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文殊菩薩在佛教中是智慧的化身,因此也被尊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在之前的文章中()已圍繞 《大智度論》 中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的概念對佛教的智慧作了較為粗淺的解釋,那么怎樣才能契證呢?獲得了這些智慧又有什么好處呢?
先就一切智來說,眾生不了解因緣所生、空無實體的道理,于是執假為真,迷惑顛倒,于一切假相追求執取,為假相所轉,而不能轉相,故隨著假相在虛假不實、變遷無常之中;因此而生滅不停,生死熾然。佛法教我們識破假相,則不隨生滅相轉,乃能證入不生不滅的涅槃。然而并非可以一蹴而就的,必先解悟其道理,進而修煉其定力,然后才能契證其境界。待契證此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產生智慧力量,永超生滅假相之縛,才可以稱為真正證得了“ 一切智 ”。所以一切智就是契證一切法空的智慧力量,有了這種智慧力量,便迥異凡夫眾生,世間一切生滅境界,不論銅墻鐵壁、水火刀兵,乃至生老病死,一一皆能超脫,不為所縛。開此智者,即名阿羅漢,為小乘教法之極果。三智之中此智雖然最淺,卻已為世間一切學術宗教所不能及。
其次說道種智,諸法唯識所現,十界差別,似乎十分的繁雜,其實將之歸納起來,不外 眾生界 (九界,包括六凡法界和聲聞、緣覺、菩薩三圣)與佛界二方面的狀況而已。眾生界重點在九界眾生之“病”,佛界狀況重點在佛之“藥”。因為九界眾生皆有無明之病,佛則已斷盡無明,故能為“大醫王”,開出種種法門藥方,醫治眾生病。所以道種智就是為大乘菩薩之智慧,大乘菩薩自度度他,須了知眾生之無明病況,又須了知佛之法門藥方,方能“應病與藥”、對機說法。而眾生根性千差萬別,所以相應地,法門也就千差萬別,佛教常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對治八萬四千煩惱”就是這個意思。何種法門適合何種根性,菩薩皆須一一知之,這樣才能廣度眾生而無所障礙。道種智的名稱就是由此而來:道指諸佛的道法,種指眾生之因種(根性),道種智就是能以諸佛之道法發起眾生之善種的意思。
最后說一切種智:一切智知法總相,乃阿羅漢之智;道種智知法別相,乃菩薩之智;一切種智通達總別,知法實相,乃佛之智。六凡眾生執著諸法假相為真;阿羅漢能知其緣生體空;菩薩不但了知體空,且能知其一一緣起假相差別;佛則不但了空知假,且能通達其橫遍豎窮之實相體,故空假圓融、萬法一如,像這樣的智慧才是究竟佛智。佛開發了一切種智,則能發揮出其無邊大用,因為既然契入無始終、無邊際的實相本體,則沒有了時間的遷流,也不受限于空間的隔礙,與宇宙同壽,與萬物一體,心能轉物而不為物轉,優游自在,究竟解脫。像佛經中所說芥子納須彌、長劫入短劫,諸佛如來這些不可思議的神通力用,都根本于此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