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寒冬,吉林查干湖的冰面都會被鑿開一個個窟窿,漁網在絞盤轟鳴聲中拖出數萬斤活蹦亂跳的鮮魚。這一傳承千年的冬捕奇觀,早已成為文旅“頂流”,2024年開湖,單網最高11萬斤的產量、直徑千米的冰面“豐收畫卷”,讓查干湖胖頭魚魚躍上了央視鏡頭,也跳進了全國食客的餐桌。央視記者王冰冰早年還因為直播查干湖冬捕,獲得了“胖頭魚”的昵稱。
然而,隨著名氣飆升,爭議也隨之而來:“這么大的捕撈量,魚能自然生長嗎?”“查干湖的魚怕不是從外地運來‘洗澡’的吧?”
面對質疑,2025年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吉林省松原市市長陳強在兩會上的一句幽默回應,讓查干湖的“洗澡魚”爭議浮出水面:“如果魚下去洗澡,恐怕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面對網友質疑“查干湖的魚是外地運來‘洗個澡’再捕撈”的荒謬說法,陳強用一組硬核數據和生態邏輯,為這場持續數年的謠言畫上句號。
“洗澡魚”的傳言并非空穴來風。
查干湖冬捕單網動輒數萬斤的產量,遠超許多人對自然漁業的認知。有人算過一筆賬:若按年捕撈量2370噸計算,每天需捕獲6.5噸魚,相當于每網平均上萬斤,“哪有湖能養出這么多魚?”質疑聲中,一種猜測蔓延:或許這些魚是從外地購入后投入湖中,借冬捕的“舞臺”表演一場“豐收秀”。
面對這種“想象力”,陳強市長在開放日現場笑著回應:“查干湖一望無際、煙波浩渺,如果魚下去洗澡,恐怕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這句帶著東北式幽默的比喻,不僅消解了現場嚴肅的辟謠氛圍,更暗含科學邏輯。
你可能知道查干湖很大,但你無法想象它到底有多大。查干湖的面積達420平方公里,相當于59個西湖,相當于5.8萬個標準足球場,若需靠“洗澡魚”維持產量,每年需從外地運輸至少2萬噸魚,這個成本就是天價,已經超過了賣魚的收益。
而且查干湖開湖都是在冰面捕魚,那就意味著要提前幾個月在湖面冰封前就把魚放進去,那么問題來了,這些“外地魚”有多少能活下來?冰封后又如何能精準找到呢?
陳強市長亮出了一組關鍵數據:查干湖現有魚類總量約2.4萬噸,年捕撈量2370噸,僅占10%,遠低于大湖20%的安全捕撈標準。這意味著,即便完全不投放魚苗,查干湖的魚類資源仍可持續生長。而當地捕魚用的漁網網眼直徑6寸,這就意味著僅能捕撈10斤以上的成魚,幼魚得以自然生長,而且每年還會投放大量的魚苗,放魚苗可比放大魚便宜多了,真沒必要搞洗澡魚。
“洗澡魚”謠言的滋生,也與假冒產業鏈密切相關。
早些年確實有不少人弄虛作假,用其他地方的魚冒充查干湖魚,以每斤溢價3-5倍的價格售賣。這個過程并不需要給魚放到查干湖洗澡,造假者只需要將廉價養殖魚貼上查干湖標簽。但是隨著防偽技術的升級,已經當地對這種事情特別重視,已經極少又發生。
部分自媒體為博眼球,將“洗澡魚”與“陽澄湖洗澡蟹”類比,制造話題,導致流言經久不衰,公眾對“可持續漁業”認知不足,也誤將“高產”等同于“不可持續”;此外查干湖魚價格是普通魚的2-3倍,高價催生市場惡意競爭。
為此,查干湖全面升級防偽系統:每條魚均附帶“電子身份證”,掃碼可追溯捕撈時間、水域位置及漁民信息。這一措施不僅保護消費者權益,更捍衛了查干湖年產值超5億元、帶動周邊30億元產業的生態品牌。
查干湖的“洗澡魚”風波,看似是一場關于產量的爭論,實則折射出公眾對自然與產業關系的深層思考。當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被片面對立時,謠言便有了滋生的土壤。而查干湖的實踐恰恰證明:科學管理下的漁業,不僅能實現“年年有魚”,還能成為生態修復的推手——湖中魚群凈化水質,漁獲收益反哺保護,形成良性循環。
這場辟謠,與其說是對傳言的澄清,不如說是對生態智慧的宣介。
正如陳強所言:“查干湖的魚,游出了經濟效益,更游出了生態底氣。”未來,當人們再看到冰湖騰魚的盛景時,或許會更愿意相信:自然的饋贈,從來不需要“演技”,只需要一份敬畏與堅守。每年寒冬,吉林查干湖的冰面都會被鑿開一個個窟窿,漁網在絞盤轟鳴聲中拖出數萬斤活蹦亂跳的鮮魚。這一傳承千年的冬捕奇觀,早已成為文旅“頂流”,2024年開湖,單網最高11萬斤的產量、直徑千米的冰面“豐收畫卷”,讓查干湖胖頭魚魚躍上了央視鏡頭,也跳進了全國食客的餐桌。央視記者王冰冰早年還因為直播查干湖冬捕,獲得了“胖頭魚”的昵稱。
然而,隨著名氣飆升,爭議也隨之而來:“這么大的捕撈量,魚能自然生長嗎?”“查干湖的魚怕不是從外地運來‘洗澡’的吧?”
