桿敵人,并不明智。
而李在明政府,則在兩個巨人之間跳著一支令人眼花繚亂的探戈。
前腳剛在記者會上強調“改善中韓關系是重點”,后腳就批準了對華加稅。這邊剛拒絕出席北約峰會,那邊又加緊推動戰時指揮權的移交談判,試圖用“防務自主”的姿態,換取美國的讓步。
每一個看似矛盾的動作,都踩在“安全靠美國,吃飯靠中國”的鼓點上。美韓關稅談判陷入僵局,韓國代表團滯留華盛頓,想用半導體合作換關稅減免,卻被要求先開放農產品市場。
這是一場無解的交換。
結語:
國內政治壓力讓平衡外交舉步維艱。
李在明當選后,共同民主黨立刻被反對派貼上“親華賣國”標簽。 當青瓦臺考慮派特使訪華修復關系時,國民力量黨議員集體在國會舉牌抗議,要求總統“先向美國解釋立場”。
這種壓力直接反映在閱兵決策上:2015年樸槿惠曾頂住美國壓力出席中國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但2025年的李在明連討論出席的可能性都被視為政治冒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