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名大廠招聘舞弊被開除清退上百人的事件被曝光,掀起軒然大波。
爆料顯示,這家公司在招聘過程中存在大規(guī)模“內(nèi)推黑產(chǎn)”,求職者可以通過金錢買到內(nèi)推資格,甚至是面試題目,這些“中介”明碼標價,從簡歷包裝、面試輔導到內(nèi)部人員協(xié)助,形成了一條完整的利益鏈。
招聘一個人,偽裝成“內(nèi)推”,可以拿到20000元的內(nèi)推獎勵。
HR對外表示可以“包進”,但要收費,費用是入職后每月“上交”2000元。
許多真正有能力、努力拼搏的年輕人被無形地擋在了門外,而那些舍得“投資”的人,卻能夠輕松拿下高薪職位。
果然印證了那句話:你以為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其實,有人早已在對岸看熱鬧。
招聘舞弊、內(nèi)推黑產(chǎn),究竟是個案,還是職場的潛規(guī)則?
記得2019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富二代花300萬進投行”事件。
一名普通大學畢業(yè)生,在沒有過硬背景、也沒有亮眼履歷的情況下,突然被某頂級投行錄取,后來才被揭露,他的父母通過中介“買”下了這個崗位,價格高達300萬元。
這件事之所以引發(fā)軒然大波,是因為它狠狠地戳中了社會公平的痛點。
多少寒窗苦讀的學子,為了一份心儀的工作拼盡全力,卻輸給了資本運作?
而這次大廠招聘舞弊事件,更是將問題的根源再次暴露。
原本應該擇優(yōu)錄取、選賢任能的招聘體系,早已變得“唯利是圖”,甚至形成了內(nèi)部利益集團。
對于普通人來說,求職的競爭已經(jīng)足夠激烈,現(xiàn)在連基本的公平都被剝奪,奮斗還有什么意義?
其實,招聘腐敗的背后,往往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問題。
著名經(jīng)濟學家阿西莫格魯和羅賓遜在《國家為什么失敗》中提到:“當一個制度變得腐敗,資源便會向關系更好、權力更大的人傾斜,而不是向真正有能力的人傾斜。”
企業(yè)也一樣。
一旦招聘體系失去公平,最終受害的,不只是求職者,更是企業(yè)自身。
1990年代,日本家電巨頭三洋電機曾是全球電子市場的翹楚。然而,由于高層管理腐敗、裙帶關系盛行,許多職位被無能的關系戶占據(jù),真正的人才被排擠。幾年后,三洋在市場競爭中節(jié)節(jié)敗退,最終被松下收購。
今天被爆料的某大廠,其創(chuàng)始人曾公開表示,不靠關系招聘,而是用最好的薪酬吸引最優(yōu)秀的人才。
殊不知,這“最好的薪酬”卻成為別有用心者斂財?shù)墓ぞ摺?/p>
一個企業(yè)若是任由招聘腐敗蔓延,短期內(nèi)可能無礙,但長期來看,一定會因人才流失、內(nèi)部效率低下而走向衰敗。
面對不公,普通人是否只能逆來順受?
有人說,社會不公是常態(tài),現(xiàn)實就像一場不公平的游戲。的確,現(xiàn)實世界從來不完美,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選擇沉默。
2011年,美國“占領華爾街”運動席卷全球,年輕人走上街頭,高舉標語,抗議金融資本對普通人的剝削。
這場運動雖然未能撼動金融體系,但它引發(fā)的討論,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社會公平問題,并推動了一系列就業(yè)公平政策的出臺。
而在職場中,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也不必妄自菲薄。
馬云年輕時,曾先后被肯德基、酒店、警察局等單位拒絕,但他沒有放棄,最終靠自己的努力開創(chuàng)了阿里巴巴。
機會,永遠屬于那些不放棄的人。
今天,我們談論招聘舞弊,并不是為了揭露丑聞,而是希望引發(fā)更深的思考。
一個社會的進步,取決于它是否能夠為真正有能力的人提供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
一個企業(yè)的長久發(fā)展,依賴于它是否能夠真正做到“擇賢而用”。
對于年輕人而言,面對不公平,最好的反抗方式,不是抱怨,而是提升自己的實力,讓自己變得不可替代。
誠然,現(xiàn)實有時會讓人失望,但請相信,真正有價值的人才,終究會被看見。
而那些依靠“黑產(chǎn)”上位的人,終究會被現(xiàn)實反噬。
畢竟,真正站得住腳的,不是金錢買來的職位,而是不可替代的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