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廣州海珠湖海珠濕地秋色景觀。來源:視覺中國 受訪者供圖韶關市湞江區開展新春植樹活動 。“十元捐”活動現場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金牛島片區肇慶懷集古樹“紅椎王”提升廣東油茶附加值,將油茶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海報 南方農村報 劉麗梅 制圖
三月春風至,植綠正當時。今年3月12日是第47個中國植樹節,今年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造林綠化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要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代接著一代干,擼起袖子加油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已連續12年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
時光流淌,樹有年輪,刻下的是綠色發展的印記。在廣東,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牽引,植樹護綠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共建共享綠美廣東家園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具象展現。
擴綠興綠,厚植生態新底色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愛樹、植樹、護樹的好傳統。《管子·立政》中說的“草木植成,國之富也”,體現了古人對植樹造林、生態保護的樸素認知。
半個世紀以前,肇慶懷集“岳山造林大會戰”,拉開廣東大規模植樹造林的序幕;如今,傳承弘揚“岳山造林”光榮傳統,正為廣東開展植樹造林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多擺幾桌酒菜,不如多種幾棵樹”“有好事、來種樹”“我為娘家種棵樹”“我為全運種棵樹”“我為廣東種棵樹”……多種形式的植樹活動掀起植綠護綠高潮。今年,廣東將力爭開展義務植樹活動2萬場次、參與人數200萬人次以上。
開春以來,從珠三角的城央綠地,到粵東西北鄉村“四邊五旁”,全民踴躍投身植樹。
茂名大興“做年例,齊種樹”新風,延續11年開春種樹傳統。在清遠英德大灣鎮上洞村,數十位外嫁女身著盛裝返鄉植綠,種下對家鄉的牽掛,倡導文明新風。河源龍川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項目現場,200余名工人忙碌地揮鍬培土。
在線上,依托綠美廣東公共服務平臺,省委社會工作部發起“古樹認捐·綠美有我”“十元捐”行動,吸引全省行業企業商會參與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廣東林業·騰訊網友植樹節上,奧運冠軍焦劉洋、蔡琪子攜手300名網友共植一片林,吸引了88萬網友在線觀看。陽江市通過“線上認捐+線下管護”模式完成505棵簕杜鵑的認捐,河源市發起“我在萬綠湖有棵樹”線上認種認捐活動。
一棵棵紅錐、木荷、楓香等鄉土樹種在嶺南大地扎根,一片片“鄉賢林”“巾幗林”“零碳全運林”“綠美青年林”等主題林連片顯綠。
2024年,廣東交出亮眼生態答卷,科學開展山上造林,森林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改造低質低效松樹純林24.24萬畝、桉樹純林17.94萬畝,修復歷史遺留礦山3.84萬畝,營造修復紅樹林1.27萬畝,全省完成林分優化提升215.91萬畝、森林撫育提升207.44萬畝,連續兩年超額完成任務,以實際行動厚植生態新底色,共筑綠美家園。
何止青綠,底色之中再添亮色
在廣東,綠意正從生態底色躍升為高質量發展的亮色。
在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鷺鳥振翅掠過連片紅樹,市民乘畫舫穿梭于海上森林的碧波間;廣深沿江高速兩側,宮粉紫荊與鳳凰木織就四季流轉的花帶;肇慶西江畔,廣寧赤坑鎮依托古樹名木資源打造“肇慶古樹第一鎮”,千年樹影與文旅新業態相映生輝。
從干線公路的“綠美長廊”到城鄉“方寸之地”的精致增綠,從紅樹林海岸到森林鄉村,一幅通山達海、藍綠交織的生態畫卷在嶺南大地徐徐展開。
綠色通道串聯成珠。廣東以高速公路、國省道、鐵路等為載體,將綠色通道建設作為串聯城鄉生態的“金絲銀線”。2024年以來,全省已建成綠色通道林超2300公里,11條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加入“綠美公路”創建行列。韶關率先完成在役高速出入口綠化升級,梅州將干線綠化納入市領導“五包”責任制,河源以“文旅景路”融合模式賦予公路生態與人文雙重價值,昔日單調的交通動脈正蛻變為通山達海的生態紐帶。
在“百千萬工程”引領下,廣東鄉村綠化跑出加速度。“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愿景加速落地。湛江市“百千萬美麗庭院”建設如火如荼地推進,建成“美麗庭院”近1.9萬戶,涌現出廣東省級美麗庭院示范村4個、“美麗庭院”戶120戶。肇慶廣寧縣潭布鎮古樓村依托“一村千樹”產業項目,將千株經濟苗木植入閑置土地,打造苗圃基地。廣州以“九片六核多廊”生態網絡為藍圖,建成523公里森林步道和17492畝水鳥生態廊道。
截至2024年,全省建成森林鄉村159個、綠美古樹鄉村52個,認定省級“美麗庭院”1000戶,珠海唐家灣古樹群、懷集千年紅錐王等成為文旅新地標,城鄉“方寸之美”不斷涌現。
當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成為生活常態,當古驛道串聯起森林步道與碧道,嶺南大地正以生態“高顏值”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答卷”。
以綠生金,有“顏值”更有“價值”
嶺南大地上,綠色財富故事遍地生長。
在乳源瑤族自治縣油茶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里,標準化生產線將茶果轉化為高端山茶油、油茶護膚品等精深加工產品,變身各大商超熱門產品;在肇慶懷集,翠綠的茶稈竹遍布山頭形成“竹海”,遠銷五大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廣州花都的七溪地森林康養基地,每年接待游客5萬人次……各地依托資源稟賦,讓“綠色家底”變身“金色財富”。
綠美廣東生態建設賦予了綠、美新的內涵,蘊藏著全國經濟第一大省未來發展的無限潛力。2024年全省油茶、水果、干果等各類經濟林產品產量近1200萬噸,培育“粵林茶油”等品牌矩陣,林業總產值預計達9300億元,持續位居全國前列。
變革不止于產業。去年年中,廣東印發《廣東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部署12項重點任務。清遠英德通過以點帶面的示范效應,實現了規模經營的三家企業流轉林地面積達到20萬畝,增加了當地村民收益及就業機會。惠東縣紅樹林碳匯交易創全國總量與金額“雙冠”,雷州“紅樹林種養耦合”實現生態經濟雙贏。天然林生態補償制度建立健全,728萬元中央天然林獎勵落地,廣東正構建起“護綠者得益”的良性循環。
從南嶺林海到珠江濕地,從傳統種養到碳匯交易,廣東林業經濟的嬗變,印證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實踐。當最后一處松材線蟲疫區被消滅,當森林火災發生率創15年新低,這片土地上的每片綠葉都在訴說: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綠色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一大“秘訣”,也是遞給世界的一張嶄新名片,沿著這條路子走下去,美麗中國、美麗廣東將不斷邁出新的步伐,不斷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篇章。
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 李曉芬 任峻男 吳曉翠
設計:劉麗梅
來源:南方農村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