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這一擁有數千年歷史的工藝品,其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至今仍然存世奪目。不同于現代玻璃,古法琉璃因其獨特的成分與極為復雜的制作工序而獨樹一幟。其歷史可追溯至中國古代的制器工藝發展早期,并在唐宋至明清時期達到了藝術的巔峰。琉璃不僅在工藝美術領域占據重要位置,也與佛教等宗教緊密相連,承載著深厚的精神象征與文化積淀。透過詩歌、文學以及民間傳說,琉璃的形象被塑造為美麗而脆潤的象征,并在其“前世今生”的演進中,凝聚了古代審美的智慧,從中可窺古代科學技術、材料工藝、思想文化、藝術審美等系列要素的傳播、演變、交流和融合,持物者雖早已化為歷史的塵埃,但數千年的琉璃光華,依然熠熠斑斕,講述著“古法琉璃:前世今生”的故事。
琉璃:其色彩流云漓彩、美輪美奐。其品質晶瑩剔透、光彩奪目。傳說——女媧的遺珍,“女媧補天時,從汾河里撈出許多五色石頭并煉制成熔漿,將天上的窟窿補上。當太陽重新升起時,天邊出現了美麗的彩虹,這是補天神石發出的彩光。而補天時,從女媧手上散落到人間的五彩神石,化成了色彩斑的玩璃,成為了人間之寶”。然而,傳說久遠,無從考證。琉璃的可考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甚至更早。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從青銅器鑄造時的副產品中獲得的,經過提煉加工后制成琉璃,西周的琉璃環(圖一),是在陶胎上施上玻璃釉而成的琉璃器。約從 2500 年前的春秋末期開始,直至近世,玻璃珠飾、玻璃器物和玻璃工藝,由陸路、海路迤邐而至中原。在本土并根據東方的審美和需求再造后,中國古代玻璃工匠創造出如戰國眼紋琉璃珠(俗稱蜻蜓眼)(圖二、三)、兩漢鉛鋇琉璃、隋唐鉛琉璃(圖四)、宋元鉀鈣玻璃和清代官造玻璃的華彩,形成了獨特的東方玻璃工藝體系和藝術趣味,進而影響朝鮮半島和日本,無疑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碰撞、吸收和融匯的典型例證。兩漢時,以玻璃為材料,仿玉、仿珠寶的燒制也已成熟,漢代琉璃(圖五)的制作工藝已初步成型,但一直為宮廷壟斷,成為皇室貴族的珍貴奢侈品。據《獨異志》記載,唐代已經有淄州盛產琉璃的故事,這一記載表明琉璃的制作與交易在唐代逐漸走向民間,成為某些富商發跡的契機。然而,這并不意味著琉璃成為了尋常百姓的生活用品。琉璃的高昂成本與稀有產量,始終使其與權貴階層和高端藝術品聯系緊密。
圖一 西周琉璃環 圖片來源:中國琉璃網
圖二 眼紋琉璃珠,戰國,公元前 475- 前 221 年
湖北荊州江陵馬山磚瓦廠 M2 號墓出土
荊州博物館藏
圖三 眼紋琉璃珠串,戰國,公元前 475- 前 221 年
1951 年河南省輝縣固圍村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圖四 蓋扁琉璃瓶,隋代,541-604 年
西安李靜訓墓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圖五 藍色弦紋琉璃杯,西漢,公元前 202- 公元 8 年,廣西貴港深釘嶺(孔圣嶺)12 號墓出土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藏
戰國后期,琉璃品種增加,色彩較之前華麗,常見器物有珠、管、璧、環、璜、劍飾、印章等。其中,最為經典的樣式便是蜻蜓眼琉璃珠(圖二),多見藍、綠、白色琉璃胎,表面嵌以黃、白、藍色相間的多層圓環眼飾,色彩布局素雅大方。
