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13-14 日,廣州南沙花園酒店成為水產養殖行業矚目的焦點,第十一屆中山大學水產技術創新大會暨第二屆中國漁業規模化健康養殖大會在此隆重舉行。本次大會由中山大學水生經濟動物研究所、水產動物疫病防控與健康養殖全國重點實驗室、中國漁業協會規模化健康養殖分會聯合主辦,廣東誠一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承辦,吸引了來自政府、高校、科研院所、行業權威專家以及飼料和養殖企業的眾多精英參與,共同圍繞 “生態與智慧” 主題,深入探討水產技術前沿創新與漁業健康養殖新模式。
在全球人口持續增長、勞動力短缺、資源過度開發以及氣候變化加劇的大背景下,水產行業面臨著嚴峻挑戰。資源枯竭、生態失衡、生產效能瓶頸等問題日益凸顯,傳統水產養殖模式下高污染、高病害、高成本、低效能的弊端愈發明顯,已無法滿足消費者對水產品品質、可追溯性以及環境友好型的需求。在此形勢下,水產行業向生態化、智慧化、可持續化轉型迫在眉睫。本次大會的舉辦,正是為了匯聚各方智慧,共同尋求破局之道。
中山大學、中國工程院院士林浩然,湖南師范大學、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少軍、華中農業大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朱明、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紀委書記何建湘,中國漁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彭斌輝,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副研究員于斌,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評價與示范處處長李明爽、南沙區農業農村局黨組副書記、三級調研員荊茂團,三水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林輝、南山鎮人民政府人大主席曾延軍,南沙現代農業產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馮志祥,南沙現代農業產業集團廣州南沙漁業產業園公司總經理梁坤,南沙現代農業產業集團廣州南沙智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家星,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研究員/首席科學家劉興國,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何建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養殖與營養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謝駿,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李純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王廣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林黑著,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動物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丁發源,中山大學教授田麗霞,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教授樊啟學,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教授羅智,華中農業大學工程學院教授譚鶴群,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院院長李廣麗,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院副院長楊奇慧,蘇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葉元土,寧波大學海洋學院教授周歧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吉紅,海南大學海洋學院教授吳小易,湖南農業大學院長胡毅,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副院長楊淞,西南農業大學水產學院教授林仕梅,華南農業大學海洋學院副院長甘煉,湖南師范大學教授肖亞梅,粵海集團董事長鄭石軒,南寶集團副董事長韋劍暉,福中福集團董事長許多馨,珠海市德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浩,漁美康集團江門福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國清,新希望六和集團華南大區總裁李維峰,江蘇華辰水產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程華,浙江中大飼料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聶劉明,常德潤錦飼料有限公司董事長鄧業華,湖北益農集團董事長魯開新,恒興集團珠三角大區副總裁柯明穆,銘治集團總裁張偉,廣東通威總經理趙玉東,海南勤富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勤貴,廣東誠一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陽會軍博士,廣東誠一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時心雨等來自全國500多位業界代表出席了大會。
