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夢想’號大洋鉆探船建成入列。”《政府工作報告》在回顧2024年工作時,科技創新領域提及的兩個案例,均與廣州密切相關。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在嫦娥六號月壤樣品分析的基礎上,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火山活動歷史;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牽頭、多家單位合作打造的“夢想”號,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超深水大洋鉆探船。
競逐世界前沿的“國家使命”,終究要由一個個具體的“城市行動”來承接。從九天攬月到筑夢深海,從基礎研究到產業轉化,兩大案例入選《政府工作報告》,是國家對廣州科技成果的認可,凸顯了廣州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的地位。
以“服務國家戰略、服務產業創新、服務成果轉化、服務創新生態”為主要抓手,廣州將持續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貢獻科技力量,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廣州實踐的新篇章。
服務國家戰略:前沿領域積跬步至千里
在原始性創新“無人區”中,廣州戰略科技力量每前進一步,都是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一次大飛躍。
“夢想”號最大鉆探深度達1.1萬米,其強大的鉆探能力和多功能集成設計,使其成為全球海洋科學研究的重要工具。同樣在“夢想”號入列的廣州南沙,新近啟動建設的冷泉裝置,將為可燃冰開發和極端環境生命研究提供支撐。
2024年11月17日,我國首艘超深水大洋鉆探船“夢想”號在廣州南沙正式入列。
經略蔚藍深海,即是以科技“打開視界”。廣州科技力量推動我國深海工程技術及裝備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超越。近年持續涌現的科學重器,將為人類揭開海洋的神秘面紗。
“嫦娥六號”任務中,廣州的科學家們為月球演化理論提供關鍵證據。與此同時,廣州在低空經濟領域也率先破局:億航智能EH216-G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拿下全球首個“三證”(型號合格證、生產許可證、標準適航證)。
漫游浩瀚空天,即是以科技“抵達渺遠”。“上天攬月”與“貼地飛行”的雙向突破,重構了空天技術應用場景。探月工程提升了我國在太空治理中的話語權,而低空經濟則打造了空中交通的全球范式。
服務國家戰略的背后,是廣州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進一步提升。近年來,聚焦國家戰略部署推動戰略科技平臺建設,戰略科技力量矩陣加速壯大——
廣州實驗室聯合研發全球首個通用大型生成式醫學影像模型MINIM,為醫學影像生成和AI輔助診斷開辟全新路徑,在醫學影像研究領域樹立新的里程碑;
國際執行總部設在廣州的“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專注揭示生命活動的蛋白質組“實時全景圖譜”,已獲得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114個科學家團隊的支持;
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成功研制國內首款寬能高純鍺探測器,工業軟件領域實現首個基于OpenEuler在工業領域成功實踐的嵌入式操作系統……
位于廣州科學城的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可以看出,廣州的科技創新布局始終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生命科學、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直指大國科技競爭的核心領域。以國家需求為導向,以重大平臺為支點,以核心技術為突破,廣州步步為營,逐漸構建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護城河”。
引領區域創新:開放協同聚流成江海
“夢想”號入列與“嫦娥六號”赴月采樣,具有雙重特征:一方面,廣州科技力量挺進最前沿,具有引領性;另一方面,其成就需要廣州與其他地區聯合創新,具有協同性。
創新策源,正是廣州在大國戰略中需要扮演的角色:既要走在前列,又能開放協同。廣州攪動科技創新的“一池春水”,亦將引導汩汩涓流匯成磅礴江海。
廣州顛覆性技術創新產業園項目效果圖
制造與創新協同,廣州有底氣——
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組織全國優勢力量打破顯示領域的“技術孤島”;納米技術領域唯一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國家納米智造產業創新中心加速將前沿新材料成果從實驗室帶進生產線……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等“國字號”平臺,以“共享機制”超越技術壁壘,驅動大灣區從“制造工廠”向“創新策源地”轉型。
技術與標準協同,廣州有路徑——
著力建好用好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和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支持未來產業科技園加快建設概念驗證中心,形成環中大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多元的“創新驗證”,將技術測試與標準制定深度融合。腦機接口倫理探索、低空交通規則輸出,不僅定義技術路徑,更搶占治理話語權,凸顯“技術領先”與“規則引領”的協同效應。
科研與市場協同,廣州有保障——
為了讓前沿創新真正書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廣州持續完善科技成果轉化“1+N”政策體系,推廣“五個一”(1個專業機構、1支服務團隊、1批成果、1只基金、1個園區)成果轉化模式。超高時空分辨電鏡技術、自準直SPECT技術突破國外技術壟斷并成功實現項目立項轉化,港科大(廣州)的多個項目均完成千萬級天使輪融資。
當下與未來協同,廣州有期待——
聚焦全市未來產業,當前市科技局正在加強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監測識別,依托平臺、成果、人才資源主動布局未來產業。人工智能、生命科學兩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方興未艾;智能無人系統、未來網絡與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四大未來產業整裝待發,未來產業在廣州加速成勢。
港科大(廣州)
政策超前規劃,市場機制調節、主體不斷探索……“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的共同作用下,廣州引領區域創新,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提供了有力支撐。
支撐產業升級:互促雙強跟跑變領跑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夢想”號與“嫦娥六號”之外,廣州還有更多故事。
億航智能成為eVTOL行業內全球首個三證齊全的企業,全年交付216架,同比增長315%;小馬智行自動駕駛卡車獲準在京津塘高速開展“1+N”編隊自動駕駛后車主駕無人測試,為國內首例。“天上無人機、海里無人船、陸上無人車”等人們想象中的圖景,如今駛入了廣州現實。
當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興起,廣州前瞻布局加快建設“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以科技創新不斷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向縱深、高遠拓展。
億航智能的無人駕駛飛行器
產業科技互促雙強,茁壯生長的現代產業背后,是廣州優渥的科技創新生態。
在扶持企業方面,廣州建立成熟的項目挖掘與篩選機制,多措并舉培育科技企業做大做強。廣州市艾佛光通科技有限公司獲第十三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新一代信息技術全國賽第一名。
在金融賦能方面,持續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廣州天使母基金與43家重點高校院所戰略合作簽約;廣州科創母基金落地36只子基金,子基金實繳規模超238億元;社會資本參與支持重大科研項目和技術創新。
在人才引育方面,廣州持續實施基礎研究人才“啟航”“續航”“領航”計劃,首創外籍人才便利通關禮遇機制,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認定標準試點取得新成效,來穗工作外國人才數量位列全國第三。
既有之生態,決定了現有之成果。而影響城市在下一個賽道身位的未來產業,更需要與之配套的更優生態。
在市委科技委的統籌下,廣州市科技局正謀劃探索科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在擴大該業態規模的同時,持續提升其服務廣州“制造業立市”的能力和作用。為此,廣州大力推動“創新聯合體”建設,建立科技企業分層分類培育體系。
當創新驅動未來產業駛向前人未至的“藍海”,可以預見,“夢想”號鉆取的不只是巖芯,更是深海治理的話語權;“嫦娥六號”帶回的不只是月壤,更是太空開發的主動權。
廣州的科技創新實踐,詮釋著中國式現代化如何從“追趕”走向“引領”。這正是“國之擔當”的現實注腳:在無人處開路,于潮頭前立標,為全人類謀未來。
來源: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
以上新聞內容來自官方媒體渠道,不作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