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聽過這樣一番特別通透的一段話:
只要你不捉奸,你老公就永遠不會出軌,只要你不翻他手機,你們家就永遠不會因為第三者吵架
剛開始聽到這番話,好像有種自欺欺人的感覺,覺得這不就是騰位置給別人欺負你的機會嗎
可事實上,有時候揣著明白裝糊涂也未嘗不是一種智慧
還記得,之前有位媽媽帶著自己的女兒去當街攔小三嗎
她和女兒趴在車頂上,一人扒著一個后視鏡,本以為以此就能逼出爸爸、和副駕駛的第三者
可沒想到,爸爸竟然一腳油門,轟地一聲,母女倆被車輛直行拖拽著
雖然有不少路人對爸爸的行為紛紛指責,也似乎是給了媽媽抵抗的勇氣,可透過事情本質來看待,媽媽的做法真的智慧嗎
很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一個智慧的媽媽,怎么可能帶著女兒當街去做那么危險的動作呢
女兒在眾目睽睽之下,又見證了爸爸的如此冷血無情,心理上又會產生怎樣的想法呢
即便是爸爸的名聲因此惡名狼藉,媽媽解了氣,可家庭的根本原因還是沒有解決,夫妻矛盾會更加激烈,離不離婚對孩子的內心已經造成了傷害
所以,活得通透,有時候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策略
婚姻如此,家庭教育也不例外
記得蘭媽之前就遇到過一個媽媽
她就告訴我,她從來不會幫孩子收拾書包,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她也從來不給孩子灌輸很多大道理,因為孩子根本就聽不懂,她更不會催孩子回家就寫作業,因為第二天孩子會自己去跟老師交差
聽上去,似乎有種擺爛的想法,可這位媽媽的女兒卻是班上尖子生,自律強、還積極好學,簡直就是老師眼中的三好學生
我問她為什么可以把孩子教得那么好時,她的回答也是:
“因為我活得足夠通透”
“既然孩子總是丟三落四,那就讓他們把書丟一次在家里,下一次自然就記住了”
“既然大道理孩子不愛聽,說多了還會爭吵不休,那不如讓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去做”
“對了就鼓勵,錯了就陪著一起糾正,自己走過的路最真實,自己體驗過的感覺也是很多大道理都無法貫通的經驗”
是呀,這是活得通透里的智慧與策略,不是擺爛、更不是放棄
可家長們如何才能活得通透,讓教育變得更簡單、也讓孩子成長得更輕松自在呢?建議大家從以下幾方面試著放權
01
孩子的決定放權
這是尊重
養育孩子,其實就是當父母的一場心胸和智慧考核,特別是在學習和成長方面,你怎么看待孩子,接下來的成長風向都會有著不同的變化
有一個母親,為了防止讀大學的兒子亂花錢,除了每月初按時轉賬的900元基本生活費之外,如果兒子還想要零花錢,就要每天早、中、晚發讀書的打卡視頻,每天不一樣、每次時長不低于10分鐘
合格之后,每天成功打卡一天就有10塊錢的獎勵,如果一個月沒有缺卡,還額外再多給300元全勤獎
剛開始,為了拿到這筆額外的零花錢,兒子也是拼了,每天按時打卡,可媽媽卻總是能對著視頻噼里啪啦地一頓挑刺,不是說打卡時間晚了,就是說聲音不夠大、語調沒有感情
于是,時間一久,兒子就漸漸失去了信心,他覺得與其和媽媽不停地爭論打卡視頻產生內耗,不如自己乘著周六日出去勤工儉學,剛好也可以向媽媽證明他并不是真的一無是處
對此,媽媽更是暴跳如雷,甚至警告說:“你現在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如果不聽我的話,從明天開始我就停了你生活費,看你能蹦跶成什么樣”
可此舉,恰恰加深了孩子想要掙錢、想要證明自己的決心
而母子倆的關系,也在一次次的爭執中開始急速下降,甚至到了好幾個月都不聯系的賭氣狀態
還有一位媽媽也是一樣,女兒讀三年級的某一天,突然對她說:“媽媽,我想跟其他同學一樣,嘗試自己回家,你明天可以不用來接我嗎”
媽媽一聽,當時就警告說:“這怎么可以?我看你就想跟同學一起在路上玩,才不想讓我去接你吧”
女兒解釋說:“不是的,我只是不想讓你那么累,我自己回家,你就可以不用每天往學校跑好幾趟了”
媽媽還是質疑著說:“我才不信,你就是想跟同學一起混著玩兒了”
多年之后,等女兒讀初中了,媽媽一如既往地去接女兒放學,女兒卻故意隔好幾米遠,媽媽走左邊、她就走右邊,媽媽走小路,她就走大路,為的就是不跟媽媽走同一條路...