1.大會致辭
開幕式上,中山大學中國工程院院士林浩然率先致辭。他指出,漁業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意義重大,本次大會主題契合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業發展的要求。歷經20年的中山大學水產科技創新大會,始終緊跟水產產業發展步伐。此次大會聚焦推廣生態低蛋白日糧技術、生態養殖和智慧農業,有望推動漁業向綠色、高效方向邁進,助力中國漁業更上一層樓。
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何建湘在致辭中表示,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漁業科技創新,實施的眾多項目聚焦產業瓶頸難題。本次大會內容與國家發展需求高度呼應,彰顯服務產業的格局。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和中國水產學會將持續推動漁業科技創新,促進成果轉化應用,為產業發展貢獻力量。
南沙區農業農村局黨組副書記金茂華在致辭時介紹,南沙區漁業發展成果斐然,已建成萬畝省級美麗林場,成功創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并獲批漁業綠色循環發展項目。南沙區憑借科研平臺、先進技術和優惠政策,推動水產種業創新。希望借助本次大會,與各界共謀合作,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
本次大會圍繞生態低蛋白日糧、營養與健康、智慧漁業、生態養殖4大主題,開展一系列精彩的研討活動。大會期間,與會嘉賓將共同剖析低蛋白質量的技術密碼,探尋生態養殖的規模化路徑,為智慧漁業發展指明方向。眾多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同為水產行業發展出謀劃策,有望突破行業發展困境,推動水產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2.生態低蛋白日糧:開啟水產養殖可持續新篇
在生態低蛋白日糧專題,廣東誠一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陽會軍講述《低蛋白日糧技術革命:技術原理與原則》。他介紹,公司自成立起便致力于水產營養與飼料技術研究,以“魚該吃什么樣的飼料”為出發點,不斷探索。2004 - 2006年,團隊在實驗室研究草魚和羅非魚飼料,發現膨化飼料效果更優;2008 - 2009年進行中式實驗取得良好效果,并于2010年開始推廣。2018年發布低蛋白日糧技術,雖推廣過程面臨認知、市場和技術支撐等難題,但已累計推廣超300萬噸,成效顯著。
廣東省農科院畜牧所副研究員丁發源分享《低蛋白日糧技術在黃羽肉雞中的研究與應用》 。他指出,高蛋白飼料存在諸多弊端,如造成腸道問題、增加飼料成本、污染環境等。在黃羽肉雞研究中,通過確定不同階段蛋白質適宜水平和氨基酸平衡模式,發現低蛋白日糧可提高蛋白質利用率,減少氮排放,降低養殖成本,且不影響動物生長性能,相關成果已在國家產業體系實驗站應用,節省大量成本。
廣東誠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梁從飛總監介紹了水產低蛋白日糧技術的研究與實踐。全球蛋白資源短缺,水產飼料原料依賴進口,高蛋白飼料還會帶來水質惡化等問題。為此,公司于2018年推出該技術,圍繞原料可消化數據庫、蛋白能量比、氨基酸平衡等關鍵技術開展研究。目前已明確多種常規養殖品種適宜氮能比水平和必須氨基酸平衡模型,在市場推廣中,應用該技術的飼料實現了蛋白水平降低、蛋白沉積率提高、成本降低和氮排放減少,累計輻射飼料銷量300多萬噸,節約豆粕14萬噸。
會議的一大亮點是廣東誠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發布羅非魚可消化數據庫3.0版本。技術總監胡云華詳細介紹了該數據庫,其研究方法獨特,從多個方面改進傳統研究方式,涵蓋多種原料的能量、蛋白和氨基酸消化率數據。該數據庫的應用,能準確評估原料營養價值,為飼料配方師提供關鍵參考,從而實現飼料配方的精準設計,提高飼料利用率,降低飼料成本。在實際應用中,將羅非魚低蛋白配方導入舊數據庫和新數據庫對比發現:新數據庫計算下,配方蛋白檢測水平不變,但可消化蛋白提升了0.6,消化能降低了30大卡,蛋能比從75mg/kcal提升到78mg/kcal,顯著提升了飼料的營養品質和利用效率 。目前,該數據庫已在客戶中全面推廣運用,實際效果穩定,得到了行業的廣泛認可。未來,研發團隊還將持續發力,進一步研究更多品種和深化現有品種研究,以更好地適應不同的養殖環境和市場需求。
