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3.478億應收賬款爆雷,華仁藥業14年凈利歸零
截圖來源于華夏健康網健康領域專欄創作者《大健康產業》
來源|大健康產業
編輯|張澤明
2024年,華仁藥業(300110.SZ)迎來上市以來最黑暗的一年。公司預計全年虧損11.8億元至13.8億元,同比下滑727.45%至833.8%,不僅創下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甚至一舉吞噬了過去14年的累計凈利潤。此次業績爆雷的導火索,是其全資子公司青島華仁對國藥藥材13.478億元的應收賬款全額計提信用減值損失,令投資者震驚不已。
隨著業績預虧公告的發布,二級市場迅速作出反應。2月28日,華仁藥業股價大跌超8%,創下2025年內新低,收盤價3.16元,市值降至38.54億元。面對巨額虧損、管理層頻繁變動、實控人即將更替,以及市場對公司經營合規性的質疑,華仁藥業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13.478億應收賬款爆雷,華仁藥業14年凈利歸零
華仁藥業此次業績崩盤的核心,是其全資子公司青島華仁與國藥藥材的貿易業務形成巨額壞賬。回溯來看,自2020年起,華仁藥業與國藥藥材開展醫藥原料貿易,形成了14.1億元的應收賬款。然而,2023年上半年,華仁藥業決定終止該業務,并要求國藥藥材償還欠款。但由于國藥藥材資金鏈斷裂、信用風險極高,華仁藥業最終不得不全額計提13.478億元的信用減值損失。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華仁藥業早在2020年就收到警示——彼時,國藥集團及其關聯公司已多次公開聲明,國藥藥材不再屬于國藥集團體系,并存在違規使用“國藥”品牌的行為,提醒市場注意交易風險。盡管如此,華仁藥業仍在毫無風控措施的情況下,與國藥藥材保持合作至2023年,最終釀成這場慘重損失。
截至2023年9月底,華仁藥業的應收款余額高達13.7億元,占所有者權益的48.29%。如此大規模的應收賬款,公司卻遲遲未能采取有效的風控措施,充分暴露了其內控體系的巨大漏洞。市場質疑,華仁藥業的管理層到底是疏忽大意,還是另有隱情?
管理層大換血,實控人頻繁更替,企業治理混亂
在業績崩盤的同時,華仁藥業的管理層頻繁動蕩,進一步加劇了市場對其穩定性的擔憂。
2024年,公司高級副總裁、董事會秘書吳聰辭職;4月,非獨立董事李陽辭職;8月,副總裁白鵬離職;12月,執行總裁洪亮遭解聘。短短一年時間,高管團隊出現6人次變更,公司治理結構極度不穩定。
更令人擔憂的是,華仁藥業的實控人也即將更換。2019年,公司由西安曲江新區管理委員會接管,成為國資控股企業。然而,2023年10月,控股股東西安曲江文化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曲江金控”)宣布,籌劃將其持有的華仁藥業控股權轉讓給陜西醫藥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陜藥集團),預計未來實控人將發生變更。
在關鍵時刻,控股股東更替、管理層大換血,華仁藥業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業績全面失控,安徽恒星商譽減值,醫改政策沖擊利潤
除了巨額壞賬,華仁藥業還面臨安徽恒星制藥的商譽減值。該公司因股權轉讓糾紛及經營不善,2024年預計出現3000萬元至9000萬元的商譽減值。2023年,安徽恒星的扣非凈利潤僅為5196.72萬元,業績承諾完成率不足52%,進一步拖累華仁藥業整體表現。
與此同時,華仁藥業的核心業務也遭遇行業政策沖擊:2024年上半年,華仁藥業營業收入7.71億元,同比下降6.95%;凈利潤7321.3萬元,同比下降11.02%;主要原因是國家及地方醫改政策持續推進,藥品集采降價,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升,導致公司產品利潤率下滑。
一方面,外部市場環境惡化,另一方面,內部經營混亂,華仁藥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融資性貿易嫌疑浮現,14億資金“無息墊付”存疑
市場進一步質疑,華仁藥業與國藥藥材的交易,是否屬于融資性貿易,即企業通過貿易方式進行隱形融資,繞過信貸監管。
有分析指出:一是業務模式類似“托盤貿易”,華仁藥業為國藥藥材“墊資”,但對上下游沒有實質控制力;二是墊資周期異常:行業內,醫藥原料貿易的墊資周期通常不超過3個月,而華仁藥業的14億元應收賬款長期掛賬,長達4年之久;
三是壞賬計提比例異常:即便華仁藥業曾在2023年將壞賬撥備比例從1%提高至5%,但這一比例仍明顯偏低,難以覆蓋真實風險。
雖然華仁藥業堅稱其交易合規,但資金長期占用的事實,難免引發市場對其財務操作的質疑。
股價暴跌,投資者信心受挫,能否自救仍存疑
面對突如其來的巨額虧損,華仁藥業的投資者信心迅速崩塌,股價一路下跌。2月28日,公司股價大跌超8%,收于3.16元,創2025年新低,市值縮水至38.54億元。鑒于本次業績爆雷的嚴重性,市場普遍認為,華仁藥業短期內難以恢復元氣。
目前,公司仍在與國藥藥材協商回款方案,并承諾將在3年內清償債務。然而,國藥藥材本身已經資不抵債,且存在法律風險,這一還款協議的執行力極為存疑。華仁藥業的巨額壞賬,恐怕已難以追回。
華仁藥業何去何從?
華仁藥業的13.8億元業績爆雷,不僅吞噬了14年的全部盈利,也徹底動搖了市場對其經營能力的信任。從財務管理漏洞、高層動蕩、融資性貿易質疑,到實控人變更、股價大跌,公司面臨的挑戰已遠超業績虧損本身。
未來,華仁藥業要想走出困境,必須拿出真正可行的自救方案,首先要加速追回欠款,完善風控體系,避免再次踩雷;其次要優化主營業務,提升產品競爭力,應對醫改政策沖擊;最后要穩定管理層,提升治理水平,恢復投資者信心。
然而,在壞賬未能追回、行業環境仍不明朗的情況下,華仁藥業能否真正自救,仍充滿巨大不確定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