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的“三氣”密碼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農文旅融合”已成為撬動鄉村發展的關鍵杠桿。如何讓鄉村既保留傳統韻味,又煥發現代活力?光明日報提出“三氣法則”——鄉土氣、詩書氣、煙火氣,為農文旅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鄉土氣是根基,承載農耕文明的記憶;詩書氣是靈魂,賦予文化傳承的深度;煙火氣是紐帶,連接人與土地的溫情。三者交織,共同構筑鄉村的魅力與生命力。本文結合政策實踐與典型案例,解析如何以“三氣”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一、鄉土氣:根植農耕文明,喚醒鄉愁記憶
鄉土氣是鄉村的底色,承載著千年的農耕智慧與生態美學。光明日報指出,鄉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保護傳統建筑、手工藝、民俗等文化資源,是實現農文旅融合的“第一要義”。
1. 保護與活化:留住鄉愁的“繡花功夫”
? 傳統建筑修繕:避免大拆大建,以精細化維護保留古宅、老屋的原始風貌。廣西大新縣明仕村對300多棟民居進行民族風格改造,拆除亂搭亂建,既保護了壯族建筑特色,又提升了旅游吸引力。
? 非遺傳承創新:通過體驗式項目讓傳統文化“活”起來。云南贊皇縣原村土布非遺工坊,將傳統紡織技藝轉化為研學體驗,年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帶動農產品銷售千萬元。
2. 農業場景的文旅轉化
? 農田變景區:重慶彭水縣善感鄉石盆村將5000畝油茶林打造為“致富樹”,結合稻漁綜合種養基地,形成“農業+觀光+研學”產業鏈,村集體收入突破50萬元。
? 農事體驗升級:河北邯鄲涉縣開發旱作梯田生態旅游區,游客可參與收割水稻、田里抓魚等活動,讓農耕文化成為沉浸式體驗的核心。
3. 生態與文化的共生
廣西明仕村通過河道整治、千畝稻田景觀融合,實現“山、水、稻”一體化,既保護生態,又創造經濟效益,村民年收入從2500元躍升至2.2萬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