羅非魚可消化數據庫發布儀式
3.營養與健康專題同樣亮點頻現
蘇州大學葉元土教授就《非常規原料在水產飼料中的應用》重點探討新原料在水產飼料中的應用。提出可利用發酵和酶解技術處理原料,如屠宰副產品、黑水虻等,提升其利用價值。葉元土教授對非常規原料的研究,為拓寬飼料原料來源、降低飼料成本提供了新的思路。酶解技術能有效分解蛋白質,提高肽含量和功能性成分釋放量。還介紹反滲透等技術可去除重金屬和霉菌毒素,低溫干燥技術能降低成本并保證產品質量。同時,提出用可消化蛋白肽含量評估飼料質量,降低粗蛋白含量,在部分飼料配方中可減少淀粉用量。
寧波大學周歧存教授就《蝦蟹動物營養研究進展與應用》主題展開深入探討。周歧存教授關于蝦蟹動物營養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蝦蟹養殖的產量和品質,滿足市場對優質蝦蟹產品的需求。周歧存教授分享蝦蟹飼料研究成果,介紹在南昌和寧波的實驗情況。實驗表明特定飼料可使青蟹達到較高畝產,飼料系數良好。深入探討蝦蟹營養需求,包括蛋白、脂肪、膽固醇、離子等營養素的適宜比例,如蛋白含量 35 - 50,脂肪需求 9 - 10 ,為蝦蟹飼料配方優化提供依據。還提及飼料企業對蝦蟹飼料研發投入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及原因。
海南大學吳小易教授聚焦石斑魚,研究氨基酸平衡對石斑魚飼料淀粉利用的影響。發現除胰島素外,IGF-1可改善石斑魚血糖代謝,提高葡萄糖轉運蛋白分泌,減少內源葡萄糖生成,誘導胰島素分泌。通過實驗證明氨基酸可通過影響IGF-1和胰島素分泌,提高石斑魚對淀粉的利用,但存在劑量效應關系。
中山大學田麗霞教授針對加州鱸養殖中存在的肝臟健康、飼料淀粉含量、配方成本等問題展開研究。通過一系列實驗,如研究氧化魚油、維生素、淀粉、綠原酸、中草藥等對加州鱸生長和肝臟健康的影響,得出氧化魚油會導致肝臟和肌肉組織過氧化,提高維生素水平可減輕損傷;淀粉水平過高會降低生長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綠原酸和中草藥能改善肝臟健康等結論,為解決實際養殖問題提供方案。
廣東誠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韋彩妮主任介紹了檢測分析中心相關情況。該中心從服務自身原料檢測起步,發展為飼料行業專業第三方實驗室,預計今年獲 SARS 認可。其核心價值是品質控制,通過建立理論體系,針對原料質量把控、標準不統一等行業難題,制定評分體系、建立和推動行業標準。在檢測技術上,從多方面保障精準穩定,優化檢測方法;在服務上,利用快檢技術縮短周期,設置緊急通道,提供 24 - 48 小時服務,致力于為行業提供精準檢測分析服務,助力生產安全優質水產品。
低蛋白日糧專題論壇
在本次會議圓桌論壇環節由蘇州大學葉元土教授主持,7 位嘉賓圍繞水產飼料行業發展相關話題分享了豐富的內容,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多維度的思考:粵海集團鄭石軒董事長介紹粵海推動低蛋白飼料的 “三高三低” 戰略,即低蛋白高質量、高生長低料比、高健康低損耗。通過降低虛高蛋白,實現氨基酸精準營養,提升產品質量和養殖效益。同時呼吁行業用案例和宣傳引導養殖戶認識低蛋白飼料優勢,并提出水產營養研究在蛋白質、氨基酸、脂肪酸等多方面存在待解決問題,希望加強校企合作。中山大學田麗霞教授:解釋低蛋白不等于低質量,關鍵在于氨基酸平衡,不同魚類有不同氨基酸模式,可參考魚粉或全域氨基酸模式。以木桶原理形象說明氨基酸平衡對蛋白質質量的影響,強調平衡氨基酸比例能在低蛋白情況下實現良好養殖效果。廣東省農業研究院動物科學研究所丁發源副研究員對比陸生和水生動物營養研究差異,指出水產飼料研究因品種、規格、模式等因素更復雜。認為目前水產低蛋白飼料應用難度大,可借助淀粉、油脂調節降低蛋白,并分享在羅非魚等品種上的營養素調節經驗,提出研究淀粉適宜用量及與蛋白、油脂關系的重要性。海南文昌海寶農牧有限公司陳剛總經理分享在海南島推廣羅非魚低蛋白料的經歷,受統一低蛋白羅非魚料啟發調整配方,取得高包產成績。分析當前膨化料蛋白含量提高的原因,認為與營養濃度提升和投喂量有關,強調未來低蛋白飼料發展要考慮能量消化率和營養素平衡。珠海市德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梁鍵鈞博士指出不同水產品種對淀粉和蛋白需求差異大,特水料通常需高蛋白,當前部分高端魚料蛋白含量高與市場成本和魚粉替代有關。提出降低蛋白要綜合考慮品種特性和市場因素,關注飼料中其他營養素平衡。新希望六和集團華南大區總監劉建高表示在畜禽飼料方面,低蛋白應用有標準,豬后期蛋白 10 - 11 個,以往高蛋白成本高,現氨基酸模型研究較成熟,原料簡單。水產飼料則復雜特殊,受多種因素影響,低蛋白研究難度大,目前主要是從成本考慮進行營養素分配,如用淀粉、油脂調節蛋白。在羅非魚飼料上,高淀粉降蛋白方案可行,淀粉能到 22 - 23 甚至更高,可降低蛋白和脂肪,但在不同品種、淀粉原料的研究上還有待深入,未來需在科研和企業共同努力下取得更多突破。廣東誠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胡云華指出企業出資建立消化率數據庫并分享的行為很難得,認為技術應普及惠及大眾。以羅非魚和草魚數據庫為例,一套實驗平均 4 萬,建立 3.0 版本、覆蓋 30 種原料的數據庫,僅實驗費用估計至少 50 萬(未算工資、場地) ,且需多人協作完成。發言者支持企業發布該數據庫,認為這對行業有積極意義,同時感謝專家分享經驗,期望行業能共同為推動技術發展和應用努力。