漢代,琉璃制作工藝快速發展,拓寬了其應用范圍與領域。除傳統的珠管配飾外,還出現了器皿容器、瑞獸擺件、斂葬用具等物件,實用器件的品種極為豐富。
魏晉南北朝時期(圖六)的琉璃器,在前朝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器型仍以琉璃珠、琉璃耳珰和仿玉飾品為主,北魏時增加了一些瓶、杯等用品,這時期的制品,無論是光潔度,還是透明度,都達到了較高的水準,說明此時琉璃的制作配方和技術工藝都有所突破。
圖六 北京西晉華芳墓出土的薩珊乳突玻璃碗 圜底球腹侈口的玻璃碗,高7.2厘米,口徑10.7厘米 碗壁薄至僅1至2毫米 其腹部有10個橢圓形乳釘作為裝飾 底部有7對突起的小玻璃刺排成橢圓形,刺高2毫米
隋唐時期,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密切,開始出現兼具西方和本土特色的琉璃器皿。唐代李亢的《獨異志》,是關于琉璃生產最早的記載。《獨異志》(圖七)中:“冥冥之中看見一個紅袍老人,錦衣玉帶,頭戴朝冠,白面長須,溫文爾雅。老人左手手執如意,右手握著元寶。原來是高祖賜封的財帛星君李相公。星君恨鐵不成鋼:你是個大富大貴的人,怎么能輕生,沒聽說淄州盛產琉璃嗎?說完給他扔了元寶就消失了”。其人因冥冥中財帛星君指點,涉足琉璃貿易而發家致富,顯示出琉璃在唐代不僅具有美學價值,也與財富和命運緊密關聯。這一故事通過藝術加工,賦予琉璃以神秘和幸運的象征,延續了琉璃在歷史敘述中的高貴形象。
圖七 《獨異志》影印本
另一個傳說與西施和范蠡有關。傳說范蠡在鑄造“王者之劍”時偶然發現了琉璃,并將其雕刻贈與西施作為定情信物。這段愛情故事加深了琉璃作為愛情和忠貞象征的意涵。盡管這一傳說的歷史真實性難以考證,但它以浪漫化的方式傳達了琉璃的“易碎美”,使得這種藝術品更多地成為了情感的象征。
在唐代以前我們很少能夠在古代文獻之中發現“玻璃”一詞,但這些晶瑩剔透的物什卻一直存在于先前的那段歷史之中,只是其一直以其他的稱謂而被史書、詩詞所記載著。
“謬琳, 流離也, 或作琉璃。曰流離者, 約言之, 詳言之為壁流離”。——《石雅》.章鴻釗
“碧玉、珊瑚、流離,咸為國之寶”。——《鹽鐵論》.桓寬.西漢
“太武時,其國人商販京師,自云能鑄石為五色琉璃”。——《北史.西域傳》
在唐代之前琉璃(圖八)、謬琳、 陸離、流離、璧流離,這些別致的叫法所指代的都是當時的玻璃制品,而從《鹽鐵論》當中,所謂“玻璃制品”。
圖八 法門寺出土的唐代琉璃器
與盛唐崇尚氣勢宏偉、金碧輝煌、奢侈外溢、富態豐腴的審美觀不同,宋代崇尚“低調奢華、細膩幽柔、溫和內斂、舒適恬靜、文雅精致”的生活美學,至宋代,簪、釵、珠、環等琉璃(圖九)首飾深受歡迎,碗、瓶、壺、盞等日用器具小巧精致,造型豐富。僅從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圖十)里就可以看到,宋人日常生活的飲食用器、珥簮穿戴等隨身飾物,文房用具的幾案陳設,曲藝書畫的傳播熏陶,都顯得那么豐饒優雅。據《夢梁錄·卷十六》記載杭州茶肆“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街市商家盡展“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還有宋徽宗趙佶本人撰寫的《大觀茶論》,大談種茶、制茶、品茶、斗茶風尚,加上宋徽宗本人高水平的畫、獨創的少金體書法等等,由此可見北宋雅玩風氣由上而下,民眾自得安逸。
圖九 宋代 細頸鼓腹玻璃瓶 定州靜志寺塔地宮出土
定州市博物館藏 西域進口(上)
宋元琉璃簪釵(下)
圖十《清明上河圖》局部
琉璃瓷器等貨攤 北宋 張擇端
至元朝,山東境內的博山琉璃生產已形成一定規模,朝廷設立官方琉璃作坊及管理機構,推動了琉璃生產工藝的廣泛傳播與改進創新。
