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指揮朝鮮人民軍沖過38線,挑起了朝鮮戰爭,隨后以美國為主的聯合國軍介入,并企圖把戰火燒到中國。
1950年10月19,也就是六十一年前的今天,中國志愿軍出兵朝鮮,展開了抗美援朝戰爭。
那么朝鮮戰爭為什么爆發呢?蘇聯是始作俑者嗎?斯大林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說到朝鮮戰爭的起因,首先要提到中國的旅順港。
旅順港,1883年(光緒九年),清政府始建, 1890年全部竣工使用。清政府在1894年甲午戰爭中戰敗,旅順港未被日本占領侵占,很快沙俄聯合德、法等國干涉,接下來的七年,旅順港被沙俄強行“租借”。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沙俄戰敗,這一次日本侵占旅順港長達四十年。
直到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前夕,斯大林確定了戰后蘇聯在遠東的戰略目標之一:恢復沙皇俄國在中國東北的勢力范圍,以確保蘇聯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凍港。蘇聯的這一要求得到了美國方面的保證。
為了迫使中國國民黨政府接受蘇聯的條件,美國和蘇聯兩面夾擊,軟硬兼施。在蘇聯紅軍已經大舉進入中國東北之后,蔣介石終于被迫同意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蘇共管長春鐵路三十年,旅順為共享海軍基地三十年,大連為自由港。”蘇聯如愿擁有了不凍港。
這里又要說到朝鮮戰爭起因的第二個點,這不眼瞅著日本要戰敗了,美國又提出了,這朝鮮半島作為受降區,咱們兩家一家接管一半吧,以北緯38度線為界,即三八線,蘇聯你占領北邊,我占領南邊。得到了蘇聯的認可。
從這之后,朝鮮人民軍和韓國軍隊在38線附近發生了近兩千次的交火沖突,但兩家大哥始終給壓著,沒有演變成戰爭。以美蘇兩家的實力真要打起來估計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了,誰也不想兩敗俱傷。
再看中國這邊,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就找斯大林說這個蔣介石簽的舊條約的事了,大概意思就是,你在我這駐軍啥的是幫我抵御帝國主義的侵略,這個條約還是有必要的,不過國民黨都倒了,這舊條約就沒啥意義了,咱再簽個新條約,別整什么駐軍三十年的,有個三年五年的過渡就行了,到時俺們就自己管了,你要老是在俺這駐軍你到底是幾個意思。
斯大林一想,畢竟是自己的小弟,美國后邊那么多小弟,這人多干人少,誰TM都敢搞,還是小弟多點好,我這邊小弟也不能跟他撕破臉,而且中國說的也在理。那行,咱就再簽個新協議。
1950年2月14日,中蘇簽訂了新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替代1945年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條約規定1955年5月31日之前,旅順港為中蘇兩國共同使用,1955年5月31日蘇軍全部撤離回國。
斯大林過后就想,我這1955年5月31日之后,在太平洋就沒出海口了啊。我的太平洋艦隊只能駐扎在海參崴,海參崴還是是個半凍港,冬天就結冰了。而且我這海軍出門就必須走對馬海峽,這海峽兩邊一邊是日本,一邊是韓國,太危險,真是香菇難受啊。再看另一個小弟朝鮮天天嚷嚷著要進攻韓國統一朝鮮半島,以前我怕一打起來美國參與進來干大了就不劃算了,現在得再好好想想了。首先,美國估計也怕把事搞大了,他稍微一猶豫,沒準就火速拿下韓國了,這釜山港口我就接管了,太平洋上的出海口不就有了,舒服啊。那美國要是出兵快呢,我不直接派人參與進來,這事應該就搞不大,到時美國分點精力在這,我在歐洲那邊也舒服點,美國就算占領了朝鮮半島,我到中國東北駐軍不就名正言順了,港口也有了,還是舒服。
這想法就是,沒港口不舒服,有港口才舒服。
把小弟金日成找來,干吧,速戰速決。
結果,美國干進來了,中國也干進來了。斯大林一看,我去,中國小弟這么猛,跟強大的美國打起來也是不落下風。這在斯大林看來就是中國交了一個投名狀,中國跟美國這已經撕破臉了,肯定不會像南斯拉夫那樣跟我分道揚鑣、反目成仇了,所以才有了戰后對中國建設的大力援助。
這就是朝鮮戰爭蘇聯的小心思。這才有了后來的抗美援朝,經此一戰,美國怕了,蘇聯服了,中國醒了,世界震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