4.智慧漁業專題無疑是大會的熱點
朱明院士,來自華中農業大學的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在《智慧漁業對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報告中,全面闡述了智慧漁業的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他指出,在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水產養殖業作為重要的農業產業,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不僅關乎食物安全,也是富民產業。然而,目前水產養殖行業存在生產方式粗放、機械化和信息化程度低、基礎設施落后、環保壓力大、自然資源利用不合理、規模化程度低以及保鮮加工薄弱等突出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朱明院士詳細闡述了智慧漁業的概念和核心技術。智慧漁業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智能技術,實現漁業生產智能化、管理高效化和產品安全化,其核心技術涵蓋感知、移動通信、云計算等多個方面。同時,智慧漁業對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它能夠提升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和風險,保護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促進產業升級轉型,增加漁民收入。朱明院士還提出了智慧漁業的發展路徑,建議堅持四個面向服務產業發展,加強學科交叉促進技術融合,統籌謀劃推動轉型升級,構建現代漁業產業體系。
誠一集團董事長陽會軍分享中國池塘養殖發展趨勢。他指出,池塘養殖作為我國主體養殖模式,目前面臨著水體污染、食品安全、市場價格波動、機械化程度低、產業協同度低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池塘養殖的發展。但楊總也強調,池塘養殖歷史悠久,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有著重要地位,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產業貢獻、營養供給、生態調節等方面也發揮著關鍵作用。
陽會軍董事長還介紹了池塘養殖的典型模式 ——“1+6” 生態高效養殖模式,該模式通過多營養層級混養,實現了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閉環,充分發揮了池塘養殖的生態功能。展望未來,陽會軍董事長認為中國水產養殖仍將以家庭養殖為主體,由生產型服務公司提供服務,實現產業鏈充分融合。同時,要重點發展生態養殖和健康養殖,推進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和智慧化,加強數字化和信息化建設,在社會化服務支撐下實現適度規模養殖。
廣州市誠一智慧漁業發展有限公司王萬釗副總經理發表了關于 “智能化驅動水產養殖變革——誠一智能投飼機解決方案及市場運用現狀” 的主題演講,為行業發展帶來新思路,隨后的論壇環節更是圍繞相關話題展開深度探討,吸引了眾多專家、企業代表和養殖戶的關注。王萬釗指出,當前水產養殖面臨著諸多挑戰。養殖場老齡化嚴重,廣東、江蘇等地養殖場工人平均年齡超 60 歲,年輕人不愿涉足,主要原因是機械化程度低,勞動強度大。同時,養殖過程中存在大量損耗,飼料拆包、儲存及投喂環節的浪費,以及包裝袋回收價值低等問題,每年造成巨額損失。此外,養殖數據管理混亂,成本難以核算,生物成長量無法精準計算,經驗依賴嚴重,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針對這些問題,誠一智慧漁業在智能投喂技術上取得突破。實現投喂過程自動化,從攪拌、下料到拋灑全程機械化、定時定量;采用散裝料運輸,減少人工搬運;拋灑面積達 1200 平方米,是傳統的 4 - 10 倍,有效降低料比。通過物聯網體系賦能養殖管理,實現養殖數據可記錄、設備運行狀態實時監控和遠程控制。為達成這些功能,城際智慧漁業進行六大技術創新,包括引入玻璃鋼料倉、采用雙倉結構、運用工業級存動技術、引入數字稱重技術、運用智能加料算法以及保障邊緣網絡安全計算。
從 2013 年應用到 2020 年大規模推廣,智能投喂機成效顯著。已與 30 余家飼料廠合作,覆蓋 200 個養殖場、50 余萬畝養殖面積。不同規模養殖場均有良好反饋,中小養殖場可節約 70% 勞動力,大型養殖場如 6800 畝的場子,原本 93 個工人,如今僅需 23 個,節約大量人工成本。在料比降低方面,羅非魚降低 6%,珠三角草魚降低 6.8%。以海南朱總 700 畝羅非魚養殖場為例,每年節約成本 99.2 萬元;廣東珠海恒遠客戶每年節約 20.5 萬元。目前,智能投喂機擁有直接購買、租賃、三方共建三種合作模式,滿足不同客戶需求。
智慧漁業專題論壇
