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碳匯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來,我國大力倡導生態文明建設,森林覆蓋率穩步提升。截止2020年底,全國森林覆蓋率已達到23%。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增強草原、綠地、湖泊、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支撐。
(受訪者供圖)
如何提升生態碳匯能力?為實現雙碳戰略目標,提供山西智慧,打造山西綠色發展的新引擎。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報道》采訪了長期從事雙碳研究工作的全國人大代表,山西大同大學煤基生態碳匯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趙建國。他表示,雖然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在穩步提升,但我國綠化工程的開展極不平衡,絕大部分氣候惡劣、水肥條件差等困難立地條件區域未能有效開展生態恢復工作。
山西作為煤炭能源的重要基地,長期開采造成了產業結構單一、環境破壞、生態惡化等問題。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煤礦采空區達兩萬平方公里,相當于山西1/8國土面積,全省大小煤矸石山近萬座,堆存量已超過11億噸,堆存占地達1.67萬公頃。從全國來看,礦山生態修復率現在仍不足12%,遠低于發達國家65%的修復率,山西等中西部區域則更加突出。
這些問題,不僅關乎山西的可持續發展,更關系到國家的生態安全和能源安全。山西所具備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決定了山西的發展,務必圍繞煤炭這一重大課題。為此趙建國建議,整合山西本土科研基礎,在山西大同大學設立國家重點實驗室,進一步均衡教育科技資源的發展,同時,該地區作為能源重化工基地,為國家的發展做出過巨大的貢獻,建設生態碳匯國家重點實驗室,可以更好的助力山西實現由“煤老大”向“能源革命排頭兵”實現歷史性轉變,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搭建平臺,推動生態碳匯技術高質量發展,為完成雙碳目標做出山西貢獻。(姚荃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