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栗
(浙江大學物理學院)
本文選自《物理》2025年第3期
當我收到為今年《物理》雜志 “三·八”國際婦女節撰寫專題文章的邀請時,內心既驚訝又忐忑。作為初入科研領域的博士生,我深知自己還只是一個“愣頭青”,尚未有可圈可點的科研成果。然而,我依然希望自己的經歷能夠為更多人帶來鼓舞,尤其是那些對物理充滿興趣的女生,永遠不要給自己的人生設限,不要被一些世俗的偏見所困擾,如果你熱愛物理,那就勇敢地去追求。
與物理的“擦肩而過”
最初對物理的記憶, 如同夜空中閃爍的星辰,來自小學時的那本《十萬個為什么》。書中關于天文方向的篇章,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我對浩瀚宇宙的好奇之門。從那時起,我便沉醉于天文科普書籍和宇宙紀錄片里,大爆炸理論的磅礴,廣義相對論的深邃,都令我著迷不已。初中時,我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位物理老師陳世蘭老師,一位知識淵博、和藹可親的資深教師。她生動的講解,讓我對物理的興趣愈發濃厚,物理課也成為我最期待的課程,想成為科學家的念頭在腦海里浮現。憑借著初中階段扎實的數學和物理基礎,我高中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理科班,期待著在物理的海洋中繼續遨游。
2023年作者在杭州千島湖留影
然而,現實卻并非想象般一帆風順。高中的物理課程,如同一座座高峰,不再是我可以輕松跨越的小山丘。我發現自己對物理變得 “慢熱”,不再是那個可以立刻解出物理題的“小天才”(旁人評價),而是需要不斷總結知識點,進行海量刷題,才能取得還算不錯的成績。我逐漸意識到,自己并非“天才”,對物理的熱愛,也抵不過“平庸”。最終,我選擇了放棄天文,也放棄物理。高考填報志愿時,我隨波逐流地選擇了工科專業,進入了浙江大學。
不要失去從頭開始的勇氣
當時劉慈欣的《三體》在高中生中非常受歡迎,我也在緊張的高三時期讀完了整個系列,這讓我對星辰大海依然有所仰望。大一剛入學時,即使我的專業是工科,但我仍然想系統性地學習天文方面的課程。在浙江大學靈活的選課制度 下,我終于在大一下學期選上了夢寐以求的《天文學》課程(這門課的火爆程度讓我經歷了兩次選課才成功)。每周的天文學課,成為了我當時的快樂源泉。物理系的金洪英老師講課生動有趣,將深奧的天文知識娓娓道來,仿佛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宇宙的窗戶。當學習到引力透鏡的內容時,我再一次感受到廣義相對論的魔力,那些冰冷的數學公式下卻是一整個浩瀚的宇宙。金老師的課,讓我重新燃起了對物理的熱情,也讓我開始質疑自己當初的專業選擇。不知從哪一節課開始,一個念頭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轉入物理系。每上一次課,這個念頭就更加強烈,就像夜空中越來越明亮的星辰。
盡管我已經在上學期轉過一次專業,如果再次轉系,這將是我第二次轉專業。但我決定勇敢嘗試,追隨內心的聲音。幸運的是,轉專業的時間窗口尚未關閉,而我的數學成績也為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最終,我如愿以償地轉入了物理系。然而一切并不是一帆風順,那時年輕的我沒想到前進的路上已經出現了一大塊烏云。
大二那年,我修讀大一落下的專業課,四大力學如同四座大山,壓得我喘不過氣,我在陌生的公式和概念中艱難前行。我借了各種參考書,反復閱讀和思考,才能理解那些復雜的知識點。有時候解一道題常常要花一整個下午,草稿紙上寫滿了演算過程,但很多時候還是無法得出正確答案。總是在這個時候,我會問自己——轉專業的選擇,真的正確嗎?
在我迷茫的時候,一門實驗課改變了我的方向。當陳星老師講到光學全息投影時,我被相機拍到的彩色全息投影圖像深深地吸引住。那些被自我懷疑打散的勇氣,仿佛重新凝聚了起來。我決定進入陳老師實驗室,開始學習光學,我發現自己對光學實驗非常感興趣。通過調制光強和相位,我像是光的裁縫,可以隨意裁剪光的形態。即使當時周末一整天都泡在實驗室,我也不覺得累,因為每一次實驗所拍到的圖像都讓我感到無比開心和充實。
大三那年,仿佛醍醐灌頂,物理的世界在我眼前徐徐展開,如同春日里綻放的繁花。量子力學的波函數在腦海中塌縮,統計物理的系綜理論勾勒出微觀世界的壯麗圖景。也是在這一年,物理系引入天體物理的老師,我積極與各位老師交流,特別是跟著康熙老師做了一個本科生科研項目。我仿佛又回到了那個捧著《十萬個為什么》的童年,只是這一次,銀河系衛星星系的演化、宇宙大尺度結構的起源、超大質量黑洞的產生機制,這些曾經遙不可及的概念,在書里的數學符號中具象化了。然而,在推導公式的過程中,我漸漸發現,最感興趣的還是做光學實驗的過程,這也堅定了我之后的選擇。
新的路途,新的奔跑
本科畢業后,我順利保研至本校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并且選擇了光學作為研究方向,進入阮老師課題組。阮老師是一位對科研有著極其嚴謹態度的老師,每次開組會的時候,總會對每一個公式的推導 “刨根問底”,甚至一些看似簡單的步驟也要反復確認邏輯是否嚴密。博一時,每當我做組會報告,都非常緊張,害怕被問到一些不懂的問題,盡管自認為PPT準備得非常完善,但還是經常被問到一些從未考慮過的角度。阮老師對科研的敏銳直覺讓我敬佩,讓我意識到科研不僅需要努力,更需要嚴謹的思維和批判性的視角。
2023年作者在杭州天目山學術會議上作匯報
做實驗的過程從來不是坦途, 實驗失敗的次數往往多于成功,有時一連數周都得不到理想的結果。記得博一做實驗時,我總是會遇到各種問題,無論怎么改進實驗,結果都不理想。那時我決定暫停做實驗,開始重新推導理論公式。當我一步步審視公式時,終于明白了問題所在,于是重新開始仿真,得到的結果與理論相差不大,頓時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即使前面的過程很困難,但是找到問題、解決問題后,那種快樂是無以言表和不可替代的。除了理論上的錯誤,有時實驗的失敗還可能來自于意想不到的問題,比如光學元件不小心碰歪 了,一些額外的元件遮住了信號。因此實驗過程中需要非常仔細與嚴謹,同時還需要耐心。當遇到始終解決不了的困難時,就要學會停下腳步,認真思考每一個步驟,仔細推導每一個過程,與同門和導師一起交流,找到失敗的原因。這些看似枯燥的重復,最終在一次次的討論和驗證中,找到問題的真相。科研的回報往往來得緩慢卻珍貴,當第一篇論文被接收時,第一個基金項目獲批時,那些平凡日子里的堅持與汗水,仿佛都有了意義。希望在僅剩一年半的博士生涯中,我能夠取得更多的突破,在光學這個方向上走得越來越扎實。
2025年作者在實驗室
回顧這段成長旅程,從仰望星空的懵懂孩童到實驗室里追光逐光夢的博士研究生,我深深體會到人生的選擇往往充滿意想不到的轉折。曾經我以為不會再與物理有交集,卻在光學中找到了新的方向。那些選擇與經歷的種種,都教會我:真正的熱愛不會因困難褪色, 而是指引我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前行之路。
《物理》50年精選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