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就是心里取一個“相”,就是想法、概念。
“想”對“受”有非常大的影響,“想”會改變感受。比如夫妻情侶之間,所謂的“打是親罵是愛”,隨便一個人罵你,你可能就發火了,但你愛的人罵你,你就很開心,你的“想”變了,你覺得這是示好,這是感情加深了。再比如說你得了重病,你知道手術能解決它,堅信這一點,你手術會快樂:好不容易等到手術的機會割我一刀。雖然肉體上痛苦,但心里開心。
所以為什么說都是為想法活著。比如前文提到吃辣椒的例子,愛吃辣椒的人,一頓不吃就不舒服,吃了就會產生快樂;不愛吃辣椒的人,吃了就很難受,一口都不愿意。包括人類的各種行為,有的人不停的傷害自己,覺得很快樂;一些受虐性行為,好像是受虐,但反而更快樂……都跟“想”有關系。
為什么苦和樂可以切換?其實很多苦就是價值觀構建出來的,不管是接觸的信息還是耳朵的信息,全轉化成神經信號,傳到我們自己構建的世界里,是價值觀概念構建了我們的痛苦和快樂。
佛教說要“聞思修”,就是用清凈的概念替代染污的概念。通過修行提高認知、提高能量,你慢慢就知道這些痛苦不是別人造成的,也不是神經給你的信號,是你自己構建的痛苦。追求解脫的人,可以以苦為樂。成就比較高的修行者,天天說需要痛苦,普通人都追求快樂,他就要追求痛苦,因為越痛苦越刺激,就像吃辣椒一樣,解脫到后面就可以達到這樣的境界。
對世界的認知與語言密切相關,思維由語言構成,大腦中語言中樞占了非常大的面積。從小接受的教育,朋友圈談論的價值觀,慢慢會滲透到你的大腦里積攢下來,你就會追尋這些。語言給你設置價值觀,語言給你設計行為模式,所以現在的腦科學也需要涉及語言學的范疇。
語言的辯證性——語言本身存在矛盾,無法描述世界的本質。任何描述世界的概念,本身都蘊含著矛盾性。概念構建了混亂人生,因為概念本身就混亂。龍樹菩薩說概念本身蘊含著自我矛盾,這點跟馬克思、黑格爾等西方哲學都是一樣的。人的概念、世界的規律也是矛盾辯證的。矛盾推動了世界、社會、事物的發展,因為思維本身的概念就是矛盾。
善一定包含惡。《道德經》中說“大道廢有仁義,國家昏亂有忠臣”,善惡都是相對的,有善就有惡,有惡就有善。初學佛者追求的善,很容易給別人帶來惡:認為自己掌握了真理,就認為別人非真理;認為自己很厲害,別人就不厲害;認為吃素是修行,別人不吃素就是墮落;克制自己的欲望是修行,別人縱欲就是墮落。
龍樹菩薩說善惡不能執著,一執著便構成了對立,一對立你與社會格格不入,將自己變成了弱勢群體。這正是語言所造成的悖論,即語言有恒常性,無法看到世界的變化。希臘哲學家曾表示,一只腳無法踏到同一個河里。世界一直在瞬息變化,我們的語言概念固定不變,甚至是最精確的數學語言,也無法真實地描述這個世界,如羅素悖論摧毀了數學大廈。龍樹菩薩舉了一個非常有趣的例子,一旦你接受年輕人這個概念(年輕人不可能變老,年輕人代表永恒的年輕),年輕人變老就是悖論。
語言處處充滿悖論,如果你真正思考這個問題,那么它們一定是相互矛盾,依靠語言無法認識這個世界。維特根斯坦曾跟他的老師羅素觀點一致,只要精確地運用語言,就能夠解決所有的哲學問題。后來他的下半生完全顛覆過來——不可能通過語言的精確來提高對世界的認知,語言是一種游戲,不可能描述真理。
佛陀說語言無法表達真理,只能是啟發,真理不可說。
人腦容易被語言操控,臉型也會被語言操控。
最近腦科學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人的名字與面容有相關性,AI可以通過名字識別你的面容屬于哪一類。名叫Bob,臉型很容易長得圓圓的;名叫Tim,很容易長得尖尖的。長期使用一類語言,就會因這些語言取相。
