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演員吳慷仁近年因立場問題屢陷輿論風暴,其“兩面派”形象逐漸浮出水面。2024年,吳慷仁高調宣布簽約內地經紀公司,并參演與孫儷合作的主旋律劇集《執迷》,試圖進軍內地市場。
然而,劇組開拍僅一個月便因“罷工停拍”陷入僵局,外界普遍猜測這與吳慷仁過往對內地市場的負面言論有關。更戲劇性的是,近期他悄然返臺拍戲的消息曝光后,立刻遭到臺媒嘲諷:“人民幣還賺不夠?”
從“錢夠用就好”到“折服人民幣”
吳慷仁的爭議始于2023年一次臺灣節目采訪。當被問及為何不赴內地發展時,他語帶輕蔑地表示:“錢夠用就好,臺灣創作環境更多元,那邊(指內地)的人也很羨慕我們的拍攝風格?!?/p>
此言論在2024年《執迷》停拍事件中被網友翻出,被批“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娘”。諷刺的是,他簽約內地公司后,綠營網軍隨即攻擊其“折服人民幣”,作家“漂浪島嶼”則揭露綠營政客也曾爭相赴陸謀利,凸顯臺灣社會在此議題上的雙標。
模糊表態引發官方與民意的雙重壓力
面對輿論壓力,吳慷仁雖在國慶期間轉發祝福動態,卻僅用“錦繡中華”等模糊措辭,刻意避開“祖國”“一個中國”等關鍵詞,被批“玩文字游戲”。
國臺辦隨后明確表態,要求臺灣藝人須“徹底與錯誤言行劃清界限,認同一個中國原則”,間接點出其態度曖昧。與此同時,內地網友對其過往參演美化日本侵略的劇集、參與不當活動等“黑歷史”亦展開抵制,導致其代言行銷屢屢受挫。
夾縫求生:市場萎縮與政治站隊的困境
吳慷仁的困境折射出臺灣藝人在兩岸關系中的普遍難題。早年他曾在金鐘獎感慨“在臺拍戲賺不到錢”,暗示本土市場萎縮。然而,轉向內地發展又需面對政治站隊的考驗。
此次返臺拍戲雖被臺媒嘲諷,卻也可能是一種權衡——既避免因立場問題徹底失去內地機會,又試圖維系臺灣本土支持。但此類搖擺策略已難奏效:國臺辦的明確表態與網友的集體記憶,讓“模糊空間”不復存在。
吳慷仁的遭遇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在兩岸議題高度敏感的當下,藝人若企圖“左右逢源”,終將淪為政治與市場的雙重棄子。
無論是綠營的嘲諷,還是內地的抵制,都凸顯了身份認同與利益抉擇間的深刻矛盾。對吳慷仁而言,明確立場或許才是打破僵局的唯一出路——但這條路,注定荊棘密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