面對質疑,2025年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吉林省松原市市長陳強在兩會上的一句幽默回應,讓查干湖的“洗澡魚”爭議浮出水面:“如果魚下去洗澡,恐怕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面對網友質疑“查干湖的魚是外地運來‘洗個澡’再捕撈”的荒謬說法,陳強用一組硬核數據和生態邏輯,為這場持續數年的謠言畫上句號。
“洗澡魚”的傳言并非空穴來風。
查干湖冬捕單網動輒數萬斤的產量,遠超許多人對自然漁業的認知。有人算過一筆賬:若按年捕撈量2370噸計算,每天需捕獲6.5噸魚,相當于每網平均上萬斤,“哪有湖能養出這么多魚?”質疑聲中,一種猜測蔓延:或許這些魚是從外地購入后投入湖中,借冬捕的“舞臺”表演一場“豐收秀”。
面對這種“想象力”,陳強市長在開放日現場笑著回應:“查干湖一望無際、煙波浩渺,如果魚下去洗澡,恐怕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這句帶著東北式幽默的比喻,不僅消解了現場嚴肅的辟謠氛圍,更暗含科學邏輯。
你可能知道查干湖很大,但你無法想象它到底有多大。查干湖的面積達420平方公里,相當于59個西湖,相當于5.8萬個標準足球場,若需靠“洗澡魚”維持產量,每年需從外地運輸至少2萬噸魚,這個成本就是天價,已經超過了賣魚的收益。
而且查干湖開湖都是在冰面捕魚,那就意味著要提前幾個月在湖面冰封前就把魚放進去,那么問題來了,這些“外地魚”有多少能活下來?冰封后又如何能精準找到呢?
陳強市長亮出了一組關鍵數據:查干湖現有魚類總量約2.4萬噸,年捕撈量2370噸,僅占10%,遠低于大湖20%的安全捕撈標準。這意味著,即便完全不投放魚苗,查干湖的魚類資源仍可持續生長。而當地捕魚用的漁網網眼直徑6寸,這就意味著僅能捕撈10斤以上的成魚,幼魚得以自然生長,而且每年還會投放大量的魚苗,放魚苗可比放大魚便宜多了,真沒必要搞洗澡魚。
“洗澡魚”謠言的滋生,也與假冒產業鏈密切相關。
早些年確實有不少人弄虛作假,用其他地方的魚冒充查干湖魚,以每斤溢價3-5倍的價格售賣。這個過程并不需要給魚放到查干湖洗澡,造假者只需要將廉價養殖魚貼上查干湖標簽。但是隨著防偽技術的升級,以及當地對這種事情特別重視,已經極少有發生。
部分自媒體為博眼球,將“洗澡魚”與“陽澄湖洗澡蟹”類比,制造話題,導致流言經久不衰,公眾對“可持續漁業”認知不足,也誤將“高產”等同于“不可持續”;此外查干湖魚價格是普通魚的2-3倍,高價催生市場惡意競爭。
為此,查干湖全面升級防偽系統:每條魚均附帶“電子身份證”,掃碼可追溯捕撈時間、水域位置及漁民信息。這一措施不僅保護消費者權益,更捍衛了查干湖年產值超5億元、帶動周邊30億元產業的生態品牌。
查干湖的“洗澡魚”風波,看似是一場關于產量的爭論,實則折射出公眾對自然與產業關系的深層思考。當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被片面對立時,謠言便有了滋生的土壤。而查干湖的實踐恰恰證明:科學管理下的漁業,不僅能實現“年年有魚”,還能成為生態修復的推手——湖中魚群凈化水質,漁獲收益反哺保護,形成良性循環。
這場辟謠,與其說是對傳言的澄清,不如說是對生態智慧的宣介。
正如陳強所言:“查干湖的魚,游出了經濟效益,更游出了生態底氣。”未來,當人們再看到冰湖騰魚的盛景時,或許會更愿意相信:自然的饋贈,從來不需要“演技”,只需要一份敬畏與堅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