明、清兩代,西方琉璃制作技藝傳入我國,琉璃發展達到鼎盛。清代宮廷曾雇傭多名歐洲琉璃工匠作指導,為皇室制造各種高級藝術琉璃。明代琉璃--建筑琉璃達巔峰。譬如:明代龍紋琉璃(圖十一),現藏于大英博物館。其琉璃制品曾是山西寺廟屋脊上的裝飾品。20世紀早期,在清末民國期間,瓷磚被從原址移走。一些琉璃遺失,一些則遭到破壞,對當時的設計造成了一定影響,建造者將龍排成兩長行,一行由黃龍組成,一行由藍龍組成。每個壁上有五塊瓦片,上面飾有花紋,包括蓮花和牡丹。黃色的龍朝南裝飾在一個屋脊上,藍色的則朝北放置。其顏色和設計反映了中國人對于陰陽相互調和的信仰。同時期,琉璃色彩光鮮,顏色多達三十余種,并出現了纏絲琉璃、套色琉璃及鼻煙壺(圖十二)等著名的琉璃工藝品。
圖十一 明代龍紋琉璃 現藏于大英博物館
圖十二 清 套五色玻璃鶴鹿同春圖鼻煙壺
口徑1.2 底徑2.1 高6.1厘米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時至當代,古時帝王貴族的名貴品“飛入”尋常百姓家,琉璃制作技藝完善、精湛,承載了深厚歷史內蘊與現代審美意趣,古老迷人、變幻瑰麗。
琉璃不僅以工藝品形式存在于物質世界,它更以象征性的形態出現在文學和詩歌中。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簡簡吟》中有“彩云易散琉璃脆”之句,以琉璃的易碎喻指紅顏薄命,將琉璃作為一種美麗、短暫而脆潤的象征。詩中,琉璃的脆潤映射出人類命運的無常,這種形象在中國古典詩歌中被反復使用,如北宋歐陽修的《采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中“無風水面琉璃滑”,將西湖湖面的寧靜與光滑比作琉璃,強化了琉璃光彩流動、晶瑩剔透的視覺效果。
琉璃在文學中的意象,反映了古人對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理解。琉璃在文學中的意象,諸如:吾山·琉璃筆山(圖十三)等。琉璃的脆潤不只象征著生命的短暫,也傳達了對美與思緒的深刻體驗。琉璃作為詩中常見的美學符號,帶給人們一種超越物質性的精神共鳴,反映了文人對生活、命運的哲學思考。
圖十三 玉泉文創:吾山·琉璃筆山
材質:琉璃 顏色:冰白,冰灰
規格:長150mm,寬35mm,高60mm
工藝:脫蠟鑄造
琉璃不僅在文學和傳說中占據重要地位,在中國古代文化體系中,它更被封為五大名器之一,與金銀、玉翠、陶瓷、青銅齊名。琉璃的珍貴不僅體現在其物質價值上,它在宗教中的地位也極為顯赫。
“愿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澈,凈無瑕穢”。--《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
一顆琉璃心, 清澈無一顯佛性。在佛教教義中,琉璃被視為佛家七寶之一,象征著純凈、光明與無垢。佛教經典中的“凈琉璃世界”描述了一種無垢無染的理想境界,代表心靈的清澈與無礙。諸如:琉璃蓮座佛手香爐(圖十四)等。在這種象征意義下,琉璃不僅是一種物質器物,它成為了佛教徒追求心靈凈化的象征。
圖十四 玉泉文創:琉璃蓮座佛手香爐(玳瑁色)
材質:琉璃 規格:腹徑8cm ,爐膛內徑5.6cm
底盤直徑10cm,總高度 17cm
工藝:脫蠟鑄造
古法琉璃的制作工藝極其復雜,需要在1400度高溫下通過純手工技藝完成。琉璃制作過程包括熔煉、注模、冷卻、切割與打磨等多個步驟,每一環節都要求極高的技藝與經驗。品質上乘的琉璃以其色彩豐富、質地晶瑩剔透而著稱,古時常被稱為“藥玉”。由于琉璃的制作成本高昂、工序復雜,歷代皇室將琉璃視為珍寶,四品以上官員方可佩戴琉璃飾物,皇帝則常以琉璃作為嘉獎狀元的賞賜。
