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才是人生最大的修煉道場。
Hi,我是塵微~
今天,讀書會群里,有個書友吐槽說:
自己和大6歲的親姐姐說不到一起去,自己想她好,想拉著她,但總是話不投機半句多,因為這件事連續踩坑。
這讓我想到,成年后,當我們面對更廣闊的世界、追求更幸福的生活時,心里總會有一種內疚感:
父母親人將我養大,他們還停留在水深火熱的生活中,我怎么可以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呢?我一定要幫助他們從一地雞毛的日子里走出來。“不孝順”父母的人,是不可能幸福的。
但結果,往往事與愿違。
0父母過的不好,我也不敢幸福
我有個同學,剛畢業那會兒,工作還沒穩定,她媽就打電話來說家里還欠著債,讓她每個月打錢回去。她雖然工資不高,但還是咬牙把每個月的一半收入打給家里。
兩年后,債還清了,她想著家里的樓房添置得不夠齊全,爸媽又沒什么收入來源,就開始一樣樣地給家里添置東西:冰箱、空調、電視、廚房整體櫥柜、房間里的家具……
她以為,只要家里條件好了,爸媽就會幸福。
后來,她弟弟一直沒找到穩定工作,她媽又天天打電話跟她訴苦。同學聽不下去,想盡辦法幫弟弟安排了工作。再后來,弟弟工作穩定了,她又操心弟弟的房子、婚姻,甚至連弟弟孩子的事兒她也一起操心。
現在,她媽和弟媳婦鬧矛盾,也會找她抱怨。她勸媽別計較,收到的卻是對方的抱怨:“你怎么老替她說話?都不向著我!”
同學曾經以為,父母不幸福,是因為家里窮。可現在,她和弟弟都工作穩定了,家里也有了些存款,生活條件也改善了,父母卻還是不幸福。她媽依然抱怨她爸,她勸她,她聽不進去。每次父母遇到問題,第一時間想到的還是她。
后來,她終于明白:問題不僅在他們身上,自己也有責任,因為她一直在試圖“拯救”他們。
02.人只能被影響,不能被改變
我家里沒有同學家那么雞飛狗跳,但父母的很多行為習慣也讓我無可奈何。比如,
- 我媽會把沒吃完的剩菜,第二天加點新的菜繼續燒,這樣吃很多天;
- 我讓父母把衛生間修一下,做個干濕分離,但他們卻說再過兩年就拆遷了,忍一忍就好;
- 因為血糖血脂高,我勸說父母睡前別吃東西,胃需要休息,但他們不理我
后來我意識到,父母自始至終都沒變,變的是我,錯的也是我。
他們那個年代的人,都是從苦日子里過來的,什么東西都要爭要搶。對食物的渴望、節儉的習慣,早已刻在了骨子里。他們的教育認知、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早已固化,成了潛意識的一部分。
這些生存技巧,讓他們在過去艱難的狀況中存活下來,給予了我們生命,并把我們撫養長大。他們有能力面對自己的人生,我們不需要為他們負責。
只要是父母覺得對的、安心的、舒適的生活方式,對他們來說就是好的、自洽的。
錯的那個人其實一直是我,是我的執念。
03.無法拯救父母,只能拯救自己
我們沒有經歷父母的經歷,沒有體會他們的遭遇和心路歷程,沒有資格對他們做出評價和指導。
而且,當我們抱著改變對方的目的去勸說時,實際上是在把他們放在“不好”、“壞角色”的位置上。沒有人愿意被自己的孩子指責,父母的自尊是不能被擊碎的。
就像我同學,她的爸媽總是吵架。她爸不懂體諒,她媽處處貶低對方。
同學試著勸他們,指出問題出在他們自己身上,但他們卻激烈反駁:“你怎么反而幫對方說話?我養你有什么用?”
父母的許多問題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他們有他們的因果,我們沒有必要背負責任,讓自己內疚。
我們唯一能做的,是演好自己的人生劇本,這是對命運最大的尊重。
最 后
二戰時期,美國神學家尼布爾有段禱文流傳甚廣:
“愿上帝賜我寧靜去接受那不可改變的,賜我勇氣去改變那可以改變的,并賜我智慧能區分兩者的不同。”
我們無法拯救父母,但可以拯救自己。
只有當我們放下拯救情節,專注于自己的成長和幸福時,才能真正走向成熟,也才能讓父母看到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