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創傷救治和組織修復與再生領域,解放軍總醫院醫學創新研究部某研究中心主任付小兵院士是一面旗幟。身為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他時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科研與履職緊密結合,為服務部隊、造福群眾奮斗終身。
從海風拂面的南海島嶼,到白雪皚皚的青藏高原,他帶領團隊走訪部隊一線,全面了解戰創傷救治現狀與需求。在付小兵看來,盡管如今救治理念、救治方式發生很大變化,但面對新的作戰形態,提高早期救治成功率依然是提升整體救治效果的關鍵。“在戰場上,救治力量的前伸能夠最大程度減少戰現場死亡率,因此,打造一條通暢無阻的救治鏈路顯得尤為關鍵。”付小兵表示,他帶領團隊聚焦戰現場早期救治關鍵技術和救治體系建設展開深入研究,經過不懈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逐步融入現有的救治體系之中,為實戰應用提供了堅實支撐。
付小兵常說:“從事科學研究,跟在別人后面走沒出路,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涉及國家安全的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能靠自主創新。”作為軍隊科技工作者,他以新質戰斗力供給為牽引,勇闖科研“無人區”,收獲了一系列豐碩的科研成果。
他系統闡明了生長因子與創面愈合關系,率先將生物技術應用于戰創燒傷治療并取得顯著效果;帶領團隊利用細胞去分化原創性發現,成功將充質干細胞誘導成為汗腺樣細胞,解決了嚴重創燒傷患者后期出汗難題;利用生物3D打印技術,他帶領團隊成功構建出含汗腺等皮膚附件的功能性皮膚,為皮膚功能性修復提供了基礎;在中國人體表難愈合創面防控體系建設與關鍵技術創新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大幅提高創面治愈率。他的科研成果不僅為戰創傷救治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技術保障,也為相關領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除了在科研領域聚力深耕,付小兵還時刻心系國家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積極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貢獻力量。付小兵發現,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由糖尿病和多種老年慢性疾病引發的體表慢性難愈合創面已經成為影響群眾身體健康的慢性疾病。
因此,闡明糖尿病和老年疾病導致的慢性難愈合創面發生機制,找到導致創面難愈的“真兇”,以及建立有效的防治措施,是付小兵創新團隊要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與技術難題。
付小兵和他的創新團隊通過3次全國性大規模的體表創面流行病學研究,首次明確了新時代中國人體表慢性難愈合創面的病因學由“創傷型”轉變為“疾病型”的新特征,揭示了導致創面難愈合的3個新的發生機制,建立了針對多種難愈合創面的治療措施。這些方法運用于體表慢性難愈合創面治療取得顯著效果,糖尿病足的總體截肢率從11.5%下降至7.2%,有效減少了殘疾的發生。
為了讓成果轉化為現實應用、造福群眾,付小兵和他的創新團隊從開展體表慢性難愈合創面的基礎研究到臨床救治,不斷摸索、創新治療模式,使成果快速惠及千家萬戶。在他帶領下,推動國家批準在我國有條件的醫院建立專門針對體表慢性難愈合創面進行專科治療的“創面修復科”三級學科,倡導全國超過500家醫院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創面治療專科,探索并創建了創面治療專科與社區衛生機構單病種雙向聯動與轉診的科學防治新模式等。
今年的全國兩會,他將繼續圍繞增進人民群眾健康福祉積極建言獻策。“作為一名軍隊政協委員、一名軍隊醫務工作者,讓科研成果服務戰場救治,是我奮斗的方向。為國家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建言獻策,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付小兵表示,“2025年,我將不忘初心,接續奮斗,以更高更嚴的標準要求自己,帶領團隊躬身探索新領域,讓更多科研成果服務部隊、惠及群眾。”
主管| 解放軍總醫院政治工作部
主辦| 宣傳處融媒體中心
來源 | 醫學創新研究部
撰文| 劉 薇 田光磊
攝影 | 張書新
刊期 | 第2782期
總編:熊 剛
主編:張 奎
編審:張 密 李笑一
編輯:劉超英
郵箱:jfjzyy01@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