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生靈的朋友”團隊堅持科技與人文并重
“不久前,我們剛剛完成了新一輪的藏羚羊求偶行為拍攝工作。”“喜馬拉雅生靈的朋友”團隊創始人張麗娜說。
“喜馬拉雅生靈的朋友”是一支以女性為主,長期在青藏高原4500米以上的高海拔、高寒區域蹲守,致力于青藏高原珍稀物種保護的青年團隊,他們通過自然影像記錄、科學研究、生態保護、生態科普與自然教育等方式,助力青藏高原區域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近年來,他們持續開展青藏高原珍稀物種出生與死亡調查工作,堅持科技與人文并重,獲得了有效的影像畫面和數據信息。
2023年,“喜馬拉雅生靈的朋友”團隊正式啟動了“青藏高原珍稀物種出生與死亡調查計劃”,對藏羚羊、雪豹、黑頸鶴等8個珍稀物種展開深入調研。
在色林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藏羚羊出生調查時,團隊成員全程跟蹤約2000只母羊群,記錄到藏羚羊獨特的夜間育幼行為。在藏羚羊求偶期,團隊詳細梳理了死亡原因,包括鼠兔洞穴對藏羚羊求偶高速奔跑跌傷造成的致命影響、環境對于藏羚羊行動的影響、雄藏羚羊競爭導致的死亡等。在藏羚羊產羔期,新生藏羚羊幼崽在遷徙途中因河流阻攔、極端天氣而喪生的情況,以及死亡個體被自然分解的全過程,團隊都進行了影像記錄和數據追蹤。
據“喜馬拉雅生靈的朋友”團隊攝影師郭鵬介紹,在調查拍攝過程中,團隊時常面臨著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寒缺氧環境的挑戰,包括部分地區沒有網絡信號和野外風餐露宿等,盡管條件艱苦,但大家還是平安順利完成了工作任務,積累了大量寶貴的一手資料。未來,團隊還會聯合相關科技團隊持續開展AI智能助力物種行為調研工作,圍繞動物的打斗、求偶、預警、群聚等行為以及成體、亞成體和幼體等生長狀態進行深入記錄分析。
《高原生態守護者口述史》項目是“喜馬拉雅生靈的朋友”團隊開展珍稀物種出生和死亡調查工作的重要方法。通過口述歷史的方式,挖掘記錄青藏高原上樸素的生態觀和生態保護的經驗智慧。
“我們采訪了包括老牧人、野保員、科研人員等在內的眾多受訪者,收集了大量珍貴的高原生態保護線索和資料。這些口述歷史不僅記錄了高原生態保護實踐經驗,還展現了當地人民與自然環境之間的深厚聯系。”團隊口述史項目負責人美朵說,在黑頸鶴保護口述史項目中,將老牧民和野保員們的觀察經驗與科研人員的科學研究相結合,可為黑頸鶴的保護工作提供新的視角和方向。
同時,“喜馬拉雅生靈的朋友”團隊把口述史中的故事、影像資料等內容融入高原自然教育工作中,面向西藏各地和全國多個城市的校園、社區、機關單位和公共文化平臺,開展了近100場不同形式的自然教育活動。通過生動的講述、真實的影像展示和互動體驗,傳播了高原生態保護理論,喚起了人們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考,讓更多人了解高原生態的獨特性和脆弱性,激發了公眾對自然保護的關注與參與。
張麗娜表示,團隊將繼續扎根高原,深入探索青藏高原珍稀物種的生命奧秘,通過科技與人文的結合,為保護高原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貢獻力量。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