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熙君
三月的豫東平原,春風蘸著龍湖的碧波,在陳楚故地描繪出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景圖。晨光初綻時,太昊陵巍峨的統天殿飛檐已披上金輝,陵前蒼翠的松柏隨風輕吟,仿佛在訴說跨越六千年的文明故事。農歷二月二至三月三,這座被譽為“天下第一陵”的人文圣殿,迎來了乙巳年春日里最盛大的祭祖大典。
伏羲陵園春潮涌
清晨六時,三聲渾厚的鐘鳴劃破薄霧。陵園正門午朝門前,來自安徽亳州的張建國老人手持一炷清香,正輕輕撣去衣服上的晨露。“每年廟會期間必來,就像游子回家。”老人祖籍淮陽,這次特意帶著孫子前來認祖歸宗。此刻,朝霞將伏羲塑像鍍成古銅色,塑像雙目微啟,手托八卦,目光越過青磚灰瓦的明清古建群,投向遠方初醒的萬畝龍湖。
陵園中軸線上的青石甬道,此刻已被虔誠的腳步磨得發亮。來自甘肅天水的馬蘭花女士身著漢服,在先天門前的八卦壇駐足良久。她手中繡著河圖洛圖的香囊,是要獻給守陵人的特殊禮物。“伏羲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在我們隴西代代相傳。”說話間,她將香囊鄭重系在千年古柏的祈福帶上,紅綢在春風中輕輕搖曳,恍若文明的血脈綿延不絕。
千年禮樂頌人文
九時整,渾厚的號角聲響徹云霄。隨著“啟——戶——”的悠長唱誦,統天殿朱紅大門徐徐洞開。64名佾舞生手持羽籥,以八佾之禮演繹上古遺韻。主祭人誦讀祭文的聲音在松柏間回蕩:“惟我羲皇,德合天地;始畫八卦,開啟鴻蒙......”突然,一群白鷺從龍湖濕地振翅而起,在陵園上空盤旋三周,引得祭拜人群發出陣陣驚嘆。
在顯仁殿東側的蓍草園,來自河南大學的學生正小心翼翼提取土壤樣本。“《淮陽縣志》記載‘太昊陵前蓍草菁’,這種神草與伏羲創八卦的傳說緊密相連。”領隊的教授輕撫一株嫩綠蓍草,眼中泛起學術的激情。不遠處,一群小學生圍著“活化石”古柏測量胸徑,筆記本上工整記錄著:“樹齡1500年,見證過唐宋明清四朝祭祀”。
文明薪火傳新篇
夕陽西下時,陵寢后的“子孫窯”遺址前依然香火繚繞。來自云南的彝族姑娘阿依古麗,正按照本民族禮儀獻上五色土。她頸間的銀飾熠熠生輝:“56個民族都是伏羲女媧的子孫,今天我們共同守護中華文明根脈。”此時,三架無人機掠過蓍草園,將實時畫面傳向全球“云祭祖”平臺,屏幕前,海外華僑的淚水與龍湖畔的春雨悄然交融。
夜幕降臨,太昊陵廣場上演起現代光影秀。全息投影技術讓伏羲手持矩尺丈量天地,應龍圖騰在古建筑上翩然游動。守陵人陳師傅看著年輕游客們興奮的臉龐,眼角笑出皺紋:“老傳統穿上了新衣裳,但血脈里的敬仰永遠不會變。”此時,統天殿飛檐下的銅鈴隨風輕響,恰與廣場上孩子們的歡笑聲合成一曲古今交響。
文旅融合繪新卷
次日清晨,我們走進陵園東側的陳楚古街。葫蘆烙畫傳承人李老師正在店鋪前教金發碧眼的留學生刻畫八卦圖案,瑞典姑娘艾琳的作品雖顯稚嫩,但乾卦三連筆已見神韻。隔壁的非遺工坊里,蘆葦畫手藝人將龍湖蒹葭化為《伏羲創世圖》,訂單已排到半年之后。
“今年前三月,太昊陵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太昊陵景區導游指著智慧旅游大數據屏幕介紹。閃爍的光點顯示,此刻陵園內有來自23個省份的訪客,港澳臺及海外同胞也有很多。在鄉村振興展區,來自四通鎮的土布旗袍、劉振屯的泥泥狗、大連鄉的黃花菜,正通過直播鏡頭走向世界。
臨別時,春雨又至。我們回望太昊陵,但見煙雨中的伏羲塑像更顯莊嚴,而陵前月季園里,智能灌溉系統正呵護著新育的“文明薪火”品種。這場延續千年的春祭,在新時代的春風里,已然綻放出守正創新的絢麗花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