這樣的舉止,也深深地傷害了媽媽的心,她難過地控訴著女兒對她的疏遠
女兒卻毫無表情地告訴媽媽:“你知道什么叫尊重嗎?我早都說了,我想自己回家,你非要說我是想跟同學一起混著玩,天天跟防賊一樣監督著我,同學們現在都嘲笑我是個長不大的小寶貝,每天還要媽媽接送上下學”
這其實就是沒有站在孩子角度思考問題的矛盾積攢
特別是孩子說出某些需求、做出某些決定時,如果父母直接拒絕,并且還說一些負能量的話去打擊,那孩子怎么會開心得起來呢
即便孩子年齡小、經驗少,有些決定可能是錯誤的,但人生又怎么可能每一個決定都是對的呢
也只有在遇錯中能扛得住挫折,還懂得如何借錯糾正,才是對孩子最好的鍛煉與教養
02
孩子的成績放權
這是接受
成績不好,只是暫時的學習狀態體現,但如果孩子對學習充滿恐懼、排斥和厭學情緒,那可真是要多注重了
親戚的兒子,今年讀初二了
開學的第一個星期就有3天不交作業,2天聽寫單詞全錯,作業出現錯題也從來不糾正
對此,負責的班主任也往家里打了很多電話了解情況,并給出對應的策略和建議
對于這些,親戚也是聽在耳里、急在心上,可不管她怎么催怎么罵,孩子就是無動于衷、成績也根本就沒怎么長進
特別是一提起學習還有著明顯的厭學情緒,光是一篇作文寫3個小時都寫不出來
無奈之下,親戚不再管孩子,打算讓娃再混個一年,如果到時候考不上高中就出去打工
可沒想到,孩子在開學的第三個星期突然一改常態
平時下課都是一溜煙地跑不見了的人,現在只要是作業發下來,就安靜地坐在教室里改錯題,老師也不止一次在群里表揚孩子進步大、學習積極上進
這一點,一直讓親戚想不通,明明以前怎樣催都不動的娃兒,怎么突然變化那么大,對學習開始上心了呢
男孩的回答是:“其實我不是討厭學習,我只是討厭你天天催著我的譏諷嘴臉,我雖然不如班上那些學習好的同學,但我也不至于那么差呀,你越貶低我,我就越懶得學,也不過是宣泄心中的不滿罷了”
看吧,這就是小朋友成長的心理,你越催他、他越反感,有時候想開了接受孩子的缺點,或許就能迎來不一樣的反轉結局
蘭媽之前有段時間也是那樣,只要一說起女兒的成績和作業,就能連著早上起床墨跡、吃飯慢的問題,統統都拿出來說上個幾分鐘
直到某個晚上,女兒被我數落得一文不值后,她眼淚婆娑地對我說:“媽媽,老師說我的聲音好聽,建議我多讀一些書,你看,我也是有優點的,你為什么不能多看看我的優點呢”
從那以后,我一改往日的望女成鳳思路,認可孩子的優點,并多多鼓勵后,我發現她對學習的態度就積極了很多
這就是接受孩子缺點的意義
每個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的優缺點,優點需要認可鼓勵,缺點更需要接受理解,你相信孩子能成為什么樣子,那孩子同樣也會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下,慢慢成為這樣的人
03
孩子的喜好放權
這是支持
好的家庭關系,一定是不焦躁、不內耗、并且還充滿著尊重與支持的
如果孩子每做一個決定,你就要干涉,如果孩子每有一個喜好,你也要打破,那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又怎么會好得起來呢
有位媽媽告訴我,她女兒以前和奶奶的關系特別好
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孩子和奶奶沒有之前那么親密了
讓她幫奶奶取下快遞,會說:“憑什么,她自己沒長手呀,憑什么啥都要喊我去做”
媽媽指責女兒不該那般無禮,女兒卻告訴她:“奶奶很討厭,她不讓我養貓,還總罵我,說我連自己都養不活,還想養貓,純屬就是在給她找活干,我發誓,要是我真的能養一只貓,我一定會自己去給小貓洗澡收拾衛生的”
看得出,女孩真的很想養一只小貓,可老人的思想傳統,說什么都不同意,每一次也用絕對的話去直接否決
也大概就是如此吧,女孩和奶奶之間的關系逐漸變得越來越疏遠冷漠
女孩覺得奶奶瞧不起她,認為她不能收拾好衛生、養好小貓,奶奶覺得女孩養寵物就是有錢燒得慌,根本就是無理取鬧
而媽媽這邊,得知了來龍去脈后,并沒有做出過多的語言描述,而是趁著節假日帶著女兒去養有小貓的親戚家小住幾日
剛開始的時候,孩子和小貓形影不離,每天也屁顛屁顛地做一個合格的鏟屎官,可一聽說親戚經常出去玩,每次把小貓寄養在別的地方,再去帶回家時小貓都會有段應激攻擊人的經歷時,她想了想還是做出一個重大決定說:“媽媽,我不養小貓”
媽媽問她為什么, 她說:“我現在還小,每天又要忙著上學,我怕不能把小貓照顧好,等我長大了再養”
媽媽豎起大拇指贊美說:“對,我們要么不養,要養就要絕對負責,你做得很對”
最后,母女倆手挽著手,一起開開心心地回家,一路上她們還越聊越投入,形成了一道溫馨而浪漫的靚麗風景線
這就是面對孩子喜好時,不同觀念、對孩子產生的不同影響:
?就像否定,否定的不止是孩子的興趣愛好,還有他們認真想要把一件事做好的熱情、與自信之心
?還有就是嘗試,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個新手試用期,孩子為什么不可以呢?養貓養寵物也是一樣
只有先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然后再帶他們去有養寵物的親戚家里多親身體驗,等到孩子真正體會到自己所做決定,需要承擔怎樣的責任后,他們自然而然就會再次萌生取舍觀念,并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
那么,關于孩子越帶越崩潰是因為你沒有活通透這件事情,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