榮格提出“集體潛意識”的概念,學習某種語言后會受到這種語言的影響,這不隨你的主觀意愿而轉移。所謂的潛意識也是依靠語言概念運作,只要不斷重復這個概念,潛意識里就會接受。不斷反復,就強化潛意識。人的潛意識很簡單,它只要接受這個概念,就會朝這個方向發展。
因此很多修行者需要每天反復念咒和誦經,就是讓潛意識種下這個程序。
網球明星鄭欽文,她的父親非常嚴格,輸球會罵她不爭氣。但是她的父親也很有智慧,為她聘請了一位頂級心理學家。心理學家最成功的方法是讓鄭欽文每天早上都要默念,不斷暗示自己最強,困難無法打敗我。這種不斷的串習,與修行念咒相同,能夠抵抗強大的打擊。這些就是所謂的咒語、心理暗示和語言的力量。
我們有時候對廣告感到疑惑,明明人們不喜歡廣告,但為什么要每天重復播放?與念咒語相同,它知道你不喜歡,卻不停地給你重復。久而久之,你的腦海中已經種下意識,潛意識中會認為這個產品好,在意識松動時會購買。因此廣告設計者并非不了解我們,只需要不斷地重復,尤其是形成公眾意識,你就不得不接受這個操作。
比如說廣告詞“…… 有點甜”,它真的甜嗎?但是你有了這個概念之后,覺得好像真的有點甜,好多的心理暗示都是這樣。
包括我們會根據電視劇和接收的各種信號構建“有車有房才能結婚”,這種語言的構建,讓你認為世界就需要這樣才能運作,就形成了一種語言體系的控制。
所謂第一印象很多時候是被別人操控,我們不要太著相,可以適當松綁,否則會被語言牽著走。比如心理學研究發現,男性自信強、女性自信弱時,容易促成。有經驗的媒婆會在見面之前,先夸獎男士,讓女士認為他很厲害;稍微貶低這位女士,“你現在不找不行了”,就容易促成。所以我們是非常著相的,完全可以用語言操控。
腦科學總結了人的三種行為模式:第一個非條件反射,第二個條件反射,第三個就是語言條件反射。
看到美味的食物就會流口水,這是基因決定,叫非條件反射。
條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條件反射基礎上的。著名的巴浦洛夫的狗實驗,每次先搖一下鈴鐺,再給它吃東西。久而久之,狗聽到鈴鐺就開始流唾液了,這是條件反射。人也是如此,習慣了上班打卡,會莫名其妙地產生緊張感。即使放假了也會想一下自己是否打卡,你的神經已經訓練出來了。
更高級的是語言條件反射,例如“望梅止渴”。沒有經過訓練,也沒有基因的存儲,但是語言本身在潛意識里面不停的運作。然后這種語言構建的價值觀,造就你的行為模式。使用某種語言,會產生相應的反應。
控制人的手段,可以全部依靠語言,非常容易操作。低級PUA是直接打壓;戀愛中、職場里的高級PUA,是不斷地夸獎你,你依賴他,依賴久以后,他開始打壓你。這時你既依賴他又無法擺脫他,被他控制得死死的。
江湖騙子跟你說個模糊的描述,你就自己往里面跳,還說好準,這些都是心理學的玩法。廣告都能對我們產生巨大影響,更何況精心設計的套路。
現在有些騙子,就這么套信眾,搞一個神秘主義,沒有成功就說業障太重了,成功了就說那個方法有效。你信了就成為他的信眾,你不信他就再找其他人,無本買賣,也不損失什么。
所以我們信什么都要謹慎一點,不要那么輕易確定自己的信仰。聽說佛法很厲害就信了,佛法是很厲害,但是修行圈可能也會有很多江湖騙子,這個得小心區分。所以選擇信仰是一件非常謹慎的事情。
下期我們講“色受想行識”中的“行”。
(未完待續)
▍版權聲明:
○ 本文賢威法師,由玉泉寺編校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圖文 | 玉泉寺數據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