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市樹德中學淮州學校的生物實驗室里,王天麗老師正指導學生進行還原糖鑒定實驗。試管中金黃色的蘋果勻漿與湛藍的斐林試劑相遇,隨著沸水浴中升騰的霧氣,溶液逐漸幻化出磚紅色的光澤,宛如淬煉真理的熔爐中躍動的火焰。
這個畫面,恰似這位扎根講臺33載的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寫照——用葡萄糖的還原性詮釋生命能量轉化,借斐林試劑的顯色反應見證知識沉淀,以科學理性澆灌智慧之花,用赤誠丹心熔鑄育人豐碑。
時間回到1991年,從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細胞生物學專業走出的王天麗,帶著對教育事業的憧憬站上蘭州六中講臺。彼時西北高原的朔風,淬煉出這位年輕教師堅毅的教育品格。2001年,已過而立之年的她毅然重返校園,在西北師范大學開啟長達2年的教育碩士求學歷程。她堅信,“教育是終身事業,唯有不斷充實理論儲備,才能讓課堂永葆生命力。”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時,她已是桃李滿天下的名師。
在成都市樹德中學,王天麗創造的教學傳奇令人驚嘆:連續7年承擔高三教學重任,擔任兩屆生物備課組長、兩屆理綜組長。面對新高考改革浪潮,她率先實施“問題鏈教學法”,將生物課堂打造成思維訓練場。當被問及多年堅守高三陣地的動力,她笑言:“教育者的幸福,就藏在學生突破瓶頸時眼里的星光里。”
生物教研組的青年教師黃雪至今記得,初次參加市級賽課時,王天麗連續近5個小時陪她打磨教案到深夜。“這個知識點需要增加生活化案例”,她的備課筆記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映照著“傾囊相授”的承諾。十年來,她培養的多位青年教師已成為高中備課組組長,這個數字仍在持續增長。
“王老師的教案永遠寫著課后反思:某某知識點還需強化,某道題的講解還需優化”,青年教師譚姣展示著傳承自導師的模型構建解題法和精致的板書設計。在每周的常態交流課后,總能看到王天麗與年輕教師們分析教學案例的身影,這種“陪伴式成長”已成為王天麗引領青年教師成長的常態。
2011年那個寒冬,當得知同事急需血小板救治,王天麗毫不猶豫挽起衣袖……自此,她的獻血證便如同細胞分裂般不斷增生印記:12枚印章跨越四季輪回,從櫻花紛飛的春日到銀杏鎏金的深秋,每一枚都是與生命訂立的沉默契約。
這份堅守最終凝結成沉甸甸的榮譽——2023年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以及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衛生局聯合授予王天麗“2020-2021年度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終身榮譽獎”,表彰她以熱血續寫生命詩篇的赤誠奉獻。在講授《血液循環》章節時,她總會輕撫手臂內側的針眼痕跡:“血小板壽命只有7-14天,但我們的善意會在他人體內獲得新生。”這位能把血紅蛋白載氧曲線講成生命詩篇的教師,用她的“鮮紅”承諾,將生物課本上的ATP供能原理演繹成可觸摸的溫度。
“現在我的學生考上大學后,還會與我交流獻血的趣事。”王天麗翻看著手機里的“熱血青年”,眼底泛起欣慰的漣漪。這些跨越時空的生命教育,正在新一代年輕人身上延續著奉獻的溫度。
從黃河之濱到蓉城杏壇,從青絲到華發,王天麗用半生光陰詮釋著教育者的雙重境界:既要做傳道授業的經師,更要成培根鑄魂的人師。這位教育園地的守望者,仍在續寫著屬于新時代園丁的芬芳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