在隨后的論壇環節,來自養殖企業、飼料企業、高校的多位嘉賓展開深入交流。海南勤富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勤貴表示,使用智能投喂系統后,飼料浪費減少,人工成本降低,工人能更專注于觀察魚類攝食情況,養殖效益顯著提升,他還希望未來能實現更精準的投喂控制和增氧自動化。茂名市鴻業水產有限公司總經理蔡魁榮認為,推廣智能投喂系統,不僅降低養殖戶勞動強度和成本,還能助力飼料廠科學管理、精準服務,通過數據分析優化投喂策略,根據養殖戶需求及時備料、送料。江蘇華辰水產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程華提到,自動投喂系統使人更好招聘,人工成本降低,投喂更精準,養殖數據更精確,有助于優化養殖模式。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王春芳教授介紹了團隊研發的水產養殖精準投喂智能管控技術,該技術融合多學科,根據魚類生長需求和運動狀態等實現精準投喂,榮獲多項榮譽。但目前在工藝和室外場景穩定性方面有待提升,正在努力解決量產問題。廣州市誠一智慧漁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萬釗分析了養殖戶對智能投喂系統的接受程度,大型養殖戶需求明顯,中小養殖戶因成本和規模因素接受度較低;養殖密度大、投喂量高的區域需求突出;企業大力推廣能有效提升市場接受度。華中農業大學譚鶴群教授對比畜禽養殖發展歷程,指出水產養殖機械化程度較低,應借鑒其經驗,從優化養殖模式入手,推進機械化、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智能投喂是良好的切入點。
5.健康養殖專題提供豐富知識與實用技術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少軍就《良種良養良銷》主題進行分享。劉少軍院士強調了良種在養殖中的關鍵作用,以及良種、良養、良銷一體化發展模式對提升養殖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性。劉少軍強調種業在水產產業鏈的核心地位,指出其對養殖和銷售環節的關鍵拉動作用。他還分享了團隊在魚類育種過程中的實踐經驗,像新魚種在飼料成本、養殖適應性等方面的優勢。同時,劉少軍也坦誠道出行業面臨的挑戰,比如部分魚產品保鮮難題、大規模養殖技術瓶頸等,為后續研究指明方向。
中山大學何建國教授就《蝦類養殖及發展趨勢》等主題進行分享。他深入剖析甲殼類養殖現狀,指出小龍蝦、南美白對蝦等主要品種的市場波動情況。何建國教授介紹了團隊在分子聚合育種技術上的突破,通過挖掘抗病信號通路、篩選關鍵分子等手段,培育出抗病能力顯著提升的新品種,在珠三角和北方地區的養殖示范中效果良好。在健康養殖板塊,他詳細闡述病害防控技術,涵蓋病原檢測、生物防控、水質管理等內容,還分享了池塘工程化生態養殖模式的成功經驗,為解決養殖容納量、病害控制等難題提供方案。
湖北黃優源漁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教授樊啟學,帶來黃顙魚健康養殖的經驗分享。樊啟學教授結合自身多年實踐,從優質種苗、水質管理、科學投喂和產品安全四個維度解析黃顙魚健康養殖要點。他介紹了雜交品種 “黃優一號” 、“黃優二號”的選育過程及優勢,強調黃顙魚養殖中水質管理的獨特性,提出不同地區應根據實際情況優化養殖模式,如珠三角地區和長江流域養殖模式的差異,并分享了提高飼料利用率、降低成本的方法。
浙江大學倪偉強博士則聚焦草魚池塘養殖智能投喂技術研究。當前水產養殖精準投入研究多集中于室內工廠化,針對戶外池塘復雜環境的研究較少。倪偉強博士團隊從視覺、聲學、傳感器等多技術角度,探索草魚攝食行為監測方法,構建智能投喂流程。他們在小池塘測試取得初步成果后,將模型應用到大池塘時遇到波浪、背景干擾等問題,通過識別背景、添加權重等步驟改進模型。未來,團隊計劃實現攝食行為異常警報、投喂模型優化輔助運營,最終達成無人化投喂,提升養殖效率與效益。
3 月 14 日下午,參會人員前往誠一南沙 4000 畝生態智慧養殖基地參觀交流,并舉行了誠一智能投飼系統現場簽約儀式。在養殖基地,現代化的養殖設施、智能化的管理系統讓參觀者眼前一亮。智能投飼機根據養殖對象的生長需求精準投喂,水質監測設備實時反饋水質信息,實現了養殖過程的精準化、智能化管理。現場簽約儀式更是將大會的氛圍推向高潮,眾多企業對誠一智能投飼系統表現出濃厚興趣,紛紛簽訂合作協議,這不僅體現了市場對智慧漁業產品的認可,也為智慧漁業技術的推廣應用注入了強大動力。
本次大會的成功舉辦,為水產養殖行業搭建了一個高規格、全方位的交流平臺,促進了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了行業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通過專家們的深入探討和經驗分享,為水產養殖從業者提供了新思路、新技術和新方法,為我國水產養殖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相信在 “生態與智慧” 理念的引領下,水產養殖行業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未來,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作出更大貢獻。
大會花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