手工吹制工藝(圖十五):原材料加熱至1300度,持吹管取料,吹出料泡,高溫狀態全手工塑形,成形后敲落退溫。部分瓶底將保留吹管痕跡,不復磨平,又恰是手作一物一件之印證。其間任何塑形動作,及原漿中每一個氣泡,都在器物上留下別有韻味的痕跡。
琉璃的稀有性和復雜的制作工藝,使其成為古代工藝美術的典型代表。在唐宋時期,琉璃器皿已經出現,琉璃的美學價值遠超其功能性,逐漸演變為一種身份與財富的象征。唐代李賀的《將進酒·琉璃鐘》中“琉璃鐘,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描寫了琉璃酒盞的華麗與晶瑩,顯示出琉璃作為藝術品的獨特視覺效果。
圖十五 手工吹制成型工藝展示
隨著時間的推移,琉璃工藝在現代社會中得以傳承和發展。盡管工業化生產的玻璃在物質特性上與琉璃相近,但古法琉璃的工藝價值與文化內涵始終不可替代。現代琉璃制品更多出現在工藝品市場與文化創意產業中,其作為創意藝術品的身份仍然保持著歷史的光輝。
在當代藝術創作中,琉璃與西方美術相結合,煥發出新的藝術生命力。無論是作為獨立的工藝作品,還是作為建筑、裝飾中的一部分,正如同當代琉璃藝術家許文龍老師所述“光之照明,讓我們得以看見色彩,分辨明暗;光之流動,讓我們的可視世界變化萬千,虛實難;光之折射,則使得光的不同層次得以顯現,就如同將光線切片,讓其在不同的頻率下表現出不同的色彩”。正是琉璃“前世與今生”的重構,以國內少見的脫鑄造以及窯鑄技法,帶來五彩斑斕的琉璃作品(圖十六)。總之,古法琉璃以其獨特的視覺美感和文化內涵,為現代藝術注入了新的創作靈感。
圖十六 當代琉璃藝術家許文龍老師 琉璃作品
古法琉璃不僅僅是中國工藝史上的璀璨瑰寶,它還是歷史、文學與宗教多重文化交匯的見證。在歷經千年的演變中,琉璃始終以其獨特的美學價值和深厚的文化象征,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符號。如今,琉璃藝術正在不斷創新與發展,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它有望再次驚艷世人。琉璃這一古老的工藝,將繼續在歷史與現代的交匯中煥發出新的光彩。
玉泉文創|系列致力于實用而又兼顧傳統意味及現代審美的琉璃器作,如以文人意趣為導向的香具(圖十七)、花器(圖十八)、茶席(圖十九)、文房(圖二十)等。玉泉文創|琉璃系列主打熱吹制琉璃工藝,且擅長制作無模狀態的純手工器物,不追求刻板的范本,以意趣產生共鳴。出自佛道之學,與琉璃的千變萬化之特質契合,唯有心無旁騖,方可精進有加。
“人不能創造物質,但能改變物質的形態,并賦予精神的元素。這即是形而下之器物蘊含形而上之精神的‘即器見道’說”。琉璃折射出的,有古老文明悠長的霞光,有工匠藝人們的鐫刻,還有琉璃本真的神韻,這便是對其“前世今生”上乘的明證。
圖十七 玉泉文創:淺音小琴爐香插沉香禮盒
材質:琉璃,虎斑棋楠沉香
顏色:蜜柑色,灰,白,藍
規格:直徑55mm,高30mm
工藝:脫蠟鑄造
圖十八 玉泉文創:白琉璃凈瓶(花器)
材質:琉璃 尺寸:高度250直徑70毫米
工藝:吹制,全手作
圖十九 玉泉文創:蓮瓣紋錫蓋建水
規格:口徑8cm, 高9cm,容量180cm
顏色:湖藍色,海藍色,粉色
工藝:脫蠟鑄造
圖二十 玉泉文創:輕云·琉璃湖石 冰藍-小號
材質:琉璃 規格:高175mm
冰藍-大號 規格:高350mm
工藝:脫蠟鑄造
▍版權聲明:
○ 本文為網絡采集文章,由玉泉寺編校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圖文 | 玉泉寺數據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