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中旬,中國新造車勢力迎來歷史性時刻?——零跑汽車2024年第四季度實現盈利,凈利潤0.8億元。這意味著,繼理想、問界之后,中國新能源車企中第三家真正實現盈利的“新勢力”誕生了。在行業普遍“燒錢換增長”的背景下,零跑的突圍無疑給市場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但這條盈利之路到底有多難?我們不妨從行業現狀說起。
?一、新勢力造車有多難?蔚來一年虧掉300億?
過去幾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看似熱鬧,但背后卻是“九死一生”。即便是頭部玩家,也難逃巨額虧損的魔咒。以蔚來為例,從公布的數據顯示,從2016年至2023年,蔚來累計虧損超過800億元,這相當于每天燒掉超過2700萬元。這種“賣得越多虧得越狠”的現象,幾乎成了新勢力的常態。
問題出在哪里??成本太高,錢根本不夠燒?。蔚來的換電站網絡每年運營成本超過50億元,加上高端車型研發投入(比如150kWh半固態電池、NT3.0平臺),以及用戶服務體系的維護,導致毛利率長期徘徊在10%左右。而另一邊,特斯拉在2024年發動價格戰,Model Y起售價降至23萬元,直接擠壓了蔚來主力車型的生存空間。說白了,高端定位的蔚來,既要維持技術領先,又要應對價格戰,盈利幾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二、理想、問界憑什么能賺錢?高價+爆款是核心?
理想和問界的盈利路徑非常清晰:?用高單價車型沖規模,用爆款策略降成本?。理想汽車2024年單車均價達到37.2萬元,主力車型L9、L8平均月銷過萬,全年毛利率高達21.5%。創始人李想曾直言:“家庭用戶愿意為‘全家人的需求’買單。”理想精準抓住中產家庭對空間、智能化的剛需,用增程式技術避開續航焦慮,再加上成本控制(比如自研增程器、規模化采購電池),最終實現“賣一臺賺一臺”。
問界的故事則更具戲劇性。2023年銷量數據并未公布,但2024年卻有超30萬輛的成績,這背后就是華為的深度賦能。搭載華為ADS 3.0智駕系統的問界M9,上市首月訂單破5萬,直接帶動品牌均價從25萬拉升至32萬元。更關鍵的是,華為的渠道和品牌溢價讓問界省下了巨額營銷費用——2024年問界銷售費用率僅為8%,遠低于行業平均的15%。?說白了,華為的“金字招牌”讓問界少走了十年彎路?。
這兩家的成功證明了一個道理:?在新能源車市場,高端化不是選擇題,而是生死題?。只有高售價才能覆蓋研發和制造成本,只有規模化才能攤薄固定支出。但這條路并非人人能走,零跑就是一個另類。
?三、零跑突圍:不拼高端,靠性價比殺出血路?
零跑的故事堪稱“逆襲”。2023年,它還是虧損18億元的“差生”,2024年卻突然爆發:全年銷量近30萬輛,并實現第四季度盈利,這里面的原因何在??
?第一,押注15-25萬元主流市場。?零跑C10、C11兩款車型起售價分別為12.88萬和14.88萬元,直接對標比亞迪宋PLUS和特斯拉Model 3,但配置更高(全系標配激光雷達、8295芯片)。2024年,C系列貢獻了76%的銷量,證明消費者對“高配低價”毫無抵抗力。
?第二,自研技術降成本。?零跑是行業內少有的堅持全域自研的車企,電機、電池包、智能座艙全部自研,甚至自建了電芯試驗線。這讓其單車成本比同行低約1.5萬元。董事長朱江明曾算過一筆賬:“如果年銷30萬輛,自研節省的成本就能多賺45億。”
?第三,全球化破局。?2024年,零跑在歐洲市場賣出771輛。借助Stellantis集團的渠道(雙方成立合資公司),零跑避開了國內價格戰,海外單車利潤比國內高出20%。
寫在最后:盈利只是開始,活下去才是終極考驗?
理想、問界、零跑的盈利路徑各不相同,但核心邏輯一致:?精準定位市場需求,極致控制成本,在細分市場做到“人無我有”?。它們的成功給行業帶來希望,但也敲響警鐘——2025年,隨著特斯拉下一代平臺車型量產、比亞迪開啟“油電同價”第二輪攻勢,市場競爭只會更慘烈。對于新勢力而言,盈利只是拿到了入場券,如何持續活下去,才是真正的終極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